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闲思录之虚实
虚实之理,如通天下之一气,是我国古老文明一以贯之的独特智慧。
中国文明理论极高深,也极平实。经历了久远的传承之后,就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无息,百姓日用而不知,却又无时无刻都被其影响。
记得是高中时代的某个冬日,当时教室中还没有暖气。为了清理班里炉子的烟囱中的烟油,跑到当院去生火,却怎么也不成功。正好被班主任高老师看见,就出言指点说:“人要实,火要虚”。当时是否生起了火,已经完全不记得,但是“人要实,火要虚”的六字人生秘诀从此就一直铭记在心。
这是平生第一次对“虚实”二字有了直观鲜明的印象,但年少无知,领会不到显现在生活中的传统。很久以后才明白简单的六个字,正是《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离中虚,坎中满”之意的体现。
真正约略窥见其中一丝妙处,还要等到去上海读本科的年代。好像是大二大三的时候,正好赶上复旦中文系诸子之一的骆玉明先生开《老庄与中国士人》的选修课,我读书的地方离复旦不远,于是就经常跑去蹭课。先生是一个很有名士派的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近乎神而明之之境,若生在魏晋,定然是服五石散,作逍遥游的风流人物。记得有一次,先生在课上提起中国画,说精妙之处就在于有对无的提示。我深以为然,觉得是对“留白天地宽”、以及“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等中国绘画理论的非常精确的阐释。因此,印象深刻,当时上课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回想,应该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才对中国文化之美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不过,中国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字面上理解了,并不代表着会用。特别是在需要身体力行的书画、拳学等领域,就更是如此。举凡学过一些太极拳术的人多多少少都应该有相似的体验。
想当年初学太极,对于老师传授的分虚实的要领,其实是茫然的很。表面上道理是听懂了,大概就是用力为实,不用力为虚。等真正落实在拳架上的时候,就只能以一塌糊涂来形容。只好安慰自己说,本非专业人士,仅仅为挣学分而已,无须太在意。
此后很多年,也一直都没有搞懂为什么杨公澄甫会在《太极拳说十要》中特意拈出分虚实为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何况浮生碌碌 ,终日总要忙着为稻粱谋。相对于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种种琐事,虚实什么的都是浮云,既无心也无力去深思。
但人生的奇妙正在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话说某次偷得浮生半日闲,重温金大侠《飞狐外传》与《倚天屠龙记》中描述太极的精彩段落。看到赵半山借讲解太极秘诀传授小胡斐上乘武学精义,张无忌得内意忘外形技压群雄的情节,眉飞色舞之余,心有所感,对小说里写的“以虚御实”的法门忽然很有感觉,联想起杨露禅宗师能让小鸟在手掌上飞不起来的故事,明白了太极拳术确实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招式,而应重视精神实质,随机应变,才能无往而不利。再对照李小龙截拳道所推崇的“以无限对有限,以无形对有形”的理论,虽然从全体大用上还是门外汉,但从理上依稀仿佛是破了一层我执。
意外的惊喜就在最意料不到的时刻来临,如烟的往事被虚实二字节节贯穿,突然之间,回忆变成了体验,一种明悟随之而来——
虚实首先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一种状态,所谓“胸虚腹实”,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流,如行云流水,变动不居,与营卫一身的气血相化合,开阖鼓荡如龙虎纵横,养护身心,抵御外邪。
虚实还是一种技巧,一种战术意识,能够经过合理训练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帮助人们在各种激烈的对抗中赢得优势。
而“变转虚实,以虚御实”这八个字,可视为是《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理论的具体技术手段。此时,虚实已超出了太极拳术的范畴,技近乎道,是渡越人世,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宝筏。
虚实更是一种境界,实是专注,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虚喻空灵,则虚明万象,天人合一。
毋庸置疑,虚实之道乃是中国古文明实用理性的杰出体现,在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时代,依然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