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梅清《憺园图卷》鉴赏
梅清 (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考授内阁中书,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梅清 憺园图卷 天津博物馆藏
金庸先生武侠名著《鹿鼎记》第一回的回目是“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写到吕留良、黄宗羲、顾炎武三位大学者冬日相聚,密议反清复明之事。情节虽属虚构,却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在江南地区遭到最激烈的抵抗,遂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严酷镇压。康熙初年,清廷又借“明史”一案大肆捕杀,株连甚广。血雨腥风之间,江南文人多怀故国之思,视清廷为禽兽蛮夷。顾炎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亡后六次参谒孝陵,变卖家产,游荡四方,密谋结社,矢志抗清。
康熙帝亲政后,对汉族文士采取怀柔政策,开博学鸿词科,设南书房,征召名士硕儒入朝为官。虽然像顾炎武、傅青主这样的遗民坚决拒绝应召,但毕竟也吸引了一部分文人归附。更重要的是,康熙帝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相对开明的统治方式逐渐淡化了广大文人心中的仇恨,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连黄宗羲都有所感动,同意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加入朝廷的修史局去编撰《明史》。新一代江南文人积极参与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完全融入统治阶层。昆山的徐乾学兄弟就是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的亲舅舅就是顾炎武。
徐乾学在北京任职期间,住在外城绳匠胡同,建了一座名为“碧山堂”的花园,是京城名流重要的聚会场所。有些人为了奉迎他,特意在碧山堂的左邻右舍租房居住,导致附近房价暴涨。
康熙十一年(1672年),41岁的徐乾学遭遇人生第一次低谷——他以副主考的身份主持顺天府乡试,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到弹劾,被降职处分。第二年秋季,其母顾太夫人患病,他便请假回乡侍奉,在昆山老家住了两年,并利用这段时间,在自家祖居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园林,起名叫“憺园”。
“憺”字音dàn,既有安稳、泰然、恬静之意,又有震动、畏惧之意,恰好是徐乾学当时心境的双重写照。
徐氏祖居位于昆山城内西北部半山桥西侧,憺园建于宅院之后,距北面的马鞍山约数里之遥。
徐氏宅中有正厅冠山堂和传是楼——传是楼是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所藏图书极为丰富。
塔影轩是园中最独特的小景,轩旁有一个小水池,拥有得天独厚的角度,恰好可倒映马鞍山上凌霄塔的身影,而园中其他池塘以及昆山别的园林水池都无法出现这一景象。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画家梅清应邀来刚建成的憺园做客,绘有一幅《憺园图》,为此园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此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为纸本墨笔手卷,格调高雅。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下半年,徐乾学复职回京,之后官运亨通,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退休回乡,在太湖洞庭东山设立书局,招罗多位文士参与编书,并经常在憺园举行雅集。六年后徐乾学去世,后人将其生前所作诗文编为三十六卷《憺园文集》。
憺园是徐乾学及其家人居住、清游之地,也是同时代文人诗会、宴乐的场所。
除憺园之外,徐氏在昆山另有园亭,如建于马鞍山北麓的遂园,以及徐秉义的耘圃、徐元文的得树园。
从园林史的角度看,憺园作为当时的江南一大名园,又是文人雅集的中心和盛世优游的典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深受时人推重,在建筑、掇山、理水、植株等方面必有很高的成就。可惜园已不存,且囿于史料匮乏,只能通过有限的诗文、图画权作一管之窥,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