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陕西 || 任改利:舌尖上的情话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

  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童年的追怀…

舌尖上的情话

文 | 任改利(陕西商州)

  又见好友的美文——《翡翠白菜饺子》,很是欣喜。

  读完此文令我惊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我这好友不光工作干得漂亮,文笔了得,还是一生活高手,一个亲力亲为的吃货。认识她是朋友圈好友分享她的文章,读后知道她业余时间还经营着一个很不错的文学公众号,且“生意”相当红火。我也试着投一篇习作《拜师学艺》,算是问候。许久没有回音,我期盼的心一天天失落,可又不由自主地一遍遍翻看微信,她每日编发的文章我都读,且细心查看投稿须知,没看到稿件不被采用的期限后便暗自庆幸,一再告诫自己要有耐心。

  见到自己作品被编发我万分激动,但更多是感动,我文中拜师的时间是阳历12月25日,圣诞节是外国人的年,而此文刊发时间是农历12月23日,中国人的小年。一时间我才明白这位素昧平生的好友的良苦用心,不禁肃然起敬。进一步走近她使我心生感念,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位令我欣赏的知音足矣。

  她的文章常给人一种美的愉悦、享受,给人一种积极、温暖的动力。她的《春天,吃掉一棵叫椿的树》、《二胎的苦乐生活》和《楼顶上的田园》等作品文笔细腻,语言质朴亲切、明净,似山间一泓清泉;似天边几缕飘动的白云;似一曲曲甜美的歌谣……文中无处不透着她对生活、对家人浓浓的情与爱。周末或节假日她会尽力抽时间陪家人,陪他们登高远瞧,陪他们去河边、去公园散步、晒太阳,陪女儿画画、写字,给儿子讲故事。

  做美食许是她工作之余给家人最最温暖的回报,炸香椿鱼,炸红薯丸,蒸槐花焖饭,烙葱花饼,包翡翠白菜饺子……我时常惊讶地问自己,她咋有那么多精力和心思,有使不完的劲,做不完的漂亮绝活。繁琐的生活碎事常令我生厌,得过且过是我对付它们的良策,故此生活便被我过成了苟且和乱麻,而她却把繁琐枯燥的生活绘成了诗和远方。果蔬疯长的夏季多想去她的楼顶田园逛逛,掐一撮小葱,摘一颗黄瓜,多想坐在她的葡萄架下望星空,喝小茶,做一次美梦,赏“绿了”“红了”的独家田园风光。

  儿时家里穷,食物匮乏,柿子饼是妈妈留给我最香甜的记忆。每到冬天,妈会把灶火上空被烟熏黑的软柿子取下来和面烙饼,我坐在灶火向锅底搭火,妈说好了锅热了,我便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立在锅旁隔着烟雾看妈烙饼。柿子和面要软和,妈揪拳头大一疙瘩面放手心揉圆,再用两掌心压扁,约一指厚放锅里烙,锅中要先擦多多的油,那年月油最稀缺,烙柿子饼又费油,妈一般用漆籽油(此油冷却后结块,像黄蜡)。

  一会儿空气中便弥漫着香甜的柿子味,我便有些心急,口腔不断生津液,觉得肚子好饿,恨不能立马吃饼。刚出锅的饼很烫,我放两手翻倒着、吸溜着边吹气边慌忙送入口中,牙龈、口腔被硬饼皮里包裹的软馍瓤烫得生痛,顾不得细嚼慢咽,忍着烫狼吞虎咽吃起来,直到那滚烫香甜的美味从口腔滑入肠胃,瞬间温暖整个身体,人一下子便舒坦起来,精神起来,饿的感觉顿时烟消云散,不得不承认这便是食物的魅惑和力量。

  初三的春季学校让我和两男生去大荆镇参加数学竞赛。那时男女生很少说话,去时老师让两男生轮流骑自行车带着我,考试结束已两点多,他们早不见踪影。从大荆到西荆十多里路,早上从学校走时灶上的早饭还没做好,我和那年代大部分住校生一样,身上根本没零花钱,为赶回学校吃下午饭我几乎一路小跑。饥饿使我头晕口渴,腿软身沉,实在走不前去,这时同桌玲玲骑车来了,她笑着说,“我把那两没人性的男生狠狠收拾了一顿,便骑他们的车子来接你,上来我带你。”她的到来让我非常感动。

  到校后她直接把我带去她姐办公室(她姐是学校老师,后又把办公室让给我晚上学习),她打开一个白色铁皮饭盒,笑着说,“我知道你赶回来准没饭吃,从家给你带了饭,快趁热吃吧,我去还车子。”说话间她已转身出去了。望着饭盒中香喷喷的烩面片,我真想大哭一场。那是我此生吃过的最香最难忘的烩面片,虽然白白的面片中只有几块土豆,几段葱花,红红的辣子汤,可我觉得那是人世间最美味的佳肴。

  生完孩子妈来伺候月子,每天早上一碗红糖开水煮馍,里面卧两荷包蛋。这样单调的早餐我吃了整整一个月却不感到厌。之后的日子自己做了怎么也吃不出那时的味。

  现如今生活好了,要啥有啥,而我却常常为吃什么饭而犯愁。妹夫在我家吃过几次饭后对妹妹这样说,“姐好像只会做那几样饭菜,且一个味。”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大事,古人常这样夸奖心目中的好女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如此看来会做饭是好女人必备的一种本事与能力,更是一种美德。

  按好友文中的描述我便去市场买相应食材。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当热气腾腾的美味饺子盛盘上桌时,孩子惊呼,“妈,你这做的什么饭,是饺子吗?”

  “尝尝味咋样。”儿子的惊喜出乎我的预料。

  “好吃,虽然是素馅,可也有股浓浓的鲜味,是虾味。”儿子一边吃一边品评,“关键是饺子皮,绵软劲道,有股淡淡的青菜味,色泽鲜艳,白里透绿,绿中泛白,晶莹翡翠,用啥做的?”

  “想知道?”

  “嗯,……”他忙着吃饺子,一个接着一个。

  现如今的孩子都是肉狼,儿子一般不喜欢吃素饺子,拌馅时我特意加了几个蒸熟的虾仁。儿子今天吃了许多饺子,且一再追问饺子皮是咋做的,我笑着说偷学的,并拿出好友的文章让孩子看。我说做这种饺子关键是制作饺子皮,先把洗净的菠菜捣碎滤汁,后用菠菜汁和清水各和一份面,把菠菜汁和的面擀平,清水和的面揉条裹在菠菜面里,切块擀开便成饺子皮,儿子看着好友文中的制作翡翠白菜饺子的步骤图片,听着我的介绍,后笑着说,“妈,这么复杂的做法我都不忍心吃了,漂亮的饺子不应该吃掉,应当艺术来欣赏。”

  儿子的话令我震惊,和平日的饺子相比,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做法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食物讲究色香味俱全,是我平时太粗心了,还是不够用心。人们常说“一碗饭一盘菜一口汤均包含着一个人对生活、亲人、友人、爱人,对饮食文化浓浓地情与爱。”着儿子大口吃饺子的样,我突然明白那些不厌其烦,不嫌脏累沉浸在食物烹制过程中的“掌勺人”的灿烂笑脸,明白好友文中“一桌一椅一食一家人”的幸福、温馨、喜悦的饮食氛围。

  食之味(胃)也!试想一个人肠胃空空,生活焉能有滋有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域不同饮食不同。然每个国人不管身处何地心中都有自己钟爱、熟悉、留恋的美味,这种奇妙的味觉记忆迫切而刻骨铭心,像血液一样融化在人们体内,滋养着他们的五脏六腑,滋养着一代

又一代爱的生命。

  宋太祖迷恋豆油藕卷、苏东坡喜烧肉(东坡肉),毛泽东喜欢臭豆腐,周恩来怀念陕北的洋芋擦擦,杨贵妃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佳话,好友热衷于她的“吃在陕西”栏目,喜欢动手做各种美味的食物,而我则迷恋妈妈的柿子饼、同桌的烩面片,喜欢关注好友的栏目,喜欢学她做饭,儿子定会对今天我包的翡翠白菜饺子情有独钟。

END
作者简介

  任改利,女,1975年生,小学教师。热爱写作,早年在《商州报》社工作过 ,有报道、通讯发表。

    征稿启事

  〈嘉年华时光〉“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和“我的扶贫故事”全国有奖征文大赛正在开展,欢迎关注了解。

  每期,经过编委会初评、优秀征文展播、文稿质量、读者阅读和评论等,最终综合评选后会在〈嘉年华时光〉公众号分别公布获奖名单,两个主题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温馨提示:恳请大家对自己的原创作品再三修改完善以后,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微信号)等投到指定邮箱。切记,请不要一稿多投!感谢各位读者、作者朋友长期以来的关注支持!

编辑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