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篆非九叠,一文读懂九叠篆

1、概述
九叠篆非必九叠,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叠形容折叠之多。创自宋代。明朝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2、特点
九叠文虽缠绕盘叠无虚实之变化,并极尽塞满之能事,但取其艺术性较高者,还是有所作为的。九叠篆不像鸟虫篆那样繁复多变、技术性强,而是相对简单直白,更易入手。钱瘦铁曾刻'万水千山得得来'、钱君陶曾刻'娄山关'、陈巨来曾刻'乌衣'等,当今许多印人也曾有所涉猎。

创作九叠篆印首先要注重选字。笔划较少横向多盘叠者一印中不可多,否则易失于平板;其次注意章法的平中寓奇,实处求虚,细微的虚实变化有时亦能得意外之效;第三要求线条要苍茫老辣,以质感取胜。光洁线条往往易入工艺化;第四章法上适度的残破,线条有意的断漶,也是取巧之举。另外,九叠白文印的创作,开隋唐以来九叠官印无白文之先河,虽不成熟,当亦有可观者。再者由于章法虚实的需要,以至于哪个字是六七叠还是八九叠当任君便了。

3、背景资料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关于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
九篆文《鹰坊之印》
4、用于篆刻
什么样的篆印叫九叠篆呢?篆刻印鉴用的篆字别体是九叠篆,这种工艺始见于宋代。这种篆刻别体的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用九叠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的凸出九叠笔划特征,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

5、发展历史
中国的印章文字发生了多次变化,秦八体摹印汉六体缪印有明文记载,对玺印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金时期印章文字出现了重叠笔画,史称九叠篆。不过九叠篆的制度如何,名称的由来,其特征性的缠绕重叠的形体来源均尚多阙疑。

古今玺印文字发展由钤泥封检转变为钤纸帛,印文由阴款变为阳款,印面由小变大。隋唐时代朱文印章的使用,促使了印章章法的重大变革。入宋以来,朱文印面的文字章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疏变密,整齐紧凑,笔画均匀,横竖笔画平直规整,有些文字笔画反复盘曲,形成笔画多叠的印文。

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铸叠篆。《宋史·舆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如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玺,也叠篆。《宋史·舆服志六》:'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靖康之变,北宋宝玺被劫,中央官署遭到彻底毁坏,此类印玺多散失,湮没无闻,仅有零星存世。传世的'内府图书之印'诸字均缠曲反复,其中'之'字十三叠、'印'字九叠,都是特地留出空间给叠笔的。吉林舒兰征集到北宋涂金印,据说是金人劫掠之物。'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为中央官署,此印也为叠篆。江苏丹阳发现的南宋爵号印'弋阳开国',也是叠篆,其中'弋'字七叠,其他字均有叠笔。此三印风格接近,笔画中粗,刚柔相济,'内府图书之印'尤其精美,呈现皇家风范。对于一般官印,史籍并无叠篆的记录,从各地发现的数量庞大的宋代官印看,虽然偶见叠笔,却构不成制度。例如河北昌黎出土不晚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化'左旁叠笔,'第'下叠笔、'记'左侧的叠笔、'曹'字下'日'字变成空框内'吉'字,相反上部笔画简化了。陕西三原县高渠乡发现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少府监铸的'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仅'第'末笔往返成叠,'蕃'字上部四画加叠,'朱'明显,也仅二叠。北宋和南宋的官印一般没有加叠。例如北宋的'雄胜第十军指挥使记'、'神卫左第一军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神卫军右英烈第四指挥都虞侯记'。均无叠笔。杭州西湖发现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没有叠笔。据此,曾广庆指出,有些文章把宋代官印统称九叠篆似为不妥。对照文献和发现的实物,宋代叠篆制度是有范围的,只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少量官印中的叠笔,叠数也不多,不在于制度所定叠篆范围。

九叠篆《地域官印》
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保定征集甲申'都元帅府之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唐县发现'都统之印'、易县发现'副统之印'、怀来发现'山东路副统军之印'、岳城发现'行军万户地字之印'、平泉发现'万户往字号印'等。金代的官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如'行军万户地字之印''行军'中'印'三字和'山东路副统军之印'中'统军''印'三字没有叠笔。三. 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如'都统之印',唐县发现的和内蒙古发现的叠笔并不相同。

宋金时代的叠篆制度记载很有限,特别是具体的叠篆之法,更是语焉不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叠篆字形的处理办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得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所谓八叠、九叠等等均以此为准。北宋'内府图书之印'是典型的例子。'内''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处加叠。'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笔伸展叠笔,而'人'却是把两笔直线改成平行的曲线。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印面越大,叠得越多,字数越少,叠得越多。'元帅府印'四字,'元'字六叠、'帅'字七叠;'都元帅府印'五字,'元'字四叠、'帅'字五叠;'元帅监军之印'六字,'元'字三叠、'帅'字四叠;'元帅府监军印'六字,'元'字二叠、'帅'字三叠。其二,单线变复线。如山东苍山兴明乡出土金末铜印,叠篆:'虎威副都尉印'。右侧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钮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笔,'副'字内'田'中'十',写成双钩'十'。其三,改变结构。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改变结构是常见的现象。如上述金代两个监军印相同,一个比较工整,一个比较粗放,两者字形、叠笔不同。其中'监'字,前者下部'皿'字似'亚',后者似'巫',写法不一。有的只是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元帅府监军印'中'印'字下面部分行笔方向相反,便于顺势加叠。其四,采用减笔字。某些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采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例如金代'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用''字正体,而在'万户往字号印'中却用俗体字'万',不用正体'',用了俗体'号'。前者因为笔画繁多,没有叠笔,后者笔画变少,均有叠笔。九叠篆的叠要害在于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内府图书之印                                     祝融之印
宋之叠篆,虽未称为普遍的官印制度,却成为辽、西夏的官印格式。契丹文、西夏文是采用汉字形式创制的民族文字,它们与汉字关系密切,依然沿用汉字的一些制度,楷书、篆书、草书具备,印文也采用叠篆。辽之契丹文官印、如辽宁凤城发现的契丹大字印,西夏的西夏文官印,'戊辰五年印'。如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如河北东光发现至元十六年中书礼部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都仿造宋朝制度使用叠篆盘曲缠绕,酷似汉文。元代的汉文印使用九叠篆,文字基本与金代官印一致,可知两者的承袭关系。北宋以来,叠篆实际成为官印的象征。

官印叠篆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成化时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云:'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明史·舆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又'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

又洪武二十三年,'巡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御史印用八叠之说仅见于《明史》,八叠与九叠实在难以区别,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至今也没有发现此类八叠印章,恐是仅仅在洪武年间使用,以后废除了。明代正史出现了'九叠篆'这个名称,'九叠'之'九'含义多有说辞。万历年间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二·符印之式》:臣下印信,则文武一品二品衙门,得用银造,三品以下俱用铜,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两京兆虽三品,印亦银铸,则以天府重也。以上俱用九叠篆文,不知取义谓何,唐宋以来并无此篆法,盖创自本朝,意者乾元用九之意乎? 沈德符唯知当朝,不知宋以来已经流行叠篆之法,'乾元用九'作为九叠出意纯属猜测。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本义:'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九叠篆柔屈盘缠,字之至柔。体现以君道之阳刚驭臣下之阴柔,所以天下大治。不过沈德符的说法,已经说明'九'不是实数。

明代印制,官印叠数多寡与官职高低无关。监察御史选用八叠,只是为了与其他官印区别,显示其特殊身分而已。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之十二举曰:'后世官印有九叠、八叠、七叠。皆朱文,私印亦间为之,九叠又名上方大篆。刘昌曰:取乾元用九之义,八叠,明监察御史印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七叠,历日用之,取日月五星七政义也。' 明代官印除了'八叠'有史载外,其他叠篆还没有实证。明代官印存世数量不少,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收录了三方明代九叠篆官印,都是九品以上的方印,其中一枚'禾屯吉卫指挥使印'是永乐七年(1409年),礼字四十三号。它在1974年吉林洮安出土。各地的考古发现,数量较多。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浩特市发现明代铜印,印文'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圆柄左方刻'礼部造''永乐四年十月日',湖南澧县征集到南明唐王朱聿键给藩封华阳王朱敬一的王印。印面'华阳王镇抚司之印',背阴刻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臣'。

云南大理洱海退水时,经常发现明代卫所官印,1986年为止,计有28方。除永乐元年(1403年)、弘治七年(1494年)、嘉靖四年(1525年)各一枚外,均为洪武年款印,最早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晚嘉靖四年(1525年),为大理、洱海、蒙化、澜沧、大罗卫所建制。为九叠篆。值得注意的印文笔画之间距离均衡,而且印面多见横线,与元代八思巴篆体印相似。它是经过处理的,以笔画简单的加叠,如'户'变直线为折线,如'洱海卫右千户所百户印',而且同一个字在一个印面中加叠有变化。此印中行'千户'之'户',下成四横,后'万户'之'户'下成六横。甚至不惜在不宜变化的部件也加叠,如'大理卫右千户所百户印'之'理'字,左旁'王'就最末横笔向上延伸加叠外,右旁'里'之'田'左右两侧加叠多出四短横,形成整字左右相仿的格局。'大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虽同为九叠,'理'字'王'旁中间写成一个'田'字,没有前二印加叠。而'印'字叠文完全相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千户所千户玉印'湖广靖州卫守御城步正千户所千户张关防',为明弘治年间正千户张升之印,此印规整严谨,无论每字笔画多寡,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完全相等。它是九叠篆中章法最佳的作品之一。嘉善县凤桐乡发现南明关防'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务关防',印体右侧楷书刻款:'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日',左侧刻款'敕字五百十四号礼部造'。此印宽边,字形茂密,笔画较粗,除了'江''防'有明显的九叠外,大多数字只是稍有加叠,'盐''法''兼''督''关'根本没有叠笔。

明代“郑府群牧千户所百户印”
在西藏、青海收藏明代敕赐地方的印章。永乐五年(1407年)二台银印'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印',九叠篆,线条刚劲挺拔,后世称之为铁线篆。洪武五年(1372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之印',九叠篆,笔画粗方,有棱角。永乐四年(1406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图二六),九叠篆,线篆,双边,粗框内,加细框。永乐十一年(1413年)驼纽金印'阐教王印',也为九叠大方篆。宣德二年(1427年)象牙印章'真修无碍'。线框,字形规正,方中见圆,类似后世之闲章。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涂金铜印'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印面文字大小错落,笔画均匀{21}。两印皆九叠篆,但是叠笔很少。明代的官印文字基本上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并且具有时代的特点。首先严格遵照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背文字结构,各种离奇写法。其次,印内各字所占的空间相等,同样大小,而且不管笔画众寡,各字笔画密度统一。大大减少大小字错落,尽量各字空间相等,使得文字排列更加整齐。再次,字形整饬严谨,笔画方圆合度,新创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总之,明代的九叠篆在各个规范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

《宋史·舆服志六》明言叠篆取法汉代缪篆,'屈曲缠绕,以模印章'。它主要出于章法,朱文篆书印面大,字少,或者印文中某些字笔画特别少,就需要根据情况,增加不等的叠笔。无论宋、金,此类少笔字加叠都是如此,所谓叠篆主要在这些字上体现出来。从宋金四种叠篆法看,莫不是从平衡印面,处置叠篆措施。明代官印文字整饬,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之大小,笔画之疏密,使得印文平均,饱满。清代继承明代制度。甘《印章集说·国朝印》云:'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指明了九叠篆的作用在于印面的饱满平实。在叠笔为特征的官印形成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金宋对峙,南北分裂,金朝的九叠篆与南宋的篆文明显不同,可以资区别。同样官印九叠和民间的印文也可截然分开,一方面印文缠曲难以辨认,便于保密,另一方面文字茂密,异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产生威严感觉。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篆体,它并非篆体本有的体式。它的来源很少有人论及。

《宋史·舆服志》云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为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它暗示了九叠篆出于汉代的缪篆。汉代之缪篆,其含义争讼不止,至今尚未有可信的结论。不过我们反观汉印的实际情况,只是印文方正,印面较为饱满,并没有见到反复重叠的文字,所以认为叠篆出于缪篆并不是客观的。元吾邱衍早就指出:'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已经断然否认叠篆与缪篆的关联。

明代官印“朵颜卫指挥使司之印”
在宋代以前就存在屈曲缠绕的篆法,叠笔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技巧,流传有绪。洛阳东郊发现的郑(隋末王世充所建政权)'孟夫人铭','夫'下为叠笔,成''字状。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发现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墓志一合,志文楷中带行,笔画柔劲,字迹精美。志盖俗体篆文'唐故王君墓志之铭',系双钩字体,笔画体形均呈方形。其字结构多有叠笔,横画两端向上短竖,或短竖在加二叠,'口'成山字形,其中间竖笔呈长'口'字形,'唐''王''墓''志''之', 形。可见叠笔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隋唐时期就流行了。不过唐代叠篆不成规模,而且与官印无关,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宋金的叠篆与当时的道教印文十分相似,反映了两者非常密切的关系。洛阳机车厂出土的'治都总摄之印'铜印。印文两行六字,方体,中间穿插北斗七星。《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亦载此印,为云篆,多取圆势,字形的变形很大,不易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名之为'叠篆'。记文云:'夫治都总摄之印者,为之兵印。有此印者,能管天下三界。鬼神仙官,分野城隍,社庙吏兵,皆得差使。不论高下,此印佩之,如上天帝命,凶恶鬼神皆伏。若行法职官不得此印者,难用鬼兵。印阔二寸二分,方正,厚八分,印文分六字,作两行叠篆。' 赵振华认为:'道教印或模仿当时政府官印得制式和书体,考察其曲折流畅的九叠篆印文和窄边知为宋代印式。'比较宋代的道教印和金代的叠篆官印,面貌相似。例如上述两个道教印之'摄'字提手旁和保定征集金代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合札左监军印'中'札'字的木字旁同样改作两个相叠的两个'山'字。保定征集金大定三年(1163年)'涿州节度使印'中'涿''度'等字的大变形与道教的圆篆印的处理如同一辙。四川建阳万年村挖土发现铜印,阳文篆书'道经师宝'篆文道教印,钮两侧阴刻楷书款'正德三年'(1508年),'先天'铸。这是难得见到有明确纪年的道家用印。字形依然是叠篆体,不循文字结构变形,如'道'字、'经'字之右旁,'师'字,均与通行篆字不同,同时叠篆,不类明代的官印叠篆,却与宋金叠篆结构相似。道教印章文字破坏结构的变异方式,与宋金、特别金代的叠篆十分接近。有三种可能造成这种状态:一种是道教印模仿官印,另一种是官印模仿道教印,再一种就是两者同出一源。我认为最后一种同出一源更合乎事实。

道教秘文是一种宗教字式,它来源于东汉时期的民间俗体,早就与通行字分道扬镳。汉代复文是较早的秘文,以堆叠同样文字(主要是'日'字)为特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篆体秘文--云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篆的特征是破坏字的原来结构,笔画往来盘曲,似祥云缠绕连绵不断。云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道教的隐秘文献的重要形式,唐宋墓葬出土的镇墓真文就是此类秘文。镇墓真文已经发现了多处。唐代有咸阳梁王武三思墓内出土一合,为'灵宝赤帝三炁天文'。西安庞留村唐寿王第六女清源县主墓,出土镇墓石全套五合。陕西蒲县唐桥陵发现两方镇墓石,称为'南方镇符瘗石''西方镇墓镇符瘗石'。宋代的真文镇石的年代集中在北宋后期,以徽宗朝最多。20世纪50年代成都近郊宋墓不断发现,最早在宣和年间,最晚在绍兴年间其中一墓出土八件,1984年成都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真文墓石两件,1996年成都市石羊乡宋墓出土真文七件,1996年成都北郊甘油村宋墓宣和六年(1124年)出土砖制镇墓真文四件。成都北宋宋京夫妇墓两墓共出镇墓真文10方,为东、南、西、北、中,各一套五方。根据墓志记载,生于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年)卒于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

隋唐石刻上的叠笔篆文、唐宋真文、道教的秘文印章,以及宋金时期的叠篆均来源于道教的云篆文。云篆文较为难认,笔画多叠,一眼望去,篇都是云缠雾绕。它以变形为特征,其法有增笔、减笔、变换部件等,同时大量使用叠笔。如'一'可以七叠,'八'左四叠、右六叠等,此类文字在道教经书中有专门介绍。

官印叠篆是从秘文、或者直接从道教印章文字借用过来,但是道教的云篆随机性变化很多,如果照搬的话,文字会变得无法辨认。宋金以来的官印的叠篆,排除了那些过度变异的方法,基本保持了篆文的框架。因此叠篆出于云篆,却有别于云篆,是可以识别的,并没有释读的问题。西夏文、契丹文和八思巴文采用叠篆的形式,因为这些文字结构上没有汉字复杂,笔画要少,特别是八思巴文是字母文字,形体简单,叠笔来回繁复,根本无法认辨。唐宋时期因为朝廷尊奉,道教盛极一时,采用叠篆有其宗教和政治背景。秘文不是一般的文字,道教认为它是具有法力的,能镇鬼驱魔,号令天下。官印采用叠篆,不仅给人以神秘感,同时寓意了道教的无边的法力。

△将印书房公众号设为星标,不错过精彩内容
编辑不易,顺手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

  • 篆印欣赏之魏晉官印

    篆印欣赏之魏晉官印

  • 一文读懂 | 清朝灭亡后,镇守一方的九大总督何去何从

    总督,清朝的顶级封疆大吏. 在清朝灭亡时,一共有九大总督,当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之后,这些曾经权柄滔天的总督们都何去何从了? ▲清朝地方官制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论权势大小,东三省总督比直隶总督的地位还 ...

  • 仕途财富观点|一文读懂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下简称「非标」或「非标资产」)的定义源于银监会 2013 年 3 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 号,以下简称「8 ...

  • 一文读懂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下简称「非标」或「非标资产」)的定义源于银监会 2013 年 3 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 号,以下简称「8 ...

  • 一文读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这三兄弟的各自特色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3种''伟哥''类药物,分别为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这三种药物被称为''伟哥三兄弟''.在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方面,这3种药物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那么,''伟哥三兄弟''有 ...

  • 一文读懂智慧灯杆九大建设运营模式

    "智慧灯杆的建设运营模式,其主要就是平衡"权"."责"."利"三者的相关问题,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 什么是智慧城市?毕 ...

  • 十人九湿,一文读懂湿气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你应该听说过"湿气重"这个概念,很多人却不知道湿气是怎么来的,以及该如何祛除.中医认为,湿气重,容易使人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那么湿气到底怎么一 ...

  • 一文读懂环晟高效叠瓦组件

    第五届先进组件技术与封装材料论坛2021将于2021年9月27日在杭州召开.会议将探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前景与产能展望,PERC+.TOPCon.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组件先进封装方案,光伏玻璃.背板与封 ...

  • 一文读懂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至道汇 今天 瘀血 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首辨瘀血典型症状的有无 无论瘀血为病,证候有多么复杂多变,其外在表现总会有一定规律可循.其中表现突出且有别于他证的特异性症状,便可视为瘀血的典型 ...

  • 一文读懂硬度试验

    硬度,硬度测量,硬度公式,硬度换算,材料硬度,钢材硬度,布氏硬度,硬度试验 来源:北京赛亿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