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些年我们是如何乘凉的
文/欢爸
时间/2019-08-04 00:18
【引言】昨天,走在和田路上,看到两位阿婆在小区消防通道处的树荫下坐着乘凉,一边剥毛豆、一边嘎讪湖(沪语聊天的意思),走近了才知道那里真是一处绝好的乘凉之地,高楼林立的缝隙中,正好是个风口,凉风吹过,神清气爽的,顿时舒服了很多。~
【正文】原创|那些年我们是如何乘凉的
走在和田路上,看到两位阿婆在小区消防通道处的树荫下坐着乘凉,一边剥毛豆、一边嘎讪湖(沪语聊天的意思),走近了才知道那里真是一处绝好的乘凉之地,高楼林立的缝隙中,正好是个风口,凉风吹过,神清气爽的,顿时舒服了很多。如今,也只有像两位阿婆这个年纪的人,才会想着利用自然风来乘凉了,手里干着活儿、嘴上聊着天儿,眼里还能看着马路上的人来车往,安逸而知足的样子,很是让人羡慕。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年代,夏天乘凉大都在室外,大树下、弄堂口、楼道间,最好临水的地方,水面蒸发起来的水蒸气,不仅会带走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还会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微风习习,便不觉着天气有多么热了。这些地方有自然风,或竹椅、或马扎、或躺椅、或席地而坐,手里摇个蒲扇,驱赶着蚊蝇,甚至于卷个凉席、抬个竹床出来,在室外光着脊梁睡一夜,也是常事儿。孩子夜里是不能独自外出的,只能缠着大人去乘凉,如果天空晴朗,还会央求这上了岁数的老人,指点着天上的星星,讲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傍晚,吃罢晚饭,乘凉的人三五成群的开始聚集,根据年龄、单位、熟悉程度、话题内容,渐渐地分出一小堆、一小堆的,大人聊大人的,孩子玩孩子的,偶尔还会有人拿出些西瓜、冰棍儿、酸梅汤之类的出来分享。直到有个人说,好了,现在凉快儿了,可以回家睡觉了,于是,大家互道明天见,然后各自散去,回家睡觉。竹椅、蒲扇、搪瓷茶缸,是那个时代弄堂口乘凉的标配。常有路边的石头、铁杠啥的,被人坐久了,也会磨得铮亮无比。北方的房子是平顶,傍晚,热气减退,上房顶乘凉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喜欢、羡慕旧时的江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随处可见的凉亭,白天可以蔽日,晚上可以乘凉、闲聊。居住的环境变了,当年那些公用纳凉、歇脚的简陋设施早就不见了踪影,生活的习惯也跟着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空调。随之而改变的习惯还有很多,比如,人也少言寡语了很多,对面不讲话,只用手机聊天儿。面对面交流少了,人也变得很焦躁,说出的话,句句透着不耐烦,人与人,也少了磨合、交流和礼让,总之,无趣的很。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不负情深
原创|杯子代表我的心
原创|被人惦记是一种幸福……(命题作文·欢欢小学版)
原创|蔡欣燕十一周岁生日祝词
原创|龙城宿将、皖北名家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