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蚝苗热卖 保量又提质

牡蛎,又名海蛎子、青蚵、生蚝,因其鲜味突出、带有腥甜味的独特口感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市场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究其原因,蚝苗难求,依靠天然采得的蚝苗数量供不应求且质量参差不齐。

▲ 蚝苗繁育车间

在广东源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里,记者见到了蚝苗人工繁育车间。总经理陈伟华介绍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教授团队的帮助下,今年成功实现蚝苗的人工繁育,目前已经销售了四百万片,市场反应良好。下一步,团队尝试将整套技术方法迁移至“再生循环水”体系中,用循环水育蚝苗。

▲ 投饵后的育苗池

蚝苗走上工厂化定量生产

关于蚝苗的人工繁育技术,其实早在6年前已经储备下来了,喻子牛见证了这个过程。他向记者介绍说,从前,蚝苗都是野生苗,每年4月份左右养殖户从天然海区中采苗养成商品蚝,数量足以供应市场。尽管没有人工苗的需求,但抱着科研攻关的精神,喻子牛团队早些年在湛江开展了人工繁育蚝苗技术的相关研究,为未来铺路。

随着生蚝消费市场的兴旺,野生苗逐渐跟不上步伐。“一年当中,4月是最适宜采苗的时间,但并不代表一定能采到,蚝苗数量取决于自然条件,出现时有时无的现象。”这种“看天吃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业界对人工苗的呼声不断。

看准市场,陈伟华在2017年开始着手搞蚝苗生产,目前已经实现人工繁育蚝苗投产。得知这里有蚝苗出售,前后有30多家公司前来咨询,现阶段已经销售蚝苗400万片。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这一批蚝苗,“你看,附着在贝壳上那一点点褐色的东西,就是蚝苗。刚刚投了小球藻,它们现在正在吃东西呢!”

截止目前,市面上仍少有做蚝苗生产的企业,喻子牛解释道,“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之前市场没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繁育技术非常复杂。”天然生蚝生活在河口区,即半咸水的盐度条件中。但由于此前少有关于繁育蚝苗的记载,盐度、温度、酸碱度等指标需要喻子牛团队不断摸索。此外,还有亲贝种类筛选、人工催熟亲贝、人工授精、人工孵化、藻类饵料培育等等。

经过层层技术把关,人工繁育的蚝苗比天然采得的蚝苗产出时间提早了2~3个月,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孵化成功率可高达80%~90%,深受养殖户喜爱。目前,蚝苗已经走上工厂化生产, “以后,养殖户不用再等每年的4~8月才有苗,我们要做到有计划的生产,定量定质,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

▲ 附着在贝壳上的蚝苗

三倍体蚝苗即将投产

被问到有哪些牡蛎新品种值得推荐,喻子牛对“华南一号”表示肯定。据了解,正牡蛎"华南1号"(品种登记号为GS-02-004-2015)是由喻子牛带领科研团队与公司合作培育出的新品种。“华南1号”遗传稳定性达96.7%,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总体重较香港牡蛎提高17.1%,产量提高23.1%,并可在较高盐沿海河口水域养殖(拓宽养殖区域盐度约5ppt),适当扩大了现有养殖水域。适宜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北部等华南亚热带海域养殖。喻子牛透露,新品种正在加紧研发中。

“三倍体育种技术已经成熟,很快就有三倍体蚝苗出现了”,喻子牛解释道,市面上已经有形形色色的三倍体食用产品,如无籽西瓜,这项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蚝苗繁育上。三倍体不繁育后代,其原本用于繁育的能量可大量转化用于生长。因此,三倍体商品蚝表现为外观壮大、肉质鲜美。经过5~6年的时间,今年初,喻子牛团队成功突破人工繁育三倍体蚝苗技术,将于明年三月在陈华伟的养殖场内开展小面积生产试验。

从事牡蛎研究工作多年,喻子牛一直醉心技术攻关,对于技术成果转化的情况,他表示,要让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首先要做的是,增加苗场数量。“虾苗场有很多,但从事蚝苗生产的公司屈指可数,这不利于产业发展。”此外,还要培训一群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各个基地去指导生产操作。

▲ 循环水养殖池(淡水)

▲ 循环水养殖池(咸水)

构思“再生循环水”育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循环水养殖越来越普遍。那么,循环水育种又是否行得通呢?作为一名生产商,陈伟华在想如何降低水处理成本;作为一名专家,他在想如何处理污水排放问题,两者一拍即合,随即擦出了循环水养殖的火花。

据介绍,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曾专家在当地组建了团队,专门研究循环水技术。团队在核心处理装置中加入微生物和益生菌,通过一系列反应,可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降至一个很低的水平,从而转化为无毒无害的固体残渣,供鱼类食用,实现养殖用水循环使用,他们将其称为“再生循环水”。

此前,团队在粤东一带,如饶平开展了再生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和鲍鱼等实验,至今已有半年没换水。经对比测试,他们发现使用再生循环水养殖的池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现象。“实际上,用再生循环水养殖的成本低,养成率能达到80%~90%,比普通池塘高出10%~20%。”

记者所见,陈伟华在养殖场内开辟了一个独立的空间,用PVC塑料膜围起两个养殖池,呈长方形,上搭有遮阳棚,底部已用水泥硬化,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水处理系统。“起初我们的设计是把处理系统放在水里的,现在你看到的这款是放在养殖池外面的,可以减少对养殖对象的干扰,同时增加可养面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水处理系统在淡水、咸水养殖均可使用,其规格固定(占地1~2平方米),1亩水体配4个,配套网箱进行养殖效果更佳。现场的养殖池,每个可容纳80m³水体,使用该系统约16小时全池水可循环一次,养殖过程处于流水状态。

几天后,这两个养殖池都将“满员”。负责人告诉记者,左边的是淡水池,将养殖罗氏沼虾、桂花鱼以及荷包红鲤;右边的是咸水池,将养殖珍珠龙趸、花虾、斑节王等。

“我相信很快就可以开展循环水育苗了。”陈伟华对再生循环水处理系统充满信心,待系统运作正常后,他将加快步伐,早日让人工繁育蚝苗的技术与水处理系统进行结合,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