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宣德炉更为真实
宣德炉做工足够精细,而且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 稀。致使其从铸造开始就炙手可热,千 金 难 求一得。最简单的哲理是“物以稀为贵”。虽然存世的“宣德炉”并不少,关键是真品稀见。
德炉款识字体包括诸多方面,比如有楷书、仿宋、隶书、篆书等,工艺精湛的背后,也是颇有特点,比如有铸、刻等。题款方面,有宣炉款、词款、名称款、纪年款、斋堂款,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题款。
宣德炉是每个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但这样的梦不太现实,宣德炉的存世量收藏爱好者都清楚,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宣炉存量一点也不为过,能一睹真宣的庐山真面目都是缘分。笔者多年在古玩市场、藏友家中见过上百件落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但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仿制品,关于宣德炉只能从书籍、资料中了解一二。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高江邨之宣德鳅耳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明初的书法家沈度。沈度是当时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曾被永乐皇帝誉为明代的王羲之,因此明代宣德炉的款识具有台阁体的书法特点。
崇祯是明朝最 后一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人们经常会在瓷、铜或掐丝珐琅质地的器物上见到甪端身影,这样的造型基本上产生于晚明到清代。它的大致特点是,炉体比较高,甪端处于一个站着的状态。而这个甪端形熏的炉体是矮扁的,重 心很向下。其次从铜质和鎏金上看,铜的颜色比较浅,发青白,通体鎏金比较厚。对比宣德时期的铜和金以及同时期金铜佛像还是比较接近的。最 后就是它的款识,其脖颈下面有‘大明宣德年制’。我们知道,瓷器当中的宣德款识在盘、罐、碗的底部,甚至在器物的口沿落款成为一个常态,就是说,宣德的款识可以充满器身的各个部位。这件器物落款的位置以及款识的笔体与同时期瓷器所书款识面貌和风格非常相像。通过这几点,我觉得这件东西的年代是能看到本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