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概、也许、可能对你有用的设计启示

来源:产品设计师—挠头阿吉

龚允吉


前言
标题连用三个不定语气词代表阿吉也不确定你能否从这些启示中得到收获或者幡然醒悟,也或许你早已明白这些道理并将它们熟记于胸。总之无论如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写作了。过去这段时间有些浑浑噩噩,干任何事都觉得漫不经心。不知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的工作长时间处于同一个阶段或层次后就会产生心理瓶颈。突然间你发现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你已无法获得任何心理快感和收获。与此同时,身边不断出现的各种机遇让你变的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仿佛像是一个站在分叉路口的小人,前方的光芒越是耀眼,身后的阴影就越是显得幽长。

佐藤大 可以挂在杯子和餐盘边的餐具

01、碎片时间的奇妙之处 

我意识到了这种状态的错误与可怕,极力想摆脱困境。于是我寄希望于不久前的一次香港之旅。旅行时间一共就只有四天,由于我是自由行主义者,所以旅行的过程也没少耗费体力与精力。但是,不得不说换了个环境,把自己强行从原本的生活状态中抽出确实让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人仿佛电脑按下了重启键一般,获得了一丝新生。不过我想说的是,这次香港游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买了什么亦或是玩了什么。而是我在旅行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碎片时间读完了佐藤大的一本书——《由内向外看世界》。

佐藤大 由内向外看世界

读书听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真正让你在庞杂的工作和生活之余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对大部分人而言却不太容易。往往是读了一会儿就开始忙其他的事情,亦或是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对我而言同样如此,每当我在头一天晚上下定决心,隔天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去读还没读完的书时。第二天往往事与愿违,读着读着就开始忙其他的事情。结果一天又这么漫无目的过去了。

佐藤大 三宅一生 cabbage chair 灵感来源于废弃褶皱纸

我总结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各类突发事件对人的干扰太大,在周边信息爆炸的状态下你很难完全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些看似适合阅读的冗长时间在你的潜意识里可能更加适合用来干一些当下比较紧迫的事情。

所以这时候,对于碎片时间的运用就能看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如这次我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由于没网、没电脑,所以周边没有其他可以干扰我阅读的因素。潜意识里认定当下阅读为头等大事。所以即便有飞机引擎的轰鸣声相伴,我还是能聚精会神的花了2个多小时,阅读完了一本220页的书。我想,这种状况大概同样能适用于地铁、公交车上吧。

佐藤大 雨伞固定座

之前看过一个研究,一部分人在白噪音(以同一频率持续发声的音波)状态下睡眠、工作、学习反而会提升效率。比如夏天的蟋蟀叫声、电视机的白雪花声、空调的低频运转声等。这其中的部分声音从分贝上来说都不低。但神奇的是,人们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我推测,可能是白噪音在某些层面上把嘈杂的环境音变的简单而统一了吧。

佐藤大 旋转充电应急蓄电池

02、一些也许对你有用的设计哲学

近年来,随着发布的设计作品和文章越来越多。很多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甚至从业很多年的老设计师加我微信,询问我设计方面的问题,诉说自己遇到的瓶颈和困惑。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我又何德何能解释那么多问题,开导那么多人呢?毕竟我自己也是个新人,入行不过4,5年,也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无奈啊!或许我比别人多了一点点停下来思考、总结的时间和精力吧,正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文章一样。所以接下来结合佐藤大书中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些近期的思考与感悟。

佐藤大 创意座椅

03、海绵吐吸法 

整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点,就是佐藤大推崇大家学会像海绵一样将自己的大脑“排空”再“吸收”。用过海绵洗澡或者擦东西的同学一定知道想要让海绵吸饱水,就必须先用力把它体内原有的水完全挤出。这样的过程同样可以被我们运用到解释人脑的运作方式上。
好几次被朋友问到,“你的创意不会用完吗”。我个人的解释是人脑同一时间能想到的创意是有限的,当你长时间不“排出”这些创意,它们就会反过来堵塞住你的大脑。所以及时把你的创意通过草图、三维效果图的方式展现出来,上传至网络与其他设计师分享是个很好的习惯。这个过程会帮助你排空大脑。当一个创意被执行(完整的包装发布至网上)后你就可以把它全盘遗忘,随后带着“空白”的大脑重新从周围的空间中吸收新的“水分”。这回应了之前我建议一位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设计师多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而他却困惑的反问我“这样我的创意不就被别人拿走了吗?”的质疑。记住,一块吸饱水的海绵是永远不可能再吸收更多的水份的。

佐藤大 合二为一的筷子

04、用手机记笔记 

也许对大部分人来说,那种理想中随身带笔记本边走边记、边走边画的生活方式是不太实际的。那么,随手用手机便签贴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灵感应该是一件简单又切实的事情。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草图,总之只要能在日后帮助你回忆起那个灵光乍现的瞬间就可以了。毕竟,这可是一名设计师最宝贵的财富啊!灵感这种东西不是说今天要产生就一定能产生的呢。

作者本人的手机便签

05、在安心与不安中寻找生存的夹缝 

佐藤大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让学生们随心所欲设计心中想象的产品。结果学生们提交上来的作品都过于天马行空,完全不切实际。这让他有些失望。他感叹道,要在人内心的“安全区”内设计出完美的产品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我认为这里提到的“安全区”其实是指人对于一件全新事物的接受范围。若你经常关注市场就会注意到那些人们前所未见的“开创性”产品往往都是叫好不叫座,销量不会特别好。而那些仅仅做出额外“20%”进步的产品则会瞬间大卖。这都源于人类潜意识里对于陌生事物的不安与排斥。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一件自己似乎熟悉但又好像不那么熟悉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给人带来安全感的同时又能给予新鲜的刺激感。所以对我们产品设计师而言,在安心与不安中寻找生存的夹缝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啊!

佐藤大 立体几何多边形巧克力

06、佐藤大与深泽直人的共性与区别 

直接开这个标题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我不仅没有见过他们本人,更没有和他们一起共事过。我所能下的判断,仅仅来源于阅读他们的书籍和欣赏他们的设计作品。
首先聊聊共性。两位都是日本的天才设计师,设计风格也都以简约干练为主。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特异点与细节,发现痛点并且非常直观的通过设计将其巧妙的解决。两位设计师也都很擅长做设计融合,比如深泽直人为EPSON设计的打印机(打印机与废纸篓做了巧妙的结合,方便使用时随时丢弃打印失败的纸张)、挂壁式CD播放机(CD播放机与拉线台灯概念的结合)。佐藤大的鹿角插座(在插座上设计了鹿角形的储物空间用来放置手机)等等。

深泽直人 CD机

深泽直人 打印机

佐藤大 KDDI 鹿角储物功能插座

在某种程度上两位又有很大的不同,我想用一动一静来形容是最为贴切的。
佐藤大早年是以早稻田大学建筑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学霸)。建筑教育的背景使得他对产品在不同角度光线明暗变化下呈现的光感、材料质感、三维造型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设计产品对他来说可能更像雕琢一个精致的建筑微缩模型,两者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与相似性。相比深泽直人,我认为他的产品在创意与造型上的突破更大,视觉冲击力往往很强。这从他极具个性的手稿中也能一窥端倪。他的作品往往让你在看到的第一眼就能发出“哇,这个创意怎么能那么cool”的赞叹。综上,他在我眼中是一位不停在躁动的天才设计师。

佐藤大 二维抽象椅

深泽直人是正统的产品设计专业出身。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无意识设计领域的极高造诣。无意识设计即让产品很自然的融入使用环境中,不出挑,不突兀。让人觉得仿佛它天生就应该在那里。他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细致的观察我认为更胜过佐藤大一筹。相比于佐藤大产品的张扬与个性,深泽直人的产品则更加稳重、低调、实用。能让你发出 “哇,这真是令人觉得靠谱的产品呢”之类的感慨。所以深泽直人在我心中是“静”的代表。

佐藤大 By|n 立体橡皮筋 打破了橡皮筋一定是二维环的思想定式

07、退一步思考的意义 

佐藤大在书中提到产品设计师要学会退一步思考问题。这里的“退一步”有两层含义。首先从设计角度出发,力求把产品最本来的面貌体现出来。我理解为,化繁为简。把产品上一切不需要的元素去除,只留下对功能有帮助的部分。好比一个人从全身穿的花枝招展蜕回了一丝不挂。就身体机能而言,两者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后者却变的更为纯粹,更加接近出生时的状态。就我看,在当今如此高速、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寄希望于每天回家后生活节奏能够变得慢一些,简单一些。这也许就是以MUJI为代表的简约生活派近些年来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第二层意思是指从退一步的视角重新审视事物。书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需要将水杯里的水快速排空,大部分人会想在杯子底部设计一个或多个孔用来排水。但是从退一步的角度上看,假设杯子本身就淹没在水中,那是不是可以说杯子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水呢?

佐藤大 By|n 黑白直尺 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都能方便使用

08、乱涂乱画或许是最好的 

书里有一章提到了软化设计。软化设计既在短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并在纸张上用最简单的涂鸦记录下结果。这些涂鸦需保持柔软的边缘以方便随时涂改。不用多余的类似透视、高光、阴影等修饰。只需要记录下关键的创意点和功能点即可。
读到这里有感而发,相信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在纸上乱涂乱画的经历。那时候的我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基本上想到什么就立马能画下来。而现在当我们要着手开始设计时,往往会踟蹰不前,难以下笔。记得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画家爸爸把儿子画的各类怪兽重新临摹下来,修缮比例线条,加上细节,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幅幅大作。当大家对爸爸的技艺感到惊叹时,爸爸却对媒体说:“如果没有我儿子天马行空的创意作为基础,我是永远没法完成这些画作的”。

佐藤大 设计手稿

曾经我也迷恋过三维渲染,彻夜学习材质、布光、动画等技法。但是某天我突然幡然醒悟,在产品设计界,手绘和三维渲染永远只是传递表达你设计思想的媒介。它们只需能清楚的传递你的设计心意那遍足够了。现如今,很多设计师本末倒置,对于设计表现技法十分痴迷。遇过无数人向我请教学习产品设计应该从手绘开始还是三维开始。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你个人的专业水平最终是以你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和创意性为考量的。我见过很多手绘水平很高或者三维渲染极其逼真的产品设计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画家或者三维艺术家。当你略过这些不重要的东西,真正去看他们设计的产品本身时,你会发现他们花在上面的心思可能连手绘或者渲染的1/3都不到。那么这件产品也注定不会获得太大的成功。
所以请将手绘和三维里的技法稍稍抛诸于脑后,把时间花在构思产品的创意和逻辑上而不是反反复复画着雷同的高光和阴影吧。

深泽直人 摩拜设计自行车时手稿

09、越努力,越贫穷?
设计,无脑的机械努力是没用的。美感,学校的老师也是教不会的。在学校里学到的设计,就像是在足球场上罚点球一样。罚点球的时候你只需要全神贯注在自己脚下,控制好力度和角度,将足球踢向守门员扑不到的死角就可以完成得分了。而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设计项目,你需要考虑成本、材料、进度、生产配合度等等五花八门的问题。此时此刻的你好比一名脚下持球的中场核心球员。那么如何将球完美的传给前锋或者是自己摆脱防守完成射门亦或是选择回传寻找下一次更合适的进攻机会将完美且残酷的考验你的个人能力。

佐藤大 ELECOM 无线鼠标 将信号收发器变成小尾巴装在鼠标尾部

很多设计师陷入一种加班-睡觉-加班-睡觉的循环怪圈中,并引以为豪的将其视作日常,大声的对自己喊出“我在努力了!”。
大部分人在设计公司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同时处理超负荷量的项目。被五花八门的设计要求折磨到丧失灵魂,最终选择去网上抄袭或者无脑听从客户的意见进行机械化的设计。这样看似辛苦工作了好多年,回过头来大多是发现自己既没有赚到钱又没有积累到有用的经验和人脉。

佐藤大 可以自己站立的雨伞

设计师最大的忌讳是在同一个环境呆的太久。这会导致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被慢慢固化。渐渐地你会发现,除了平时经常设计的产品之外再也不会其他的设计了。久而久之对职业的热情和冲动会变成安逸和享受。至此你的职业生涯基本也就停滞不前了。

产品设计师应该努力,但是努力的重点不该是画图或者建模。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思考、对艺术美感的探究与领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普及与了解才是当务之急。套用BBC纪录片《设计天赋》中的一句话“设计师是艺术家么?是工程师么?还是这个世界的仆人?答案是,都是!”

佐藤大 辻口博启 chocolate pencils 巧克力棒与卷笔刀 想削多少巧克力就削多少

作者设计作品欣赏

http://www.zcool.com.cn/u/13132449

https://www.behance.net/LuUgg

https://www.puxiang.com/naotougong/gallery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