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明明是理科学霸,却选择了中国画

她来自北方,却喜欢上了南方;

她生于80后,却如远古画中来;

她明明理科学霸,却选择了中国国画。

她,就是不一样的李夏夏。

生于1986年的李夏夏,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而她,还在学习路上不知疲倦地前行着。


李夏夏:出生于陕西。博士。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主要参展:

2008年《碧华清韵》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作品入编《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

2008年《碧华清韵之二》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省美术展览”。

2009年《丹华晴岚》入选“庆祝中华民族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2010年《密林深处有禽声》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入编《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集》,作品被苏州美术馆收藏。

2010年《密林深处》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作品入编《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作品集》。作品被相关机构收藏。

2018年12月作品《动物世界》参加“工以载道——广东省第七届中国画(工笔)展”获优秀奖,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18年12月26日,作品《动物世界》参加“2018年中国画家画院青年画院作品展”,主办: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中国画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主要论文发表:

《片石山房与石涛寓居扬州的暮年生活》发表于cssci期刊《南通大学学报》第2期 111-116页。

倪瓒的《狮子林图》与狮子林,发表于核心期刊《国画家》2017年第2期,60-62页。

《元代水墨花鸟的意趣与逸趣》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2015年第8期,120-123页。

《从物精微”到“逸笔草草”—论宋元花鸟画审美情趣的转变》、《建筑与文化》、2015(3),国家一级期刊,220-223页。

《碧华清韵》、《清泉石上流》、《密林深处》、《冷冷的夏》发表于《美术观察》,2015(5),CSSCI双核心期刊。

《论工笔花鸟的“线”造型观》发表于核心期刊《国画家》2014年第5期,62-63页。

《论赵孟頫“贵古”思想的实质》发表于《国画家》,2015(3),国家级核心期刊,66-67页

2018年6月出版专著:《元代花鸟画中的水墨之风》/李夏夏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夏夏的画儿取法宋元,出自正脉。线条精谨,设色清雅。夏夏笔下的清溪雏鸭,稚拙讨喜,活泼泼的。夏荷秋花,素面朝天,不与牡丹争春色。

夏夏作四屏梅花,以高冷淡墨染底,衬出横斜竖倚之枝俏,点之朵朵白梅,更显其冰雪姿质、自在势态。

——范扬

画家和博士,是80后艺术家李夏夏的两张“名片”。

自童稚时拿起画笔,李夏夏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下求索。她自2011年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之后,又赴天津大学获取了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在,李夏夏是国家二级美术师、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并于2016年被广州市委宣传部评选为“文化英才”。

多年的艺术学习不仅让李夏夏画得一手诗意的工笔花鸟,更让她对艺术的理解愈加深刻。“绘画应该是靠积累、见识、修养、内涵沉淀下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对技法的追求。丰富的人生,自然也会反映在笔下的线条之中。”李夏夏说。

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方土赞扬她在画面中体现出了“写意性”,而且把创作中的艰辛藏匿得很好,看不出半点紧张怯场的痕迹。

在院校中多年潜心学习的李夏夏,在创作中是不折不扣的“体验派”。为了更好地表现人与物的风貌,李夏夏背起画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数了一下,好像全国就只有内蒙古没有去了。”李夏夏笑着说。

置身于山水之中,让她的创作更真实地把握住物象的神韵。2016年,李夏夏随着采风队伍进大凉山,重走长征路。旅途条件艰苦,但李夏夏一路走一路画,大凉山的贫瘠与艰险在她的画面留下了厚重的痕迹。“只有在这里,才能画出这种重量。”李夏夏说。

行遍千山万水,也志在画尽百态人生。在她看来,做一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画家,才不负新时代的馈赠,才能创作出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

李夏夏在陕西出生,在中山定居,广州上学,天津和北京进修。在外辗转多年,李夏夏最终选择了四季如春的广州定居。

“广州特有的活力感和包容性,是她在其他城市少有体验的。”李夏夏认为在现代画传统的笔墨,一定要画出“时尚感”,让作品与生活、时代紧密结合。“在广州,四季花繁叶茂,我可以从容不迫地去写生、创作。这样的心境,也同样构成了我的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