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问诊

医生对于病人自诉病情之后,对病人家属进行有目的的查询病情,就是问诊。《灵枢.师传篇》早就提出“临病人问所便”。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补充,内容更加充实,问诊便成为了四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病人除了有些证状和身体上的变化,可以由医生察知之外,有些证状是病人自觉的,必须病人的自述。如病人过去的病史或家属病史,以至病人得病前后情况和工作环境等等,都要靠病人自述,或由家属代述。

问诊的目的,在于探取与辩证施治有关的资料。因此,不能单靠病人自述,必须问病人重点询问,根据病人自述和望、闻、问、切所得(如临床各种疾病的主要证候),及其发病有关的资料,作系统的询问,同时还要多方启发,取得其信任,则病人才会倾吐衷曲,从而可以把握病情的要领。

▌(一)问一般情况

问诊第一步,是问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连同性别逐一记录在病案表上。

姓名:问姓名,是为了病案的记录与查询,并使处方给药不致差错。

性别:记录性别,除了妇女有妇产病的特点之外,男女性别在其他疾病的辩证上也有参考价值。

年龄:人体发育,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分别,故年龄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职业和婚姻:有些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或婚姻有关,因此,须问明职业的二种环境及婚姻状况,作为诊断的参考。

籍贯和住址:生活所在地对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早已注意这一问题。清代喻嘉言指出:“识别时须高卑燥湿,五方忌宜。”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五方异治”的理论。这是在人与自然相关的观点引导下所发展的理论。举例来说,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瘧疾,丝虫病,大骨节病,瘿瘤病等等,每每在其些地区流行。故临床上询问病人的籍贯及居住地点和最近以前到过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住址还可作为疗效追踪观察的依据。

▌(二)问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能影响病情,故饮嗜欲、生活起居往往与疾病有关。饮食五味有所偏嗜的,往往与脏气的偏盛偏虚有关。如平日喜热恶凉的,是阴气偏胜;喜凉恶热的,是阳气偏胜。饮食无节的,胃肠病多。嗜酒茶的,多病痰湿。

生活方面应特别注意精神生活的状况,如心情愉快,则气血调和;心情苦闷,则气血拂郁某些病人应按七情所伤进行调理,还要从思想上给以开导,才易治愈。

▌(三)问家属病中与既往病史

由于某些疾病是有遗传性和传染性的。因此,询问病人及家属的病史,可以帮助诊断。

病人的既往病史,往往与当前的病证有因果关系,因为有些疾病经过治疗后,证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如瘧疾,癫痫,梅毒,胃病,中风等病,一旦条件盛熟,便能复发。故问明过去病史,对诊断当前病证极有帮助,

▌(四)问起病

疾病过程往往是变化多端的。病人就医,不一定一开始就由一个医生诊治到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急性病往往朝夕病情有很大的变化,慢性病经过时间较长,病情更加复杂。因此,要求对疾病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详细询问,才易掌握疾病的实际情况。如伤寒要注意六经传变,温病要注意卫气营血或三焦的传变,并应进一步了解在治疗中的经过情况。

▌(五)问现在证状

现在证状,是问诊中的要点,是辩证的主要依据之一。明代张景岳总结前人问诊的要点。写成《十问篇》。《十问篇》的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后人把末句删去,补充以“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张氏认为:“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具在吾目中矣。”

张氏的《十问篇》言简意赅,成为后世问诊的主要内容。根据张氏十问的精神,分述于后:

1、问寒热

寒热十疾病主要证候之一,所应首先询问。

1)恶风与恶寒:

一、病人感觉寒冷,虽不当风亦寒冷,身发热亦不愿去衣被,甚至加衣被或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

二、病人怕风,遇风便觉难耐,皮毛耸起,但加衣被或居密室,便无所恶的称为“恶风”。

恶风与恶寒,有表证也有里证,有寒证亦有热证(见《八纲》章)。

2)发热与潮热:

一、病人自觉发热或医生以手按病人肌肤,觉其热较常人高,称为“发热”。

二、按之热甚,或久按两热更甚称为“壮热”。

三、热如潮水之来,一日一发按时而至或按时而热更甚的,称为“潮热”。

四、时寒时热,来去不足,反复发作的,称为“往来寒热”。

发热有轻重,病人有自觉的,亦有不自觉的,对于发热高低的鉴定,如使用体温计,更为确切。

问寒热主要是辨外感内伤,邪正盛衰,阴虚阳虚等。

1)辨外感内伤:问寒热可以辨外感内伤,分述如下:

外感:聚然发作,恶寒发热,虽加衣被,仍然恶寒,手背热高于手心,背部热甚于腹部,并兼见其他外感证状。

内伤:慢性发作,寒热问作,恶寒得衣被而减,手心热高于手背,胸腹部热甚于背部,并兼见他内伤证状。

2)辩邪正盛衰:就寒热的轻重,可以观察邪正的盛衰。邪气外聋,体表必先恶寒,阳气不能发泄,因而发热。邪轻正盛的,恶寒发热较轻;邪正都盛的,寒热必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较轻。

3)辨邪在阴阳:寒热亦有昼夜轻重之不同,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邪旺于阳分,其病在阳,夜烦热而昼安静,是邪陷于阳分,其病在阴,须要分辨。

4)辨阴虚阳虚,每日午后潮热,缠绵不已的为阴虚。畏寒自汗,四肢觉冷的为阳虚,虚阳外越,也会发热,要参看脉证来鉴别。

2、问汗

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而透达于体外。《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部固,汗出亦多。一是邪气有余,是正气不足。内伤汗出属虚,不是阳虚不能固表,就是阴虚不能摄阳。外感有表虚表实之分,腠理闭密而表实,则无汗;腠理松疏而表虚,则有汗。

外感表实证,经发汗后,邪随汗解,热退身凉脉静,舌苔渐退而痊愈,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汗出不一定邪已消退,也有汗出后热势稍减,而脉数舌苔渐厚,热仍续发的,所以外感暑湿等证,常有汗出而邪不去的,不能因汗出而认为外邪已解。

自汗、盗汗:汗自出,分自汗与盗汗两种。日间汗自出的,叫“自汗”。多属阳虚,睡后汗出而醒时即止的,叫“盗汗”。多是阴虚。亦有阴阳两虚相兼为病的,须结合脉证加以分析。

头面出汗:头面出汗兼有烦渴,舌黄,脉浮数等证,是上焦热蒸;有身重,怠倦,舌苔黄滑等证,是湿热郁蒸;有肢冷,恶寒,苔白滑,脉沉等证,是阳虚所致。若额汗而喘,是阳脱之兆。

绝汗:当病危重时,汗出油如珠,淋漓不止,是阴阳离决,阳气奔散于外,名叫“绝汗”。

战汗:先见战栗而后汗出的,名叫“战汗”。多是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相博,便成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为疾病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安;汗后身凉脉燥,为正不胜邪。

3、问头身

头身疼痛,是常见的证状,根据痛苦的久暂,部位和作止的时间,寒热的有无等情况,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头部

头痛:头暂痛的多因邪气实,痛无休止。久病的多因元气虚,时痛时止。暂痛的有外感头痛,也有火邪头痛;久痛的有阴虚头痛,也有阳虚头痛。但亦有暂痛而虚的,久痛而实的,不可拘执,妇人头痛,多因肝阳上升,肝阳亏损所致,总须结合脉证,加以辨别。

头痛的六经分证:

太阳经头痛:痛时后连项背。

阳明经头痛:痛再前额或连眉棱等处。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侧或太阳穴附近为甚。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脑齿,指甲青。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自觉有气上逆,甚则作呕。

头眩晕:头眩晕,也有新久虚实的不同。暴眩多实,多是肝火上升,与痰气不降;久眩多虚,多是气血不足,或肾气亏乏。至痰湿停留,清阳不升,也会作眩。都应注意所兼脉证。

二、身躯,经脉遍布全身。

经脉受邪,多见于身躯疼痛。由于处邪的侵入不同,故痛觉得部位也有异。此外,又有表里寒热,虚实等分别。

外感风寒,身痛无定处,或上或下,兼有表证,表脉。虚劳证,身体忽觉痛苦,是阴虚已极,不能滋养筋骨,营气不支,证属难治,妇女产后,身痛无表证的,多由血虚或淤血滞于经络所致。

痹痛:痛多在关节,是风、寒、湿邪为病。痛处不移,身躯重着的,叫着痹(湿多);痛处转移,遍历关节的,叫做痹(风多);剧痛的则叫痛痹(寒多)。

腰痛:腰是肾之府。腹部痠软无力,其痛绵绵,兼小清长,大便溏,腰冷而痛的,是肾阳虚;兼见大便秘小便赤,时觉虚火上炎的,是肾虚。腰痛如坐水中,身体重,腰部似带重物,天阴或久坐加甚的,是湿痛。痛如锥刺(曾经跌打扑伤,或内有积瘀)。痛处不移,不能侧,或大便黑色的,是血瘀痛。

背痛:背连肩,项背强的,是太阳经病。背痛久不愈,应结合脉证,审查是否肾虚,或风湿为病。

4、问二便

大小二便的形色味和频度,也是辨证要点之一。除望诊、闻诊外,也可以问诊得之,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1)问大便

便秘:大便秘结,数日不通,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由肠内津液不足或阳气衰虚所致。便秘兼潮热口渴,舌燥苔黄,腹部硬满的,是热证,实证。老人血燥津枯,及妇女产后或病后气血未复的便秘,多是虚证。便秘面色苍白,喜热饮,六脉沉迟的是冷秘。

溏泻:大便溏薄,便时肛门有灼热感觉,粪有腐臭气的,是热滞。便溏腹痛肢冷,舌白口淡的,是寒证。

大便先硬后溏的,不是真硬,或因脾虚有湿,要结合脉证来判断,每日天未亮时便泻(古人称为五更泄),多属肾阳虚。

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的,为痢疾。

下泻上吐不止,甚则转筋抽搐,内削目陷声嘶的,是霍乱证(泄泻,痢疾已详大便的望诊)。

(2)问小便

小便过多,是阳气不足。渴饮而小便多的,是消渴证;不渴饮而小便较多的,名“内消”,是肾脏虚弱。

小便短少:有因热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后,耗损津液而致;有因脾不健运,水蓄,于内所致。但后者一般兼有肿胀,多见于水肿证。

小便频数:小便频数而短赤,是下焦湿热;小便频数而澄清,是下焦虚寒;小便频数而涩少,是阴虚内热;大便硬而小便数的,多是脾约病。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多是热邪为病,小便短赤不利,是热在下焦(属肾与膀胱)。妊娠小便不通,名转胞是胞压膀胱所致,膀胱作胀而小便不利,多见于老人的气虚证。(淋病小便不利见望诊)。

小便自遗:成年人睡中遗尿,多因下焦虚寒或大病后元气虚损所致,并须察其兼证兼脉来辨别。小儿睡中遗尿,多由身体机能发育未健全或不良习惯所造成。

小便癃闭:癃是小便点滴而出,闭是西欧阿扁点滴不出。癃闭是危急证候,水道不通,上侵脾胃则为胀为呕,外侵肌肉则为肿,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可引致死亡。下焦蓄热而小便不通,必腹胀气急,心腹痛而呕逆。气虚而不通,多由攻伐太过,或年老年衰,轻证只是小俱短少,或觉小便费力,甚则癃闭。阳虚而小便不通,其脉沉,四肢冷,小便点滴不出,是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5、问饮食与气味

问饮食的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爱恶,可察脏腑的虚实。

(1)渴饮:口渴引饮不休的,多属热;口中和索水不欲饮的,属寒;大渴谵语,不大便的,属实热;常欲饮水,饮水不多的,属虚,或是湿热;喜饮热的有因湿盛,有因虚寒,也有因膈间痰滞所致。内有实热而渴不多饮的,是湿渴热郁,津液不升所致。口干欲饮,但饮欲漱口,不欲下咽的,是血热有淤。先渴饮而后作呕或水入即吐得,多是水停胃中;先有呕吐而后渴饮的,是胃津已伤而引水自救的现象。

(2)食欲:“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诊病的大纲。病中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病虽重亦有转机;食量渐减,是脾胃气虚,病势虽轻,亦有转剧的可能。凡病得食稍安的,多是虚证;得食更甚的,有实证也有虚证,当参考脉证而定。但饮食之增减,还须随具体病症而作出诊断。

外感减食,多是脾胃气滞;内伤减食,多是脾胃气虚。若病初起,或病轻而食欲大减,或白计治疗而食欲不振,是病未深而胃气先伤,或中气已满,不能鼓动胃气。善食仍饥,能食而瘦,是胃火过旺,胃阴必伤,有渐成中消证的可能。似饥非饥,想食而食又不多,似痛非痛,胃中热辣不宁的,是嘈杂证。饥而不欲食,是脾阴伤。

(3)口味:问味分两种:一是口中气味,一是嗜味。

口中气味:胆气上溢则口苦,肝热则口酸,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脾浊上泛则口甜。肠胃有湿,水气不化,则口淡;病后胃虚,水湿停留也口淡。

嗜味:嗜味与地区的习惯有关系,虽临床上有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甘,肾病嗜咸,肺病嗜辛的说法,但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必须四诊合参,才可决定。

6、问腹胸

胸腹部是脏腑所在,故问胸腹为问诊中的要点。

(1)胸部:痞满:胸满而不痛的为痞满。兼有胸冷,咳吐延沫,脉迟等证,为寒脾,烦渴脉数,为热痞;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喜太息,为虚痞;咯痰多,脉滑,为痰痞。

结胸:胸满至心下而痛的,为结胸。结胸证有大小的区别,如胸连脐腹硬痛手不可按,日晒所潮热,不大便的,为大结胸;如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的,为小结胸。伤寒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的,为少阳病。杂病初起,胸胁胀满,情怀不畅的,是肝气郁结。胸痛彻背,喘满太息的,是胸痹证。

(2)腹部中脘痛,手不可近按的,是胃病。大腹当脐痛而势缓的,是脾土虚寒;痛而势,急的,是脾络不通。当脐左右痛多是冲脉寒气凝聚,脐下至毛际处(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的,是蓄血证;小便不利的,是弱闭膀胱。少腹痛,多是肝气郁于血络;若痛有定处不移,是淤血凝滞,或是肠痈。绕脐攻痛,按之坚满,小便秘结,心烦口渴,是燥结大肠。少腹作痛,控引睾丸,是疝气痛。腹痛时作时止,痛处来去不定,经久不愈,多是虫痛。

痛处喜欢多属虚拒按多属实;得热痛减为寒,得冷痛减为热。

附注:

胸腹部是脏腑所在,先知其部位所属,问病人所苦,便知病在何处。两乳中(膻中穴)六上,谓之胸;胸下两乳中间至鸠尾处,谓之膺胸;乳下两旁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尽处之下,谓之季胁,心肺藏于胸中,心偏左侧。肝脾居于膈下末肋之内,脾在左,肝胆偏右。鸠尾之下至中脘,谓之心下。心下至下脘之间,为阳明胃腑所属。大腹当脐者乃太阴脾之所属。肠綄腹中,从气街上行挾脐两旁者,属于冲脉。 脐上脐下正中,为任脉之部。脐下至毛际为小腹,属膀胱,胞宫之部。小腹两旁为少腹,为厥阴肝经所过。厥阴之脉络阴器。

7、问耳目

耳是肾窍,为少阳经脉所过,又是宗脉所聚处。目是肝窍,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住于目。问耳目,可知肝肾和各脏腑的情况。

(1)耳:耳聋:伤寒少阳证有耳聋。温病热邪充斥于上,蒙蔽清窍,也有耳聋证。这些一时性耳聋,聋重的病重,轻聋的病轻。心虚(心也开窍于耳),肾备精脱,阳气虚,也能导致耳聋,多属难治。老人耳聋,多由气虚精衰。

重听:听觉不够清楚地叫“重听”,多是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已亏,下虚上实,应结合脉证来诊断。

耳鸣:耳鸣是耳中有如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时发时止。凡暴起耳鸣声大,用手按耳而鸣声更大的,属实;渐觉耳鸣而声细,以手按之鸣声减轻或停止的,属虚。

(2)目:目痛:目痛如针刺,眼系紧急,兼头痛,目眩的,是心经热毒上攻。两目差明,赤涩而痛,头面浮肿,夏月多见此病,有湿热,风热的分别,胀痛恶风的是风热,多泪而睑沿烂的是湿热。两目羞明,若不痛不热的为血虚。

目昏:目昏是视物不清,有因眼病日久,有因哭泣过度,有因七情过伤而引起,但总不离血亏气弱。

雀盲:入夜视物不明的是雀盲,又叫夜盲,为肝虚之病。

8、问睡眠

失眠:失眠而有精神恍惚,惊恐不安的,多为思虑过度,心血不足。失眠而心不满,小便不利,气喘不宁的,是水停心下,胃气不和,虚烦舌津干,脉细微而失眠的,是阴气不足。年高气血虚弱,阳不交阴,亦致失眠。

嗜眠:阳虚阴盛,病多嗜眠,嗜眠而兼身重脉缓的,是湿胜。神倦肢怠而多卧的,是气弱。病后身热好眠,是余邪末清,病后无热好眠,是正气未复。

9、问妇女法

妇女和男子不同的,是妇女有月经、妊娠、产育等生理象。即使患一般疾病,也要注意到和这几方面的关系。如已婚未婚,是否有孕,有无生育,曾产几胎,都必须问明。至于月经、白带等的过去情况和现在证状,更应了解清楚。

(1)月经: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左右,每次来潮约持续三至四天,亦有多至五六天的,色正红。若有异于这种情况,要检查是否为病。妇女经病一般有下列几种:

月经迟早:月经先期,经色深红或紫黑,口干,脉数,腹痛,是血热。月经后期,经色淡,舌润,迟脉,腹痛,是血虚。

经来前后腹痛:经前腹痛,少腹硬满,是气滞血瘀。经后腹痛,少腹不满,是血虚有寒。

月经不行:月经不行,要分清是否有孕,或闭经。若是闭经,有血枯,血滞,和痨证,肝脾郁结等原因,须四诊结合,才能鉴别。

月经不止,月经大小不止的,是血崩;淋涩不断的,为经漏。如经色紫黑成块而薄的,多属热;无块而痛的,多是冲任脉损伤,或中气下陷。

经来中止,经来忽然中止有因邪气,有因中寒所致。若月经因病中止,当细绕病因。若热病中经水适来,要注意热入血室。

(2)白带:白带多而稀白,有腥气的,多是虚寒;色黄而稠粘,有臭气的,多属湿热。

(3)胎产妊娠呕吐,是恶阻证。妊娠腹部腰部痛甚,要防堕胎。产生恶露不绝,是冲任脉受损,或是血损及气虚;恶露少而兼腹部胀痛的,是淤血未尽。产后有汗潮热,多是气血虚。

10、问小儿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进行问诊不仅有困难,而且也不定准确,但小儿身体稚弱,误诊最为危险,为了掌握更多的诊断资料,必须重视问诊,可间接问其家属,除部分自觉证状小儿不会叙述,家属也不能代述外,上述各种问诊还是适应的。此外出生以前(包括孕育期和产育期的情况,以及父母兄弟的健康情况,曾是否出麻种痘,已否断乳,学行学语的迟早,起病情况,有没受过惊恐等等,均要详细问明)。

小结

问诊是问病以及其家属以了解其自觉证状,发病经过,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病人的生活习惯,居住条件等,作为辩证资料的各种诊断方法。生活习惯,居住条件,饮食嗜欲等往往与疾病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精神生活,是内因发病的根原,病人过去的疾患,又可能与当前的病证有因果关系。问起病过程,是全面了解疾病经过的要点;问现在证状,则更是问诊的重点,是辩证的重要依据之一,问诊是一种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应根据病人自诉和其它三诊所得的资料,有系统,有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询问,以便作出正确方诊。

从另一方面说,学习临床各科,对各种疾病的证候及其发病机制有较深刻的认识时,问诊的技巧会进一步的提高。

(0)

相关推荐

  • 整体观—肖春宏

    [名家讲整体观]任何一个脏腑都是通过经络与内外.上下,器质.功能,精神.物质,环境相联系,形成统一整体.以"心"为例:心居于胸中(内);其华在面(外);舌为心之苗(上);与小肠相表 ...

  • 《百日学中医诊断》2.3. 问诊

    问诊(一) 什么叫问诊?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四诊内问诊十分重要,如病人的发病过程,自觉症状,以 ...

  • 14.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臭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来鉴别疾病.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声五音的相应与相应,来辨别五脏的病 ...

  • 16.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切诊(一)​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这个把脉. 现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说光号脉就能知道什么病.应该怎么治,不用病人开口说话,有的人更以此来作为考量这个医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标准,"他说不出来就是他医术不好,我找 ...

  • 17.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切诊(二)

    二.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有没有力量的问题 这个有没有力又怎么个玩法呢?根据上次说的,当我们找到了脉之后,不是就此打住了的,还要继续搞点小动作.什么动作呢?就是还得再慢慢加力向下按按,然 ...

  • 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四种,翡翠也有它的“三看诊法”

    各类翡翠玉石知识应有尽有,至少价值上万元,让您快速成为珠宝高手 现在限时免费领取,数量有限,领完为止,不容错过,长按二维码加微信即可领取 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四种,翡翠也有它的"诊法&q ...

  • 听声辨疾病!中医诊法,讲究望、闻、问、切...

    听声辨疾病! 中医诊法,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其中闻诊,除了用鼻子的嗅觉判断疾病外: 还有一种听声音判断疾病的方法:   发怒爱喊--肝火旺 总是哼唧--肾不好 哭泣不止--肺气弱   笑太多 ...

  •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

  • 周仲瑛: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都是精华)

    周仲瑛:中医诊法技巧(都是精华) | 导言:中医诊法是中医看病基础,通过诊法辨证,通过辨证而处方.周师详细讲述中医师诊病之法:"以神会神""问有重点"" ...

  • 名医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教授作为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人,多年来跟师周仲瑛教授,系统整理了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1)新手上路,重问轻望周老曾说一般中医刚出道时都很重视问 ...

  • 中医诊法秘诀手抄本古籍

    中医诊法秘诀手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