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最好把朋友圈设置成“全部可见”
01
周末闲来无事,打开朋友圈,一直往前翻,前几年的信息,都过目了一遍。
忽然发现,几年前的自己,真的很傻,一点点破事也要亮出来,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早晨吃了一个鸡蛋,是卤熟的;下班有些晚了,错过了最后的公交车;周末和朋友骑车出行,迷路了......信息是海量的,点赞数特别多。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就湿了。
前年冬天,我感冒了,去诊所拿药,随手拍了一个药盒子。关心的留言,有几十条。我的母亲还因此从乡下赶来,照顾我。
原来,这个社会,真的很有温度,只是我们拼命把自己掩藏起来,拒绝社交,还美其名曰——独来独往的人,特别强大。
02
“过分的独处,是成年人的一块遮羞布。”
独处,不需要花什么成本,把朋友圈屏蔽了,把好友删除,退出原有的群;还可以把门一关,不管谁敲门都不理会。
不社交,让你越来越安静,甚至会有种“享受孤独”的幸福。
对于穷人来说,坚持独处,就是不让别人有机会笑话自己,也不露出自己的寒酸。
对于富人来说,才是享受清净的生活,同时也会让他远离社交圈,以后要去赚钱,就难以打开局面了。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这句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
独处,是用来调整自己的,不是盲目拒绝社交,把所有的人,都拒之门外。
动漫《同居人是猫》里,男主角患有轻度的社交恐惧症,他不喜欢任何吵闹的地方,一直在看书,写书。父母过世之后,他把自己关起来。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流浪猫,并收留了它。猫和人相处,彼此同情,彼此陪伴,彼此治愈。
原来,一个拒绝社交的人,内心仍旧渴望有人陪伴,哪怕是猫猫狗狗,也行。只是他不愿意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渴望,告诉任何人。
当你彻底屏蔽朋友圈之后,你可以做到很长时间不去打开它,但是你仍旧会在某一天,偷偷打开朋友圈,然后不留痕地“浏览”信息。
盲目跟风,把朋友圈关闭,似乎是在掩藏什么,无疑是做了一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真的不太理智。
03
在乎你的朋友圈的人,才是真正关心的人。
有一次,我和朋友阿朱,聊到了朋友圈的话题。
他说,关闭朋友圈的做法,真的很不理智。
去年冬天的时候,阿朱把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第二天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以为,他遇到意外了。
放下电话,阿朱迅速打开了朋友圈,他知道,在山路弯弯的小村庄里,还有父母,时不时会打开手机,寻找和儿女有关的消息。
父母看不到儿女的朋友圈,会很着急。
那些不在乎你的人,就算你发了朋友圈,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已经把你屏蔽了。
培根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片荒野。”
如果你经常清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把朋友进行归类,让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一直都能看到你的近况。
别让,在乎你的人,被朋友圈里那“一条横线”,狠狠地挫伤。
04
真正成熟的人,合群、不合群都很自由。
余华在《活着》里写道:“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无恶不作的小人,总有一天会被抓起来,关进牢狱里。
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小人?因为他们破坏了社会的发展,还伤害了别人。因此,采用限制自由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你什么错误都没有犯,为什么要“关起来”?你以为,把自己的朋友圈锁住,就是耳根清净,殊不知,你变成了社交场上的“囚犯”。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不喜欢被人打扰的人,建了一座独立的小屋。他无聊的时候,就从小屋上面的窗户上的一个孔,打量外面的世界。他很开心,认为自己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世界都属于他的。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小屋外面围满了人,才愤愤不平地走出屋子。
原来,奇葩的屋子,引起了外界的注意,所有的人,都以为屋子里住着一只猴子,而不是人。
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好的人际关系,是互相欣赏的。你用什么态度对别人,别人也会如此对你。
打开朋友圈,与合适的人交往,把不合适的踢出去,你才会真正轻松自如。
人是群居动物,你找了合适的群,一定会有很多的美好体验。
05
从今天起,最好把朋友圈设置成全部可见。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台词:“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
人生就像一辆公交车,穿梭在热闹的城市,每一站都有人上车,还有人下车,谁都不知道,一路上会遇到谁。
但是你,不管在任何一个站台,都要把门打开——让该来的来,该走的走。
打开朋友圈,就像打开车门一样。
大多数的人,陪你走了一程,但是一程又一程,人生就到了终点站。
当你老了,回首往事,心存温暖,便是美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