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儒学的“忠”正名
早期的儒家并不太强调忠君,孔子讲仁、礼、孝比较多,忠是比较少的,虽然后人总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但是这个忠并不完全等于忠君的忠,更多的是指向内心的一种诚实,否则跟恕就对不上了,忠君和宽恕,怎么着也对不起来,如果解释成忠于内心宽恕他人,这样就好多了。
一直到孟子,都讲的是民为贵君为轻。
广为人知的八字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不能庸俗的理解为君臣父子间不可逾越的等级,更合理也更字面的理解应该是君要有君的样子,当然臣和父子也要有各自的样子,如果君不君,那就别怪臣不臣,而一个有君王样子的君王,孔孟是有刻画的,至少不是啥昏君暴君。
到后来,随着君主制的巩固,忠几乎成为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一直到现在都还有遗迹,比如动不动就说人要感恩,这个感恩实际上就是忠了,因为感恩一般是指下位者感上位者的恩,如果反过来,一般就不强调了,比如下级给上级做了职责之外的事,比如端茶倒水,给小孩辅导功课,绝不会有人要求领导要感恩下属,而领导给下属做了职责之内的事,比如提拔一个有业绩的下属,我们就会要求他感恩,这其实是非常不讲道理的,因为一个是职责之外,而一个是职责之内,给组织选拔人才本来就是领导的义务。
实际上我是很反感感恩文化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它表达的并不是一种相互的义务和责任,而是忠的变体,只是对下级的感恩的要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