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真假识破
翡翠原石的产地是缅甸,全世界能称得上翡翠的宝石源头都在缅甸。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翡翠的原石和加工品,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名字,但都不能叫作翡翠,因为它们和缅甸产的翡翠诸多不同。比如中国的碧玉、台 湾玉、马来玉等。
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光是我们常见的绿色,就可以细分为瓜皮绿、阳绿、帝王绿、湖水绿、菠菜绿等。让人挑选起来,眼花缭乱。
有些朋友可能说自己家祖上传下来一些翡翠,有历史,有年头,一定很值钱!其实未必,除非是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文物,否则就只能按照上面说的第 二种情形来评估价值,精品才有高价值。
翡翠之所以被推重,应该就是那一抹翠色实在让人久久难忘吧,隆冬腊月中它是暖暖的绿,盛夏酷暑中它又绿得沁人心脾。关于翡翠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即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在乾隆朝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 王”了。观如今收藏于各处博物馆中的乾隆及嘉庆时期翡翠材质的宫廷摆件及玺印等,无不是制作极其精美的佳作,足见当时对翡翠材质的重视。
组成翡翠多晶集合体结构的各个微晶体,可近似地看作比较纯的单晶体,翡翠单晶体内部的空隙非常小,一般只允许原子量小的金属离子进入晶格内部,进入的阻力也较大,而相对薄弱的翡翠裂纹和晶间空隙处就成为色料沉积的地方,使外加色料在翡翠里分布不均匀。色素沿晶间空隙处沉积的结果,必然造成颜色显网格状分布;翡翠裂隙处最弱,最容易首先受沁,因而裂隙处色素沉积最重。这些特征通过迎光透视和放大检查,都较容易观察到。
老翡翠从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那天起,就争议不断,一直被误解。或许,老坑种翡翠就是因为流光溢彩的“满色”和颜色“太美”而被一些人怀疑是假的。因为与现在柜台上的新翡翠相比,她实在是美得动人心魄。再加上新翡翠利益集团的刻意为之,四处抹黑老翡翠,将老翡翠说成是B+C货,甚至将民间藏家手中的极 品古翡翠,都贬损为B+C货!各种奇怪说法也纷至沓来,更有根本不存在明清老翡翠一说的!导致老翡翠被世人误解,没有应得的身份价值!
市场上认可度最 高的莫过于老坑玻璃种,是翡翠玉石市场的上品或极 品。玻璃种具有玻璃光泽,其质地细腻纯净无瑕疵,颜色纯正、明亮、浓郁、均匀的翠绿色老坑种翡翠在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冰种翡翠比起玻璃种来要稍微差一些,内部有肉眼可见的颗粒,退而居其次,但是高冰种的翡翠也可称得上高 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