赞!华西名西医拜师名中医,四川促中医药发展推进“西学中”
12月10日,一个“西医拜师中医”的故事上了中国中医药报的头版头条,让人津津乐道。
这场传统的中医拜师仪式是在四川省中医院举行的,拜师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知名耳鼻喉专家郑芸教授,郑芸教授还是华西医院耳鼻喉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还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她要拜的师傅是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熊大经。
华西医院很牛,这应该是共识,从这些头衔也可以看出,在耳鼻喉这个专业领域,郑芸教授肯定是很厉害的一位西医医生、导师,但她为什么要在已经取得了十分光鲜的成就以后还要去拜一名中医为师去学中医呢?
2014年以前,接受西医系统学习的郑芸并不信中医,其实这更符合近一百年来大多数西医及西医医学生对中医的态度,此外,在近几十年来中医日渐西化以及医疗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医院校的不少老师和学生也对中医持怀疑态度,而郑芸转变的关键恰恰在于临床之中遇到的矛盾之上。
有些病人在求诊于郑芸时,有过中医治疗的经历,但疗效不明显,碰到这些病人时,郑芸一开始是有信心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改善病人情况的。但是,她却发现,这些病人中有不少患有耳鸣,而通过检查却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根本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这个矛盾点让郑芸非常苦恼。同时,以西医标准来看,耳鸣患者患病时间超过半年,治愈几率非常小。面对病人对自己的殷切期望,郑芸很不愿意浇灭他们的希望。
其实郑芸教授所遇到的这种矛盾(即患者明明感觉不舒服,但是依照检测仪器检测出来的指标却显示一切正常)在现在是很常见的,但是有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有的人却跳不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很多的亚健康状态,通过中医的四诊合参是可以诊断出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便进行干预和调整,很多问题也不会累积成大问题了。
在这样的矛盾压力之下,郑芸开始寻求别的解决办法,开始学习中医,并将中医诊疗方法引入自己的科室,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中西医结合疗效之后,又从自学走向了向名医名家学习之路。
图片来源:四川中医药
从这段转变来看,笔者看到了我们所期望的高尚的医者情怀,因为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摒弃中西医门户之见,认识到自身学科的不足,寻找新的方法,沉下心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才是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再看这段故事中的“师傅”——熊大经老师,熊大经74岁,中医世家出身,行医50余年,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也是四川省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他说:中西医各有优势,要善于取长补短;现代医学之所以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西医兼收并蓄,“两条腿走路”。
尽管在近几十年来,西医拥有主导地位的话语权,对中医其实是很不包容的,但是我们却发现,有不少中医名家对西医是很包容的,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包容并非是对中医的不自信,笔者看到的是他们坚持了中医的独立和特色,同时用中医理论指导将现代医学优秀的部分为中医所用了。
比如刘清泉院长,他一直从事中医急诊临床工作,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年疫*情期间,他就说过: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他还提出要把呼吸机当人参附子来用,要用中医理论指导来运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技术。
中医是大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大力推动“西医学中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涌现了很多中西医结合的优秀的技术革新,为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谱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报道中显示,四川省也出台了不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其中就有:建立省级“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等等。
希望藉由“华西名西医拜师名老中医”这一段“西学中”的佳话能够掀起一股“西学中”的热潮,让更多的西医医生们能够主动地放下成见,打破壁垒,学习中医,最后力争实现1+1>2效果的中西医结合,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这才是所有医学的终极目标吧。
因为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可能你在时间线里面就看不到人民健康论坛的文章了。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这样做:
END
作者:康和
首发:人民健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