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赛解题”类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克服可能的负面效应

据媒体报道,近期,安徽蚌埠组织了3000多名50岁以下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考场,开展一月一次的“赛解题”活动。据了解,此次安徽蚌埠高三教师“赛解题”,是蚌埠市教育局推进的教师岗位研修活动之一,目前已经实施近两年,共包括赛上课、赛命题、赛解题、赛成绩四项。蚌埠市“四赛”工作负责人李老师说,“赛解题”重点考察教师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所任学段所任学科的解题能力。李老师说:“出题范围是有规定的,它是按照高考大纲课程标准去模拟高考卷子,比高考试卷要难一些。”在本次考试中,有的老师取得了超过140分的高分,也有多所学校老师的平均分数没能及格。

科学的考核评价对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竞赛、考试类考核评价,由于成绩的高低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家长中的声望甚至教师个人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等切身利益,会深刻触动广大教师,引导他们重视并努力提高与考核项目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也因而具有明确、现实的导向意义。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若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以安徽省蚌埠市对高三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考查为例,测试内容为高考数学试题,难度高于普通高考,评价主要看答题结果(测试成绩),实际上只是要求参加测试的教师拿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步骤和结果,只追求结果正确,而没有诸如多样解题方法的考查等创新性要求。这种以评价学生的标准来考核评价教师的方式方法,可能带来如下几方面的负面效应:

一是不利于师生创新。只求解得出,解得对,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而言可能已经足够,但对于教师来讲,显然明显偏低,既不利于教师创新,也不利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不利于师生成长。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有一个个人成长的问题。一月一次,动辄3000多人参加,如此高频度、大规模的考试,对于原本就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背负压力的教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精神和现实压力。适度的压力可能会转化为我们工作中不竭的动力,但过度的压力除了徒增我们的焦躁、忧虑、不安,反而不利于我们教育智慧、教育能力的正常发挥,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尽管安徽蚌埠没有要求市内教师全员参加这样的测试,但估计能够“免考”的教师已经所剩不多)。很难想象,处于焦躁、忧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笼罩下的教师,能够静心教书、精心育人——这对于学生成长是不公平的。

三是可能将学校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基层学校本应竭力跳出应试教育的泥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而大规模、高频次的教师解题能力竞赛,可能引导教师将目光聚焦中高考试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刷题中去,以求有个不俗的成绩,个人荣光,学校体面。这样无形中将刷题人由学生扩大到教师的做法,是将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寄希望于无休止刷题的题海战术的迷信,可能将学校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造就更多“答题机器人”,有悖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初心。

为消除赛解题类考核评价可能的负面效应,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考核评价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能力考核评价的标准。以数学等学科的“赛解题”为例,可增设创新性要求,引导教师重视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用多种方法解题,在能够解题的基础上,努力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探求一题多解,追求“解得巧”“解得妙”,而不仅仅止步于“解得出”,借此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多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二、体现跨学科的综合

对各学科教师的考核评价,内容上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包括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体到“赛解题”,试题内容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同时还应有一定量的跨学科知识考查,引导教师在重点“种好自家责任田”的前提下,适当“串串门”,了解、掌握并能运用相关学科基础性知识,带动学生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控制“赛事活动”的规模和频次

“赛解题”类活动益处多多,但规模过大、频次过高难免冲击学校、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未必合适。可以学校选拔、推荐教师代表或全体教师自主选报项目参赛的方式压缩规模,以每学期一两个主题的形式减少次数,降低对正常学校工作的冲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