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历经变故,黛玉终于醒悟:宝姐姐和薛姨妈才是真正关心她的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一个普遍知道的常识。其实,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正是曹雪芹先生用佛家的悲悯来塑造人物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为我写过太多篇文章来分析林黛玉的可恨之处,于是很多人便得出我讨厌甚至憎恨黛玉的结论。其实,我之所以着重分析林黛玉的可恨之处,目的就是希望透过这些可恨,看到她的可怜

很多读者认为,林黛玉的可怜,有三大原因,一是父母双亡,二是寄人篱下,三是多病多痛。然而,作者曹雪芹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那些能一眼看穿的,都不是真的;那些写在明处的,都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只有透过这些表相,才能看到真实的一面,看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

那么,真正让黛玉陷入可怜境地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读者们为之唱赞歌的贾母和贾宝玉的疼爱。

也就是说,贾母和贾宝玉的爱,不但没有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病多痛的林黛玉从可怜中拯救出来,而且用他们的温柔陷阱,让黛玉陷入更为可怜的境地。

直到第四十五回后,黛玉才醒悟,真正爱她的,是薛家母女,慈爱的薛妈妈和宽厚的宝姐姐。她们给予她的,才是真诚踏实而又温暖的爱

贾母对黛玉的爱:太假。

林黛玉六岁丧母,随即被贾母接进贾府,既解了林如海的燃眉之急,又给了林黛玉极为良好的成长环境。看起来,贾母的这一行为,是对林黛玉的拯救,这个拯救是多方面的:

其一、林家人丁单薄,林黛玉唯一的弟弟又早夭了,林黛玉便只能在没有玩伴的环境里度过每一天。贾府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大家族里,有三个与黛玉年龄相仿的姐妹,大家可以一起学习玩耍,享受群体生活的快乐。

其二、林如海因痛失爱子,把女儿林黛玉当儿子养,才五六岁年纪,就让她读枯燥无趣的《四书》,不仅压抑了小姑娘的天性,而且让黛玉在这个过程中身份错位。长此以往,她很可能人格分裂。贾母把她接进贾府,自然不会再把她当男孩养,她终于回归女孩的身份,成为众人眼里的林姑娘。

其三、黛玉六岁丧母,在“丧妇长女不娶”的社会,未来的婚姻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贾母亲自接过来教育,以贾府的名望,会让黛玉的婚姻价值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总之,贾母强势把黛玉接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对黛玉都是大好事,让她的人生可以上几个台阶。

然而,上面所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贾母把年幼的外孙女接来,不是为了和表姐妹们一起学习成长,也不是为了让她活成女孩该有的样子,更不是为了给黛玉良好的教育。

贾母把黛玉接来,只有一个目的:宝贝孙子贾宝玉“最喜在内帏厮混”,他需要一个厮混的对象

贾宝玉虽然是个“混世魔王”,但他与其他纨绔子弟不一样,他不喜欢居高临下,他希望与他厮混的女孩,与他处在同一地位。因此,当他见到林黛玉,便用摔玉的方式,表达了他的这一渴望:“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为了满足宝玉的要求,贾母用她的特权,让黛玉“寝食起居,一如宝玉”,并不顾男女有别,将他们安排在一处居住,“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使之成为宝玉离不开的厮混对象。

这让黛玉产生了错觉,以为外祖母给予她如此优厚的待遇,是出于对她的怜爱,她便迷失在这种错觉里,恃宠而骄,骄傲的骄,养成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之性,认为只有宝玉才配与她对话

当然,同时她也认为,只有她配当宝玉的玩伴。

实际上,贾母给予黛玉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心肝宝贝贾宝玉。黛玉眼里的最高待遇,恰恰是贾母眼里最不值一提的。换句话说,在贾母母眼里,经历了80年的富贵,最不值钱的就是钱,最值钱的是爱。她可以随意把物质花费用在黛玉身上,却只把爱给予宝玉一人

不知内情的黛玉,为此消耗了十年的宝贵年华,让人生最宝贵的十年,最该接受教育的十年,在恃宠而骄中度过,导致的结果是众叛亲离。

至此,黛玉才醒悟:外祖母的爱,太假!

贾宝玉对黛玉的爱:太浮!

贾宝玉爱黛玉吗?当然爱,而且是真爱。可惜,他是假宝玉,只有玉之外形,没有玉之精神,正如《西江月》所批:“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所以,贾宝玉给林黛玉的爱,并非林黛玉所需要的精神之爱。一个腹内草莽之人,有何精神可言?

因此,当黛玉需要一心一意专注的爱时,宝玉却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贾宝玉将孔子所提倡的“泛爱众”发挥到了极致,只要是美好的,他都爱,包括人、物、景。

所以,他爱宝钗的白手臂,也爱袭人的贤惠,还爱晴雯的简单活泼,也会和湘云重温孩童时的热闹互动。除此以外,他还爱金钏的迎合、鸳鸯的脖子、龄官的噪音、二丫头的野趣。甚至,他会为了刘姥姥故事里的茗玉小姐,专程去寻访和救助。

贾宝玉的爱太轻浮,没有定性,让黛玉很没有安全感。因此,仅仅是为了晴雯的迁怒之语,黛玉就以为宝玉不再爱她,不但哭了一夜,还在第二天边哭边唱,吟唱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词》。

也正因为宝玉对黛玉的爱太浮,所以他能随口对着黛玉和紫鹃说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样极具挑逗性质的戏词来。

这样的戏词,不但惹恼了黛玉,而且让紫鹃心生幻想,以为宝玉真想收了她,于是有了紫鹃收藏宝玉的旧物,以及不顾后果鲁莽试玉。

她哪是为黛玉而试?明明是为自己的未来谋划,却不惜拿黛玉往枪口上撞,完全不顾黛玉的名声。

正是贾宝玉过于轻浮的爱,让原本就病弱且缺乏安全感的林黛玉雪上加霜。

林黛玉把整个人生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却又无法从轻浮的贾宝玉身上获取安全感,因而眼泪“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薛宝钗对黛玉的爱:太诚!

薛宝钗以“无情”著称,她的“无情”,相比于林黛玉的“孤高自许”更显得高姿态。偏偏她又在外貌、才学、为人方面将黛玉比了下去,再加上贾宝玉明显表现出对薛宝钗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让林黛玉把薛宝钗视为敌人。

然而,正是这个让林黛玉以为“藏奸”的人,却对林黛玉付出了最大限度的真诚。包容她的敌对,提点她的“失于检点”,并通过同理共鸣,让黛玉卸下防备,愿意打开心门,让宝钗的关爱走进心里。

直到此时,黛玉才重新找回了儿时在母亲面前的感受:“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有妈妈教育的孩子更是幸福的宝宝。妈妈会包容孩子的坏脾气,同时也会提点和引导孩子改掉坏脾气。

是的,只有母亲,才会一边包容一边教导。外人,要么批判要么远离。

这种母亲般的真诚教导,来自“无情”的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原来她才是如母亲般给予黛玉真爱的姐姐

自此之后,黛玉对宝钗以“姐姐”相称,当亲姐姐对待。正如湘云所说:“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宝钗这个姐姐,填补了黛玉心中缺失已久的母亲的位置,引领着她重拾教养,迅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大家闺秀

薛姨妈给黛玉的爱:太暖!

宝钗填补了黛玉心中母亲的位置,但宝钗毕竟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而且与黛玉年龄相仿,所以,她只能承担母亲角色中教导的职责。

对于黛玉来说,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安全感,这是母爱缺失所造成的。一个没有母亲庇护的孩子,就像置身于猛兽遍地的荒野,周围都是危险。

初进贾府时,宝玉毫无征兆地摔玉,把黛玉吓得不轻。才六岁的孩子,如果有母亲在场,一定会投进母亲的怀抱,在母亲的抚慰下慢慢安静下来。然而,她初进贾府,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注意到她被惊吓,自然也没有人会来抚慰她,她只能坐在房间里默默流泪。

紫鹃试玉,也把黛玉吓得不轻,生怕她与宝玉的那些小心思被暴露于阳光下。幸好薛姨妈及时发声,用兄妹情给事件定了性,黛玉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二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

事后,薛姨妈难得地到潇湘馆探望黛玉。读者也许会奇怪,前面的文本中,黛玉和薛姨妈都没有私下来往的迹象,到这里,薛姨妈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以长辈之尊探望黛玉?原因就在薛姨妈发自肺腑的一番话里:“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当黛玉活在光芒里时,薛姨妈刻意与黛玉保持了距离,就是因为不想让人以为她逢高踩低。经过紫鹃试玉的事件,薛姨妈看明白了,贾母真正关心的是宝玉,并不在乎黛玉的感受。作为一位慈爱的母亲,她能理解黛玉受惊吓后,特别需要有人抚慰。

于是,她带着一颗慈母心,用母亲般温暖的爱,来宽慰父母双亡、无人怜爱的黛玉

这可真是久违的母爱,早已被宝钗打开心门的黛玉,迅速接纳了这份暖意融融的爱:“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

至此,黛玉从六岁就已缺失的母爱和母亲的教导全都归位,薛姨妈和宝姐姐共同共同承担了黛玉母亲的角度,让黛玉从此拥有了完整的母爱。因此,这一天,黛玉的潇湘馆里其乐融融,黛玉全身心沉浸在爱与温暖里。

此后的黛玉,更是把自己定位为薛家人,直呼薛姨妈为“妈妈”,宝钗为“姐姐”,赶着薛宝琴叫“妹妹”,把前缀都去掉了

结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母和贾宝玉,以极其高调、醒目、张扬的方式,看似给了孤女黛玉无限的关爱,其实,剥去这些高调、醒目和张扬的包装,就只剩下虚假和虚无。反之,以寄居身份进入贾府的薛家母女,以春风化雨的细致关爱,默默温暖着非亲非故的林家孤女

这正是茫茫大道和渺渺真人要以疯癫邋遢形象面世的原因:人啊,擦亮你的眼睛吧,别被那些光鲜亮丽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真正爱你关怀你的人,从来不会弄那些花架子,一颗真诚的心,足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