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丢掉首都,两次逃往四川,唐朝这两个皇帝为什么这样干
那些从四川北部进入四川的人,当他们的双眼已经看厌了连绵起伏,纵横千里的秦巴山地,突然出现在他们视野里的成都平原不仅仅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幸福和侥幸。至少对逃向四川的两个唐朝皇帝――唐玄宗和唐僖宗来讲就是如此。
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这时在位的最高统治者乃唐玄宗,也就是曾经辉煌无比的开元盛世的主宰者。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但到了晚年却不问政事,宠爱杨贵妃,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
自唐玄宗以下满朝君臣的昏庸,想必给那位来自北方的野心家安禄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内心深处萌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安禄山当时的职务是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有唐一代,对国家造成最大伤害的就是节度使这个怪胎。节度使原本是边境地区统兵防御少数民族骚扰的边防军将领。
设立之初,节度使只能掌管兵权,平时实行屯垦,战时统兵打仗。后来,因为作战的需要,节度使又兼管了所驻地方的行政和财政。至此,节度使的权力已经无限扩大,相当于一个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小王国。
众多节度使中,安禄山的权力和权谋都首屈一指。表面上,安禄山经常跑到首都长安,装出对朝廷无比恭顺样子,由此骗取了唐玄宗的宠信。唐玄宗不仅给予了他越来越大的权力,并对大臣们要他提防安禄山的进谏置之不理。
据记载,有一次,唐玄宗指着大腹便便的安禄山,开玩笑问他的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安禄山回答说:里面全是对陛下您的忠诚。另一方面,安禄山在他的老巢积极扩军备战,他在范阳城北修筑雄武城,招兵买马。
经过了长达10年的苦心经营后,安禄山认为时机已到,于公元755年11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反唐。后来与他一同造反的,还有史思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它既是一次让全社会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内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安禄山造反之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无不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几乎没有遇到过有效的抵抗。更有甚者,有些士卒登上城楼时,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然吓得纷纷坠落城下。
手忙脚乱之中,唐玄宗命令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组成一支乌合之众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
潼关既失,长安已经无险可守,如果再不逃跑,唐玄宗和他宠爱的杨贵妃只能成为叛军的战利品。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后来,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里这样描写了唐玄宗的仓皇幸蜀。
我们不知道公元756年正月,当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消息传到唐玄宗耳朵里时,这位曾比父亲信任儿子更甚地信任着“忠臣”安禄山的71岁的老人心里是何滋味,但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在接下来的756年农历六月的那个逃离长安的夜晚,唐玄宗一定感觉到了人生的荒诞无常。
那个微风吹拂的夏夜应该有一轮淡淡的月亮,月色下的长安城依旧房舍连片,鳞次栉比,依旧是旧时的繁华帝都模样。但是,叛军已经攻破潼关的噩耗一定令满城军民的夏夜之梦注定充满了惊恐。
当整座城市渐渐在恐惧和流言中昏然睡去时,皇宫沉重的大门打开了,一行人悄然从皇宫鱼贯而出,马车和马队在经过了长长的街道之后,终于从延秋门蜿蜓而去。长安远了,只有夜行的灯笼在六月的夜空里闪闪烁烁。
逃离长安之时,唐玄宗肯定没有预料到通往四川的路上将会与他最心爱的宠妃杨贵妃及宠臣杨国忠生死相别。
“蜀土丰稔,甲兵全盛”,这就是当时四川在全国的印象,在仓促出台的逃亡计划里,四川就是唐玄宗一行的目的地。
然而,这又是一次狼狈之极的逃亡。这次避开了白天所进行的夜晚的秘密逃亡,正如史书所说,“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因为走得急,也因为想要搞得更机密一些,唐玄宗只带了少数卫队和官员,连他众多的后妃和皇子皇孙也很多人没有通知,就匆匆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路途。
这支小小的逃亡队伍的前进速度并不快,一则因为入川的路上已经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二则因为皇帝身边总得有不少嫔妃随行,队伍想要快也快不起来。一天傍晚,这支如同惊弓之鸟一样的队伍在一个叫做马嵬驿的地方宿营时,原本就弥漫在卫队官兵们中间的对杨国忠兄妹乃至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哗变一触即发。
处死杨国忠,这对唐玄宗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但要处死杨贵妃,则让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十分踌躇。最终,在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更有效的劝说其实应该来自那些哗变的士兵手中寒光闪闪的刀剑――唐玄宗不得不忍痛下令赐杨贵妃自尽。
马嵬驿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传奇,也是中国绘画和诗歌一再表现的题材,其中最知名的则莫过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但对于一阵大动乱给唐王朝及其治下亿万生灵带来的痛苦,则是任何帝王的爱情悲剧都无法比拟的。
当年十月,秋风渐起之时,唐玄宗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反侧之后,终于走进了成都平坦宽阔的大街。点检随行队伍,只有官员和卫队1300人,宫女则只有区区24人。
唐玄宗在成都停留了一年多时间。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是皇帝了,而是被遥尊为没有实际权力的太上皇。早在唐玄宗逃往成都途中的七月,他的儿子李亨就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作为一种安慰,唐肃宗把唐玄宗避难的成都升格为府,号南京。
唐玄宗自公元756年十月到成都,到次年年底离开成都返回长安,一共在成都生活了1年又两个月。成都的这14个月是如何度过的,史书没有给我们写明更多的细节。我们仅仅知道,这14个月中,蜀军曾发生过两次小规模的哗变,最后都被镇压下去了。至于哗变的原因,都和唐玄宗等逃亡队伍在成都的穷奢极欲有关。
对唐玄宗来说,四川既是王朝的避难所,也是他充满哀伤和疲惫的晚年的后花园。在这座后花园里,他会时时梦见曾经的开元盛世和曾经相约三生三世结为夫妻的杨贵妃吗?当这个后来被梨园尊为始祖的退休皇帝坐在成都行宫的花园里打盹时,历史已经飞速流转,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留给了过去,而未来的路还在杳不可知的远方。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当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时,他恐怕不会想到,再过124年,到了他的后裔唐僖宗当政时,这位在历史上总是给人以轻浮之感的晚唐皇帝,还会重复他的祖先唐玄宗的逃亡之路。
与唐玄宗的逃亡之路一样,唐僖宗也是从长安逃向四川。对唐王朝来说,四川的存在就像溺水的人在慌乱中抓住的一只救生圈。依靠这只救生圈,他才不至于被强大的波浪吞没,他才有凭借它重新上岸的可能。
唐僖宗入蜀是在公元881年,若依农历,则为880年。这时离唐朝的土崩瓦解已经只有20多年的时间了,因此,唐僖宗入蜀比起他的老祖宗唐玄宗还要凄凉,还要悲惨。
已经是腊月初五了,往年的这个时候,长安城里已经有过新年的迹象,但880年的腊月,长安城里满是肃杀之气,这一肃杀之气比起当年安禄山的军队攻破潼关逼近长安时还要严重。
这一次兵逼长安的不再是拥兵自重的大军阀,而是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巢。黄巢是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多年来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于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
黄巢曾在最后一次落榜后写了一首著名的咏菊花的诗,预言了他将推翻腐败的唐朝政府:“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公元880年,当黄巢数十万大军攻克洛阳后,迅速向长安的门户潼关进军。当时,朝廷负责京师安全的是一支号为神策军的队伍,但军中的职务已成为长安富家子弟挂名的闲差。
这支军队中的大多数人除了恐吓京师市民以外,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当他们得知京师的防务交由宦官首领,也是神策军实际上的控制者田令孜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出钱找贫民作为自己的替身跟随田令孜上前线。
但田令孜并没有亲自往潼关前线,他只是派出了一名副将和一支几千人组成的乌合之众,且只带了几天的粮草。当这支军队与黄巢军队刚一交锋时,立即作鸟兽之散。至此,坐困长安的唐僖宗只有像他的祖宗唐玄宗一样选择逃跑了。
那是一个严寒的凌晨,天还没有亮,空中飘着细细的冷雨。唐僖宗带着皇后、太子和近侍数百人,骑着马从子城含光殿金光门仓皇出城。比他的祖先唐玄宗还更凄惨的是,由于走得过于仓促,这支由皇帝率领的逃亡队伍竟然没有一兵一卒,不少高级官员天亮后上朝时才发现,他们的皇上已经在一个时辰前弃他们而去。
经过半年多的长途跋涉后,唐僖宗于881年6月抵达成都。唐僖宗在四川的时间长达4年,比他的老祖宗唐玄宗长了一倍多。蜀花四度开,蜀潮四度起,富庶的四川给了他安逸的生活。
公元885年,唐僖宗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长安了,因为这时逼他南逃的黄巢已经在虎狼谷兵败自尽。唐僖宗一行作别了曾庇护过他的巴山蜀水,但此时的长安已经不是彼时的长安了,破败,萧条,战争的创伤让这座千古名城已经远远地落在了成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