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故事】送一缕温暖,静待春风徐来
【送教故事】
送一缕温暖,静待春风徐来
王晓华
松滋市特殊教育学校
今年秋季,我调入松滋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初入门的特教人。虽然有25年普通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于我而言,特教是一个全新且“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未知世界,心中不免满是忐忑。好在虽教育对象变了,但教育所应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便在教学中渐渐适应了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而“送教上门”则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时学校也是这一市级课题研究的承担者,我们送教的对象是无法到学校就读的各类残疾孩子,他们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轻或重……那就只有随着小组一起,向同事们慢慢学习。
有幸分在了纸厂河杨林市送教小组,喜忧参半:我以前一直在那里工作,情况较为熟悉,加上有闫红艳、吕红艳、罗梅、吴群书四位有经验的同事指导;可究竟要“送什么”、“怎么送”、“送成什么样子”都压在心头,也着实让我惶恐不安。好在同事们说:看孩子是什么情况再做决定,看我们怎么做你就照样子学。于是一路颠簸,晃晃悠悠踏上送教之路。
我送教的对象叫小小,一个6岁的小女孩,家住南海镇祈福垸村5组,资料上显示是智力残疾二级。我想,应该只是生活暂时不能自理,长大一点就好了。到了孩子家里,发现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一个6岁的孩子,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不能讲话,甚至不理睬别人的话,这至少是一个中度脑瘫儿。而且,孩子的母亲也是智力残疾二级,父亲常年在外,不怎么在家,孩子都是由年过六旬的外公外婆照顾。在同事们的指导下,我们对孩子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估,决定要调整送教策略,下一步的任务就主要是帮助孩子康复训练了。
回到学校,我重新把对学生的评估情况进行了梳理,在网络上查阅了一些关于脑瘫儿的康复训练资料,向学校的其他同事请教了一些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的知识,开始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康复训练备课。
这学期的的四个月里,我们5次到孩子家里,有时亲自指导孩子的四肢力量训练,有时也反复交待孩子的外公外婆,给小孩做一个辅助行走的简易器具,天天要求孩子训练,不能间断。每次送教,我也不忘记給孩子带一些零食和饮料、水果之类的东西,因为我心底里以为:哪里有残疾孩子,哪里就应该有阳光。同时,我也经常和孩子的外公外婆交流:一是告知他们国家和地方的一些相关政策,让他们知道,哪怕是残疾的孩子,也应该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不断提醒和督促两位老人,即便心疼孩子,康复训练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完全指望老师送教的那一次两次的训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而且,这类孩子越是康复训练得越早,效果就越明显。同时,也开导他们,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的进步,就是学校和家长最大的成功。
现在,只要大人轻轻拉住孩子的小手,她就已经能够慢慢地走个十多米,而且,手指力量的康复也在逐步进行,能够短时间拿住轻而且小的物品了,每次喊她的名字,她也会看一看你,偶尔也会笑一下。遗憾的是,至今,孩子仍然不能发出声音。
我在想:只要我们和家长坚持着,希望就一定会在前方等着孩子。正如只要有阳光的温暖,自会有春风徐来,花开美丽的时刻。
愿每一个孩子都如花儿一般,在春天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