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30篇 | 2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0MTYvMjI4NDEyNDk4XzFfMjAyMTA4MTQwNDQ2MzkzOA==.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0MTYvMjI4NDEyNDk4XzJfMjAyMTA4MTQwNDQ2MzkxMzE=.jpg)
重要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
资源在本页底端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0MTYvMjI4NDEyNDk4XzNfMjAyMTA4MTQwNDQ2MzkzODE=.jpg)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E0MTYvMjI4NDEyNDk4XzRfMjAyMTA4MTQwNDQ2Mzk0NjA=.jpg)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辛弃疾的另外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当时他南下已经有七八年,南宋朝廷长期主和,压制抗争的力量,词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心中抑郁不平,这首词就描绘了词人当时的心境。
忧愁中的辛弃疾,这一次来到的是建康,也就是今南京的赏心亭。眼前辽阔的楚天景色,千里空旷,秋色随着流水远到天边,无边无际。辛弃疾极目远眺北方的领土,群山就像是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那样美丽,可心系家国的词人,却无法欣赏这大好河山的壮美,只感受大宋国土沦陷的忧愁。夕阳西下,孤雁悲鸣,还有他这流落南方的北方游子。大雁尚且还能归家,漂泊江南的辛弃疾却无法再回到金人统治下的故乡。他看着宝刀,把栏杆狠狠地拍了一遍又一遍,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此刻登高远望的心意。
唐朝诗人李贺在他的《南园十三首》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此刻赏心亭上的辛弃疾,大概也和李贺一样吧,空有一身抱负和才能,却担负着无法排解的家国之恨、身世之伤。
因此辛弃疾进一步感慨道:别再说什么鲈鱼切好了就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了,西风吹尽,当年为了吃一口鲈鱼而辞官的张季鹰真的归来了吗?只为自己谋私买地的许汜,怕是没脸去见一心收复故国的刘备吧。时光如水,就像桓温说的那样,树都长这么大了,人何以堪?可为什么,我的忧愁总如同那风雨一般,连绵不绝。此刻,能请来哪位穿着红巾翠袖的佳人,来为我擦去这失意的英雄泪。
词的下阕几乎都是典故,但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掉书袋”的矫揉造作。“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说的是张翰见到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就辞官归故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说的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是国家的栋梁,却忘怀国事,只顾谋私利,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又怎么可能跟你聊得来呢?
辛弃疾借这两个典故表明心迹:他既不像张翰那样留恋故乡,也不像许汜这样求田问舍,只顾谋私利,他一心只想报效国家。
“树犹如此”一句,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过金城,看到自己之前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那么粗了,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都长这么粗了,何况人呢。人也已经随着时光流逝而老去。这里表达了辛弃疾报国无望,徒劳地等待着时光流转,自己逐渐年老的悲叹。词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英雄失意的伤感。
生活虐辛弃疾何止千百遍,但他对待国家却始终热情而忠贞,不论是腰中的剑,还是手上的笔,他都尽己所能、倾其一生,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可惜生活并没有善待他,因主张抗金而被弹劾之后,辛弃疾退隐江西田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是他的暮年生活,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康熙曾说,观辛弃疾的故事,就不可以说大宋无人,只恨高宗不能很好驾驭他而已。若是他能遇到周宣王、汉光武帝,他的功业将不可限量!
八百年前那个神州破碎,英雄难觅的时代,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注定要屈就这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传奇英雄。民族兴亡轮回往复,一次次沉沦又一次次觉醒,英雄的气息,却一直清晰地流传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活跃在英雄史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