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那些“为深刻而深刻”的人和文
相互陪伴,彼此成全
刀哥跟你看教育
我不喜欢那些“为深刻而深刻”的人和文
1
刚上大学,遇到哲学热。其时国门刚开不久,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各种思潮、各位大咖,如潮水般迎头而至。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一个个主义和概念,一个个名字和理论,纷至沓来,弄得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
看到别人都在读,自己也跟着读,生怕落伍,生怕被抛弃一样。
真心说,那些书都不好读,有的如嚼蜡,有的如啃骨头,但还得读。只好硬着头皮翻,哪怕捡几句话充门面。“存在与虚无”、“他人即地狱”、“诗意栖居于大地上”,诸如此类,半懂不懂地挂在嘴边,显得自己博学而深刻。
就像那时,自己的妆扮——那时候,自己其实更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而零乱的长发,邋遢的脸,颓废的神情,偶尔的神经质,仿佛是潜规则下的一种标配。
现在看,自己都觉得恶心,为当初的“故作深沉”和“貌似深刻”。
后来我才明白:那些特别喜欢强调和突出某方面的人,极有可能是在那方面有所欠缺。比方说,炫富的人,其实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往往会比较低调。
2
曾经在一个教育社区呆,好几年没挪窝,一是因为懒,不想动,二是氛围好,不想动。
但是后来,突然冒出几个所谓的大学教授,仗着自己多读了几本书,多知道几个名词术语,就开口苏格拉底柏拉图,闭口哈耶克米塞斯,在一大帮一线教师面前充“大牲口”,说,除了他们几个,没有人能翻过那个“坎”。
哪个坎?不知道。因为那是他们内心的标准。
然后,开始尖酸刻薄地讽刺、辱骂一线教师,“愚昧”、“蠢笨”、“鄙陋”,诸如此类的词语,地痞泼妇一般。还肆无忌惮地叫嚣着要“尽情侮辱”一线教师,甚至扬言,要把大多数一线教师清理出中小学教育,仿佛他们是奉了谁的旨意,到社区来现场办案的钦差大臣。
他们打着“求真”的旗号,舞着“深刻”的大棒,一夜间,社区便血雨腥风。很多人开始关闭博客,或者有限度地开放,像躲避瘟神和恶狗一般。
看他们的文字,不能说言之无物,但骨子里,脱不了为深刻而刻薄的底。
3
我并不反对深刻。哪怕是“片面的深刻”,也不反感。我曾经说,自己一直很忌讳“全面”,虽然够理性,够体系,但总不免大而无当——我说:“全面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全面。太全面的东西,更接近于废话,因为无用。”
比如说:人总是要长大的,人总是要死的,不是纯粹的废话么?
好些年前,我曾这样说:“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绝不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全面,而是尖锐、甚至可能尖刻的片面——从某个角度,对问题的理解、体认和触及:带着偏激,也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温度。”
但是,“为深刻而深刻”的,不在此列。
19世纪,欧洲曾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他们认定,文学艺术如果一定要有功能,那就不纯粹了,不美了,所以艺术应该是没有目的的,纯粹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但用脚指头想都会知道,这样的纯粹,不过是痴人说梦。
那些“为深刻而深刻”的人,恐怕连“痴人”都算不上,他们不过是以“貌似深刻”的方式,强词夺理和哗众取宠,而已——很多号称“内容为王”的自媒体,不过是“标题为王”:以惊世骇俗的标题掠人眼球,引人注目或侧目。
在一些群里,也总会有这样的人。言必称XX,话必求深刻——但他们所谓的深刻,不过像我当年的“貌似”和“故作”,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4
今年的“教育行走”活动,我设计了一场辩论,预先确立了话题,遴选了辩手,但直到活动开始,才现场确定正方、反方,而且,待双方走完辩论的流程后,我让他们交换场地和观点,重新再辩论了一场——我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触发大家对辩论和思辨的思考。
应该说,效果不错,反响也大。无论台下的观众,还是台上的辩手,都觉得好玩,有难度,有挑战,当然,也有启迪,有收获。
但是,当我发布了有关辩论的文字后,某个群里有人说:这是一种很恶劣的方式,因为它会改变选手的人格——我没法理解这种貌似深刻的结论的由来,便回说:“一场辩论就能改变的人格,只能说是太脆弱了。”
本以为,又会引发一番辩论,但对方显然志不在此。对我的话连虚晃一枪的架势都没有,又抛出新的结论,说台上的选手只不过是组委会的“工具”,是组织者的“棋子”——看起来很高妙的论断,很深刻的观点,却让人不免觉得可笑:要说工具或棋子,谁又不是呢?在上帝眼里,你或许连工具和棋子都算不上。
可惜,说话的人并非上帝,甚至可能并未认真看过我的文章,便信口开河。出语惊人的效果是有了,讨论问题的诚意却丝毫没有,所以我未加辩驳。
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貌似深刻,其实不值一驳,甚至不值一哂。
5
“真佛只说家常话”。不记得这话是谁说的。但隐约记得一副对联:“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想想,有道理。真正的佛绝不显摆,不玩高深,他们只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因为要普及的是佛理,他们所面对的是众生,倘若弄得玄之又玄、晦涩难懂,谁会知佛信佛?
家常话,说得直白些,就是“人话”——能够让人听得懂、想得清、记得住的话。
其实,无论说话还是为文,最高的境界,不是以专业的方式说专业,而是以生活的语言讲专业。有理论,更有实际,还能将二者有机关联,高深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而那些以专业方式说专业的,从理论到理论,就概念论概念,从抽象到抽象,名词术语一溜串,仿佛高深莫测,但听者往往难以明白,更别说消化。
大学时,读过阿城的《棋王》。过目不忘、至今犹记的是开篇那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9个字,就把送知青下乡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形,形象而逼真地描绘了出来。后来曾有人评价:“论风流蕴藉,顾盼生姿,阿城的文字堪称倾国倾城,最能见出文明古国的熏染之功,调教之力。”要我说,更简单的评价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些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初入门道者,更喜欢头头是道,云山雾罩,登堂入室者,往往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所谓由绚烂归于平淡者,非独为文,也包括为人。
6
这个夏天最火的,除了热烈的温度外,可能就是电影《战狼2》——那50亿的票房里,有我的一点贡献,所以顺便一说。你要当我蹭热点,那就勉强蹭一回。
我一向不太看国产电影,因为看多了国外的了电影,对国产的烂片几乎不报期望。看这电影,是跟风,也是陪老婆。那天晚上正好有朋友吃饭,所以下午去的。看完后,说不上激动,也没有太多感慨,看了就看了,仅此而已。没期望,当然也没失望。
但我不能忍受某些高人对电影的苛求,说什么打鸡血、太肤浅、没内涵。它本就是一部动作片,有动作就行了,好看就够了,感觉精彩就够了。
在我看来,那些以思想追求和艺术品味,去质疑、苛求商业片的,非要显得自己比50亿票房的贡献者们高迈一截,其实是一种“伪深刻”——就像鼓着二筒一样的眼睛,想在鸡蛋里找到骨头的人一样。又仿佛,想在坝坝茶馆的高靠背竹椅上,喝出咖啡店的优雅闲情。
说难听些,你要是坐在大排档点菜,却质问店家为何没有鱼翅、熊掌,这无异于耍流氓。
但这样的流氓实在太多。朋友圈里,微信群中,时常可见。听他们的谈吐,就像明明在看岛国动作片,却要指责为什么里面没有浪漫的爱情。
对这样的人,我时常会觉得可笑,复可怜。因为他们所谓的深刻,或他们自己觉得的深刻,不过是让人厌恶的“伪深刻”。
面对这样的深刻,我常常沉默无语,甚至满怀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