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富贵道出人生三个境界,看明白了,才算理解了人生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鸠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分别表达了,“”、“”、“”这三个层次。

立是立志、立德、立誓言;守是守心、守信、守规矩;得是得失、得喜、得所得。

一、人不会一生风光

故事开始讲述了主人公是位读书人,他沉迷历史如痴如醉,与赵教授交流《石头记》的人生感悟,之后穿插了徐福贵这一位老者年轻时期与自己经历相像的事情,并讲述了这位老者在旧时代因不懂事,被打压成疾的故事。

旧社会的徐福贵,曾经风光的富家少爷,因为胡闹、随性败坏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最终他从隐忍地“活着”中得到了觉悟,生命赋予责任,将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转嫁给了家人、家庭中。

在经历常人无法接受的痛苦后,明白了曾经的因果。之后他忍受着生活带来的重锤,在压力下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徐福贵这位老者这一生是历经生死,灾祸总在自己身边发生,人性、地位、欲望、一时间都涌上老人的一生里,有人说这都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一种比喻。

但这些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只是我们接触不到,或者说我们目前的生活里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

二、从始至终,这世界你终要一人

百年孤独》里讲述着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悲剧,大家都认为这是除《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外最耐人寻味的悲剧。

百年孤独》更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题材,让人憧憬的同时又打碎了一扇又一扇的幻想魔镜,更能感知到的是,这世界始终还是我一个人。

合上《百年孤独》这本书之后会带来莫名的压抑,觉得世界也不过如此。《莎士比亚悲剧》中运用得更多的是隐晦手法,没有明面上的凄惨,更多的是写实性受辱,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世界竟是如此?

至于这两本书的出名,都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写实性,所以更能让读者代入进去,余华的《活着》也是如此,写实的意义在于比喻,在于无声地怒吼,在于对时代不公的发声。

曾经的鲁迅先生就是拿着笔杆子崛起了新时代,余华等多位写实作者,都是希望现在的人们要知足,要努力,要知进取,不要步入老一代人们的后尘。因为这世上始终,终你一人,就算再亲近的人也会变成生命中的过客。

其实《活着》这篇小说刚开始就已经说明了,旧时代人们不收敛的贪婪,想高攀的心性,与戏剧性的侮辱

后面也警示了,主人公再像徐福贵老人一样地生活,就会变成和徐福贵老人一样,从神坛跌落,在徐福贵老人的生命里,活着成为一生中唯一的目标。

《活着》这本书说:这世上终你一人,过得好与不好也终要一人去承受。现在能做的不是享受生活,不是让生活去消磨意志,而是在任何时候要存有希望。

爱迪生发明电灯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一位好的导师,在试用了六千多种材料,试验了七千多次,倘若他有一次放弃了,那他的名字将不会出现在诺贝尔提名上。

三、要懂得活着就是希望

《活着》与余华之前的《许三观卖血》如出一辙,或者说是与《阿Q正传》经历相仿的小说。

曾经桀骜不驯的自己,不愿低头,为了活着,找寻各种方法,但是活着的理由却不是自己年轻时所想的,但迫于生计,胆小的自己还是选择努力地生活。也奉劝现代人们珍惜眼前幸福,得一时之快不仅不能因祸得福,还有可能葬送此生。

要明白活着才是梦想的开始,由罗伯·莱纳执导的《遗愿清单》中讲到,人生和生命,都在找寻梦想的路上,生命也可能随时会终结,但他们的勇敢和快乐会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也不想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才明白,当下才是自己所拥有的快乐。

人们生存依附的东西不同,有人诬蔑祖先,有人自身受辱,有人因脸色、言语受辱。我们所能做的是不再被捆绑性受辱,或是穿上囚服,或是戴上镣铐等侮辱性地受辱。活着就是要善待自己,抱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勇气活下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各有不同。文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固然有一次,既然无法改变长度,可以试着让生命变得更有质量些。

每个人都有着自我独特的人生轨迹,谁都无从去下结论,人生是丰富有趣且值得期待的。死亡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

不如在这段生与死的道路上,尽情敞开心扉,给人生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或是一见如故,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场相遇。或是颠沛流离,或是期待已久,也或是感受到温暖留下自己的温柔,是揉碎了上辈子的繁华。

愿你我都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有那么一个不经意之间就白首的人,陪自己颠沛流离,一起抵抗世间虚无缥缈的力量,得一人心足矣。

愿世间所有遇见都能相守,相守都能白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