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阿房宫 阿堵
阿房宫
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华夏以后,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阿房宫。但工程尚未完成秦始皇就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又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阿房宫遗址坐落在西安龙首原西南延伸的台地上,通过钻探和试掘得知,原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面积达54万平方米(故宫只有大约15万平方米)。从秦代地面算起,现存夯土台基最大高度在12米之上。其土质纯净密实,夯层清晰而整齐,层厚7—8厘米。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但是这座宫殿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为何取名“阿房”?其正确读音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阿房宫名的由来】
研究过“阿房宫”的含义的注家无数,据说至少有的14种说法。“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二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三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于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阿房宫如《汉书》所言建在高峻的台基之上。
【阿房宫的读法】
阿旁宫主要有以下四种读法,难以统一。
1.[ēpáng gōng]目前为主流读音。“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方,“房”通“旁”,所以应读páng。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国历史》等中作此注音。
2.[ēfáng gōng]认为在主流字词典中“房”只有“fáng”音,古汉语字典虽有“páng”音,但仅用于“房皇(同“徬徨”)”一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持此观点。
3.[āfáng gōng] 在陕西方言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是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
4.[ōbáng gō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乔攀从不同角度搜集论证的结论。
我以为:
第一种读法古而雅:“阿”读ē为古音,“房”读páng属古之通假,且“古无轻唇音”不可能读fáng。但释“阿”(ē)是指“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方”不妥,因为阿房宫遗址并不在山脚下。“阿”也指大陵、土丘,阿房宫是建于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ēpáng gōng]的读法也并未取得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种读法“房”读fáng比较现实,因为现在常用的字、词典中,“房”的确没有páng音。《说文解字》中也没有,在《康熙字典》中有,说明读páng音是在清代以后了。
第三、四种读法主要基于宫殿原并无名,后以指方位、地方而得名。并从西安方言切入,如“你去阿达?”“车站在阿岸儿?”,这时“阿”读ā。代指地方说“兀外儿”“兀傍儿”“兀岸儿”,则读wū或近于
wū、ō之间。
我觉得进行各种研究、考证都是必要的,但古代读音只存于考据而无法复现,而且专家观点也并不一致。现在不能不考虑阿房宫所在地留下来的传统读音,在阿房宫遗址处有阿房村,五、六十年代西安有阿房区,那里有阿房路,有阿房宫电影院…,“阿房”在当地一直读为“āfáng”。因此,与其改读为意见不统一的其它读音,莫如注重现实、尊重地方传统为好。
2007年央视十套《百科探秘》栏目在预告新一期节目《阿房宫消失之谜》时,把阿房宫念成“āfáng gōng”,遭到了网上众多网友的狂批。就此,同年08月31日央视发布《关于“阿房宫”读音的说明》,坚持认为可以读作“āfáng gōng”。
【项羽未烧阿房宫】
后人对阿房宫的认识多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作品《阿房宫赋》的描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真可谓极尽天下之豪华而无与伦比的建筑群落!而最终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说是被楚霸王项羽放火焚烧殆尽。
其实经近代考古证明,历史上真实的阿房宫不过是一个未完成的“半拉子工程”。由于采取先建宫后筑城的作法,真正建成的仅是“前殿”的基础以及附近战国秦时期营建的宫殿群,也并没有“覆压三百余里”直至咸阳,《阿房宫赋》中的描述多是作者的想像、夸张。而且根据《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和考古队在秦咸阳宫旧址发现大量火烧遗迹的结果相符合。说项羽烧了阿房宫,确实冤枉。
【原址重建】
为了重现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西安于1995年耗费近两亿人民币,占地680亩,在原址修建阿房宫新景点。但仅经营了13年,就因违现而遭拆除。据讯一座计划耗资380亿元,规模厐大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筹建之中。
“虎视天下六国同,阿房终究是一梦”。一座没有修好的宫殿,甚至连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来及取定,然而在历史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给人们以无尽遐想,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阿堵(ēdǔ)
1.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 源于《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恺之 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言指四肢身体的美丑,其实本与神韵无关,要想人像画得传神,关键就在于这眼睛上。这样“阿堵”就成了眼睛的代称。“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又造就了成语“传神阿堵”,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如明末沈谦对李清照词的评价:“传神阿堵,已无剩美”。孙原湘(清):“不用传神阿堵中,画师妙手只空空”。
2. 阿堵代指钱。源于《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遶(răo)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hé)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说的是晋代王衍(字夷甫)崇尚玄谈,常厌恶其妻贪财,从不屑于说“钱”字,其妻想强让他说出,便在夜间让婢女用钱将王衍的床绕起来,使他不能下床行走。王衍早晨起床,见被钱阻拦,即令婢女:把这个东西拿开,而始终不说“钱”字。“举却阿堵物”,如果是贾宝玉则会说:把这捞什子拿开!用现代人说法相当于:把这玩艺儿拿走!此后文人雅士们便用“阿堵物”或“阿堵君”“阿堵”代指“钱”。如:宋·张耒《和无咎》:“爱酒苦无阿堵物”。宋·苏过《乐堂》:“恨无阿堵君,一区今尚欠。”宋·黄庭坚《和甫得竹数本》:“阿堵绝往还,此君是宾客。”其实史上的王夷甫不爱钱,是自己不缺钱,不言钱只是标榜自已高雅超托而己。避说“钱”字大概是文人雅士的通例,如书、画、诗、文的价格一般称之为“润格”(又称润例、润约、笔单等),还有后来的“润笔费”“稿酬”…等,而不会直言价钱。还是李白豪爽大气:“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唐寅便有“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之语,甚好。
3. 用于地名。如:阿堵寨村(在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阿堵村(在云南红河州建水县)小阿堵村(在云南曲靖师宗县)。至于来历及读音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