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舟:洛阳“裴家班”学碑记

(一)

2019年6月30日,身为史志工作者的我,为了更好挖掘整理研究地方金石文献史料,自费前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的洛阳传拓技艺研习所,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传拓研学之旅。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传拓技艺,是用纸、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古以来,因为传拓术,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精美的汉字书法、绘画和石刻等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承。当今,传拓技艺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洛阳市传拓技艺研习所,便是弘扬中华传拓文化、传承中华传拓技艺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爱好研究碑刻已久。20年前,我还是长阳三中的一名高中生,因采访编写《贺家坪姓氏志》,接触到不少贺家坪镇的碑刻。陈家阳坡的陈氏祖茔、萧家堰堤的萧氏源流碑、白咸池的郭氏族谱碑等,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珍贵的文献,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由于不会传拓,也没有相机,记录碑上的文字全靠手抄。由于当时太年轻,缺乏知识和经验,后来回过头看,当时抄录的文字并不完全准确和规范。从那时起,我便萌生了学习拓印的念头。但由于没有时间,也没找到师傅,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洛阳传拓技艺传习所外景

去年,我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长阳金石史料,下决心要学会传拓技术。通过互联网搜索,我知道了全国第一家培训传拓技艺的机构——洛阳传拓技艺研习所,以及创办这所研习所的裴建平先生。尊敬的师傅裴先生生于1957年,河南省偃师市人,洛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传拓工艺技术的探索研究,博采众长,开创了裴氏“清水拓”技法,使传拓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对保护金石作出了突出贡献。遗憾的是,就在我决定报名参加传习所培训的前夕,不幸地得知了裴建平先生因意外去世的噩耗。先生驾鹤仙去,我们无法再睹其音容,接受其指点,也不知道传习所能否继续办下去,今后能否学习裴先生的技艺?

所幸的是,老先生之子裴高博先生,于悲痛中振作,排除万难,继承了老先生的事业,将传习所继续开办。于是,包括我在内的全国15名学员才有了求学的机会。

(二)

通过洛阳传拓技艺研习所学习结业的学员,有一个响亮而自豪的集体名称,叫做“裴家班”,大家都是裴建平先生传拓技艺的传承人。在我们第二十六期培训班之前,经老先生之手,传习所已经成功举办二十五期培训班。而我们这期,是裴先生去世以后举办的第一期。

裴高博老师教学现场

我们这一期培训,从7月1日开始,到7月7日结束,历时7天,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生活充实。零基础的我,原本担心因个人接受能力有限而不能有所收获。但事实证明,有老师(师兄)们的鼓励和悉心教导,学员们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以及个人勤奋的努力,我不仅走入了传拓的大门,也为今后传拓事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次学习,我有四大收获:

——树立了正确的传拓理念。在第一天开班仪式上,裴高博先生就向我们传导灌输了裴老先生生前确立的二十字传拓理念:“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在学员实操过程中,师母(裴老先生妻子)以及裴高博、李继伟、裴亚飞、吴革胜等师兄老师,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使这一理念入脑入心。通过学习实践证明,这二十字理念确实是指导传拓的金玉良言,凡践行这一理念形成的作品确实是好作品。

笔者学习训练中

——系统完整地接受了“裴氏传拓技法”。“裴氏传拓技法”的核心内容是:“清水拓”“扫纸入凹”和原墨施拓。反对使用白芨水登粘接剂辅助上纸,反对使用打刷“打纸入凹”和“毡锤入凹”,反对在墨汁中勾兑胶钒成分防渗透、防涸墨的技法。“裴氏传拓技法”,既体现了先进性和高效性,更体现了传拓人将保护金石作为至高无上追求的道德操守。

吴革胜老师讲授泉拓技法

——学习了传拓各种类型器物的方法。除了拓碑以外,还学习了泉拓、边款拓、摩崖拓的技法,观摩了师兄老师们高浮雕的拓印过程,为今后扩充能力,深化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树立了“万物皆可拓”的拓印文化自信。

——收获了亲情和友情。裴家班就像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无论是朝昔相处的师母、高博等师兄老师和学员们,还是隔着手机屏幕、远在千里之外的全国裴家班师兄师姐们,都是互敬互爱。在实操过程中,师母、师兄老师不时驻足指导,指出错误和问题,毫无保留地传授心得和经验。在全体学员总群里,往届师兄师姐悉心爱护,为我们打气指点。而学员之间,毫无嫉妒攀比之风,都是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为什么所有学员都眷恋裴家班、怀念裴老先生,为什么大家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回去以后保持联系,一个情字是最好的答案。

笔者结业时的作品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三大体会:

——传拓技艺值得继承和弘扬。感谢像裴建平先生这样老一辈的传拓艺术家,将传拓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裴建平先生是国内外传拓名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作为弟子,虽不一定能作出像师傅那样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师傅那种坚守传统、耐得住寂寞和久久为功的高尚情操,值得每一名弟子用毕生去继承。所有弟子,但凡能使裴氏传拓技艺在本地开枝散叶,能以技艺为依托发挥其价值,赢得社会认可,便是最好的继承和弘扬。

——工匠精神就是做到极致。传拓入门易,做好难,难就难在精益求精。在学习过程中,我曾认为拓的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师兄老师们,无一不在强调“极致”的理念。河北的师兄吴新龙老大哥对我说,你如果一开始就抱着马马虎虎的想法,以后更不可能做好。吴大哥的话如利剑高悬,醍醐灌顶,将永远铭记。作为裴家班一员,一丝不苟,坚持质量,这就是坚持了工匠精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笔者结业时的作品

——只要勤学苦练就会有收获。这次学习,我是零基础,什么都不会。但有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学员们的带动,我也只争朝夕、勤学苦练。这七天里,我跟所有学员师兄弟、师姐妹一样,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除了吃饭以外,所有时间都投入了练习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不知不觉地要在操作台边站上十多个小时,站的腿子发酸,手腕发疼,也是“痛并快乐着”。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正是这样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才让我收获颇丰,而不至于空手而归。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了坚持的力量。

笔者结业时的作品

这次学习特别要感谢师母和裴高博先生。学习中,师母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员,给我们打气,招呼我们喝水、吃水果。裴高博先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我教授刷纸技法,纠正我扑拓的动作,有一天还指导我到半夜十二点多。最后一天结业之后,为了让我顺利地赶到洛阳龙门高铁站坐车返程,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专程驾车送了我半程。六月的偃师天气似火,但师母和高博先生的关怀让我如沐春风。我还要感谢浙江丽水蓝伟君、海宁倪春霞、安徽萧县周水利、湖南常德洪炜适、河北沧州吴新龙、河北石家庄齐建宾、邯郸白海召等师兄师妹的指导,以及班长梁震大哥的无私服务,一点一滴,我都难以忘怀,将终身铭记。

(三)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可以收获成果,更能深化学习。从洛阳回来之后,我便急不可耐地投身到野外拓碑实操中,在忘年之交熊万寿先生的陪伴下,在磨市镇金子山村拓了一通修路碑。通过这次拓碑的体验和效果,于系统学习之外,新增了不少经验。一是现场处理很关键。为了操作安全方便,必须清理现场的杂草和松土,确保操作者站立的支撑点相对宽敞和牢固。对于背阴且久雨之后的碑身,由于潮湿,应采取科学措施,待其适当干燥后上纸,以免耽误时间。二是拓印文具的选择很重要。由于网购的拓片专用宣纸和墨汁未到,此次采用1元钱的普通低端书画宣纸和练习墨汁拓印,影响了传拓效果。特别是由于纸差,韧性差,张力不足,致使上纸难、扫纸入凹不敢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今后确实该牢记。

笔者学习结束后的野外拓碑练习

通过初步掌握传拓技术,我对今后系统搜集整理长阳金石文献更有决心。长阳是古代巴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置历史的古县。数千年以来,在长阳历史疆域上,曾通过青铜器、墓砖、建筑、石刻等载体,遗留了海量的文字文献。南宋王相之所撰《舆地碑记目》所载峡州(时辖夷陵、长阳、宜都、远安四县)五通著名碑刻,而长阳就占了四通,分别是:李刺史墓碑、曹王〔李〕皋墓、李冢石碑、李将军墓经幢。按长阳旧志,榔坪镇还曾有北宋宰相寇准题诗碑、元中卫将军秦时禄墓碑,龙舟坪镇马家溪曾有唐御前总理漕粮屯政充国大将军李方显墓碑。可惜的是,由于时代变迁、清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些众多周知的人为破坏事件,很多珍贵的金石,或消亡,或佚失。已失者不可期,未失者当珍惜。所以,寻访和收集现实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长阳金石,以更好存续千年古县文脉,已迫在眉睫。而留存这些文献的重要手段,便是传拓。这就是我学习传拓的初心,也是今后实践传拓之路。

说句心里话,我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更多有识之士学习“清水拓”传拓技术,加入到保护金石文物、抢救金石文献的队伍中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立业有我。他日传拓之花开遍神州之日,便是中华文化复兴之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