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抬头看星星,但是依然要低头走路
01
我小时候挺喜欢画画的,一直有一个小本子,厚厚的,是父亲厂子里用来开单子用的那种,我拿来画画。
那个小本子上我画了几百张画,可惜后来遗失了。
直到后来上大学,因为在学生会做宣传部长,便有更多的机会用来写写画画。
那年因为举办书画比赛,最后拿着作品去美术系找了一位教授评最后的奖。
得知其中的两幅是我画的后,那教授看了我好几眼,一边说:“可惜了,可惜了,可惜了这块料了……”
顺手把我的两幅画都放在一等奖的一堆中。
本来在此之前我也没觉得什么,然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当年是否应该去学学画画?
直到有一年,父亲跟一位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俺儿从小就会画画,画得还非常好,但是我不能培养他这个,得让他考大学啊……”
我才注意到,原来,他们也知道我画画好,只不过他们偷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罢了。
02
有了孩子以后,关于素质教育,我向来是不反对的,然而有一个前提,一定是孩子愿意去学的,只要他愿意去,我就支持。
不过,对于学业,我依然会优先考虑,而绝对不会优先考虑什么素质教育。
因为我很清醒。
我的想法很明确,小学时代,学一点东西,对自己的一生有好处,比如吹拉弹唱这类的,到了成年,身上有一技之长,多少都是有些好处的。
正如我无聊的时候,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来画一幅画,画画的时候,全神贯注,觉得特别的清净。
我也庆幸自己除了画画,还会别的,起码在一般人眼中,我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然而,我依然认为,这些东西,到了中学后,就应该让路,让路给学业。
这点,毋庸置疑。
因为,升学考试不会因为你减负了而削减难度,重点大学也不会因为你荒废了几年时间而降低门槛。
暂时告别一项兴趣,和永远踏不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孰轻孰重,稍微想下就能理解。
况且,很多兴趣爱好,到了大学再开始,也不晚。比如我下象棋,我六岁的时候就会下,但是一直到大学后才开始下到一定好处,一度在大学里没有对手。所谓研究,其实也不过就是高考完了后跟父亲在家里下了一个暑假的棋而已。
03
我之所以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是因为我在求学时代走过弯路,而正是那两年的弯路,彻底毁掉了我的名牌大学梦。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学习力差,相反,我的学习力很强,因为我学到的绝大多数非学习类的技艺,都是靠的自学。
所以,我也一直在为所谓的“书呆子”正名,其实真正的“书呆子”很少,他们不但不呆,而且是一群学习力很强的人。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知识,同样的老师,别人学不会学不好的东西,他们学会了学好了,不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学习力强吗?
事实上,在我从教这十几年来,我的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了我的历届学生的验证,我的学生已经有两千多人,已经不能属于孤证了。
有很多孩子抱着“条条大路通罗马,分数决定不了前程”的态度,盲目自信,觉得自己到了社会上,不会比那些考上大学的“书呆子”差。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所有人走上社会的第一步,都是在“好工作”和“差工作”之间做出选择。
那些信息技术、金融、科技领域的工作,附加值、技术含量、工作环境、福利待遇都更高、更好。
而那些流水线工人、服务员,不仅工作强度更大,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反而更差。
如果非要有人跟我抬杠,自欺欺人地说什么“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我也不反对,然而,没有贵贱,确有差别。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
在这个高考作为最重要和最普及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时代,谁一味提倡素质教育,谁就是自愿退出竞争。
不考试,不读书,不持续学习,你连选择的权力都没有。
04
2017年,河南一位高三考生的家长,几句话就捅破了素质教育的窗户纸。
“以前我也认为素质教育很重要,打小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爱好广泛。
但当孩子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素质教育都是骗人的,只有高考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不说一张考卷定终身,对于你我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高考,就是最好的那条出路。
而至于那些在“素质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孩子,其实身上都是人民币的味道。
数学考17分,从不补课,却精通四国语言,还分别被牛津和剑桥录取的19岁美女姐妹花的背后是:
小学读“贵族学校”温州实验小学,初中读一年八万的“贵族中学”绿城育华学校,高中是每年单学费就50万人民币的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
别人寒暑假是上课,她们寒暑假和妈妈一起环游并探索世界……
漠视社会阶层大唱素质教育赞歌,则寒门学子再无翻身可能。
2017年,澎湃新闻去河北衡水中学采访。
有个从衡中毕业考上西南大学的学生说了一句话,很形象:
一条马路上,有人是乘车的,有人是靠双腿走的。
用腿走的人如果想要追上乘车的人,就必须努力奔跑,或许他们跑得慢一点,就再也赶不上车上的那些人了。
他把衡中的大部分人都形容成是“车下的人”,别人总会说他们活得太辛苦、学习模式太残酷,但正是这样的辛苦和残酷,才让一批又一批的衡中学子“上了车”。
同理,这个世上不乏在素质教育的政策下,考上好学校,拥有好前途的孩子。
但,应该只存在于金字塔尖的少数。
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都是“车下的人”,活得很辛苦,感受着生活的残酷,靠着应试教育,才有了“上车”的机会。
走入大城市后,他们自卑从没见过灯红酒绿,没看过美剧,没逛过漫展。
他们没有拿手的兴趣爱好,不懂得城市孩子手到擒来的冷门运动,没有了成绩的加持,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然而,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如果没有题海战术,他们连见识到这个差距并努力弥补的机会都不会有。
05
最后,我想说的是:
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运转,那么应试教育就是普通人家孩子改变命运和阶层最有效的途径。
它是很痛苦,很难坚持,不够完美,但它不去考究学生家庭背景、不在乎父母资产,不追溯家族社会地位。
话说回来了,如果人民币玩家的素质教育真的全国推行了,那穷人家的孩子,将会彻底被这个游戏除名。
穷人将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所以,感谢应试教育,感谢高考吧,起码,他保留了穷人最后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抬头看天上的星星,但是依然要走好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