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质胜文则野022 笔筒20200319
古说有清代李渔李笠翁与明朝文人屠隆文震亨,尤其是后者的《长物志》中关于笔筒的陈述。张德祥先生是著名的《鉴宝》专家,他的“小笔筒有大智慧”,网上很容易找,简单地说,规矩的笔筒器型要有智慧,比如释儒道,以及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这个数字很希腊。马未都先生关于笔筒的说辞很传统,也重考据,承续《长物志》,引经据典的师古说。而且2007年夏秋在上海博物馆见识过为数不少的古董瓷质笔筒与玉质笔筒,实实在在的明证:马先生说的在谱。大陆的当代笔筒制作,历史并不悠久。也可以说,真正把笔筒器型比例当回事,去日无多,来日方长。地道明式光素笔筒的重生,大概也就是2005-2006年,这是俺的第一件硬木笔筒,2003年末或2004年初购自广西南宁,材质绿檀,当时的价格一千五。
量一量尺寸就露陷了,长径比不是2007年开始约定俗成的一比一。而是夸张的约莫三比二,偏长。明代中后期才面世的笔筒,原本的长径比大约二比一。上海博物馆有一件明崇祯的瓷器笔筒,图案是张飞义释严延,长径比就这么夸张,大概从前的毛笔笔杆太长。入清以后,康雍乾的笔筒才趋近长径比一比一直到。。。。。。旧文化被新文化扫荡的1919年。新文化得天下,短小精干的钢笔对笔筒的要求就与传统的毛笔大相径庭了。所以传承不传承的不打紧。说来有意思,福建人05年06年制作的明式光素笔筒,颇有些返祖的,长径比超过一比一,实在是有些大手大脚的意思。2007年开始才斤斤计较,大概懂得惜料了,尤其是紫黄,一分货,一块肉,都是真金白银。这件长着讨人喜欢的鬼脸纹的海黄明式光素笔筒,长径比也比较奢侈。整体图片一时难找,且对付一看。
如果长径比大于一算是暴殄天物的话,排名第一的还是仙游坝下的那位紫黄大师,吴永强。
1992年末两千五购自广州友谊商店商场外的临租艺术品街铺。那回兴冲冲地赶在发售首日到友谊商店抢购伟大领袖百年诞辰纪念手表。得手,心情好,就请了这件和合二仙。从小就看惯了父母的牙箸,再上一辈老人家送的结婚礼物,封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