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一次大战)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叫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所以,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终结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这场战争主要是来自这三对矛盾而引起的:那就是法德、俄奥和英德矛盾。
三国同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图示:同盟国橙色,协约国绿色。
三国协约: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英国最后加入。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引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共分三个阶段: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战役等战役中英、法、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