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爱上小米饭

看电影之前,我已经预料到《周恩来回延安》一定催泪,但没预料到,看电影的全程都浸泡在泪水的汪洋之中,而不只是一个镜头,一个情节带来片刻的潮涌。

六月,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物质极大丰富,果瓜蔬桃、茶油米面、肉蛋糕饼,琳琅满目,一切应季的、反季的食材应有尽有,我们却在电影院里转身,走近了一个贫瘠的、匮乏的,却不乏坚韧顽强的时代。

银幕上的周恩来,宛如活生生就行走在我的现实里,或者说,我被真真切切代入进一段历史。他破旧的缀着补丁的睡袍仿佛有着最柔软的手感,他脸上清晰的老年斑,和我在任何一个年迈的老人脸上看到的一模一样。他和邓颖超的早餐桌上,只有稀饭、馒头和两小碟咸菜。这种还原和真实再现,在他捧起延安的小米饭时,达到了顶点。

1973年,距离周恩来去世只有两年多一点,越南领导人访华,前来学习中国革命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负责接待。他向毛泽东提议,自己要亲自陪同越共领导人走访圣地延安。

日理万机,常常批阅文件、接见外宾、随时待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而彻夜不眠,周恩来身体严重透支。会谈中的邓小平,细心观察他的病情,连他用了几次热毛巾,几次冷毛巾都一一记下,实在是因为,他带病工作太令人心疼和钦佩了。卫生间里,他按下马桶的按钮,把暗红色的血尿冲下去。不用任何医学数据分析,周恩来早已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想念延安的小米饭,想念在延安生产斗争的岁月,更想念陪同他出生入死的人民、战士。他要到革命出发地去,再看一看塬上那片黄土地,再吃一碗延安的小米饭,再看一看老区人民,以及,长眠在那片土地上的战友。

延安的老百姓听说周总理回来了,等在广场上,等在大路边,都想看一眼总理,想亲近一下那个伟大的灵魂。他们带来仅有的小米和红枣,如同战争时期一样又深情又无私。

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周恩来端起一碗小米饭,无限感慨地说道:“延安的小米饭真香啊!”此时的他,身患癌症,日常已经没有任何食欲,连喝一杯玉米糊都十分艰难。但这不是普通的小米饭,这是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小米饭,忘了小米饭,就是忘了革命的根本.

盛在大粗瓷碗中金黄粗砺的小米,过去珍贵是因为战争,此时珍贵却是因为打不出粮食。此时,文化革命已进行七年,生产生活被严重干扰和破坏,延安百姓生活极为贫困,吃饭都成问题。周恩来很快发现,他招待的几位老乡,好不容易有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忍不住狼吞虎咽,可见平时根本吃不饱。

这种生活的艰难,年轻一代可能完全无法体会。足不出户,就可以点外卖送到家里,谁还能想象吃一碗干饭都成问题?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习惯于手捧可乐爆米花观影的人内心都起了震撼。蹉跎岁月中的历史是不应当被遗忘的,为之鞠躬尽瘁的人更应当被永远铭记。

身为一国总理,要操心的事太多。他亲自为外宾担任讲解员,讲解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讲解党代会的盛况、理论形成的过程,也在老乡们亲切的呼唤中心怀悲悯,想为他们探求解决温饱奔向幸福生活的方法。

他无比怀念为掩护自己牺牲的战友小曹,特别去看望当年为他做过一顿小米饭的小曹的娘曹大嫂。家徒四壁,衣不蔽体,延安老百姓如今的生活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眼看这一切,周总理怎能不心疼?失忆多年的曹大嫂,在周总理为她戴上自己的老花眼镜以后,竟然认出了他就是当年的周副主席。原来,她哪里是失忆不认人,她是老眼昏花看不清世界,连粮食都不够吃,她又哪有钱买一副老花眼镜?

周恩来离开延安时,让工作人员对飞行员说:“请在延安的上空再盘旋一圈!”这是他最后一次品尝延安的小米饭,是他最后一次深情回望延安,他精神的故乡。

感动的泪水沿着脸颊前仆后继蜿蜒而下,我多久没有这样流过泪了?为一个远去又前来的伟大的人,为他清廉正直、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为他心系人民、心怀大爱的深厚情怀,为他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境界。

讲述伟人的故事可能有多种方式,从一碗小米饭讲起却直抵人心。食物总是先于其它被我们的身体需要。今天,我们被精细的大米养育多年的肠胃,可能也需要重温一下周总理的那一碗小米饭,配上最朴素的南瓜汤,养养胃,也养养心。

那天看完电影,带我的学生应邀去我的老师家做客。老师是首届“吉林好人”,当年教我们现代汉语,无论从教时还是退休后,都对学生充满异于常人的热情和无微不至的爱。电影开启心灵之旅,一切皆是天意。那天晚上,老师蒸了一小盆小米饭。锅盖一打开,只见粒粒金黄,令人宝爱。我像吃延安的小米饭一样,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恍然吃出了一种情怀,并不住地感叹:小米饭真香啊!

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人,对人,对家国不倦的大爱情怀应当是一样的吧?我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从此爱上小米饭,爱上教书育人的幸福荣光.....

.


感谢发稿编辑格格,举着小鞭子让我写书评影评,我成了电影迷。在电影院里找到仪式感,在流动的光影中沉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