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T结构动态诊疗法丨脊柱生理结构功能假说
这类对人体功能结构的认知观念,比较幼稚,和实际的功能结构模式有相差,忽略了人体是一个动态的功能结构实体,具有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本能地能够实现并且维持总体的多个杠杆平衡的能力。
常识里,实现杠杆平衡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是要有支撑的支点,如旗杆,其基底部要有稳固的固定,这样的平衡适合静态的功能,不适用于运动多变的环境。
第二则只需要把支点悬挂起来,比如杆秤,把整个的杠杆悬吊,提升了杠杆有了重力势能,因此,垂直向下的力就可以被利用来调节杠杆的平衡了。
显然,悬吊的杠杆(以杆秤为例)更容易实现杠杆的平衡,它所需要的材料比较少,而悬吊材料所需要的占位空间比较少,材料的强度才是保障支点可靠的关键。
人体体内有不少类似于杆秤原理的悬挂杠杆装置。比如上肢,虽然胸廓为肩胛骨提供了运动的支撑曲面,但是单靠胸廓这个斜面,是不足以实现耸肩,抬高甚至上举双臂的,当上举上臂的时候,肩胛骨几乎是和胸壁分离,不在那么紧贴相抵的。使得肩胛骨,锁骨和肱骨位移的力量来自于悬吊在颈椎的斜方肌颈后肌群等等……
人体内另一个重要的悬吊平衡装置就是你意想不到的骶髂关节。
骶骨位于两侧髂骨关节面的前下方,是另外一些纵横交错的关节把骶骨悬挂在骶骨的包围之内。
可以说,脊柱和躯干在骶髂关节处被骶髂关节的复杂韧带所悬吊。
被悬吊着的脊柱在维持平衡的时候有许多的好处。
首先是灵活多变,即使下肢处于不等长的状态,脊柱的底部可以自然倾斜的代偿,以尽量地保证躯干的竖直状态,减少双侧肩部和上肢水平对称的状态。
悬吊结构的本身就是通过软组织来连接的,这样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缓冲冲量的作用。
围绕着骶髂关节有着全身最为复杂的韧带悬吊系统,从地面传到上来的作用力被这些柔性的韧带滤过了不少刚性的震动,从而保护了腹腔内的器官不被震动所干扰,肠胃和肾脏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运行生理功能。
仔细地观察脊柱,每一个节段之间的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连接,都是成斜坡状,尤其是胸椎部分,上一节段的下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位于下一节段的上和关节突关节面的前下方,如果没有关节韧带的束缚,上个节段的椎体,就会自然地向后下方滑落:下一节段的椎体,也是不能完整支撑上一节段的椎体的,所以脊柱的支撑系统,是由“前柱”的松质骨椎骨体和弹性椎间盘,和“后柱”的密质骨椎弓,关节突关节的韧带拉紧悬吊而组合成的张拉整体,其自然生理的最佳“支撑”姿态,应该是一座树立着的,具有后伸倾向的由骨骼肌辅助稳定的“吊桥”。
当脊柱后伸的时候,作用在前柱椎间盘的压力就会下降,对椎间盘和椎间孔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同一块椎骨上,同时拥有松质骨和密质骨,正好提示了脊柱的后柱,应该才是负重的主力。而前人认为前柱在脊柱的负重功能的占比高达80%,理想的生理机制与临床事实的状态不相符合。
SDT所发现的脊柱生理结构功能假说对临床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在大部分的常见下腰痛的案例中,只要按腰段生理弯曲的方向整复脊柱,结合整复骶髂关节,恢复骶骨位于两侧髂骨关节面的前下方的解剖关系,恢复髂骨悬吊骶骨和脊柱的功能关系,患者的肌肉,肌筋膜的张力都会下降了,达到迅速地解决“肌肉紧张疼痛”的目的,诊疗思路正好迎合生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