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瓷器真伪分辨
对比传世哥窑器与考古出土的哥窑器,二者在胎体、釉色、烧制方法等方面处处透漏着差异。而这时,由于窑址材料的缺乏,考古学家们仅凭历史资料和少量非纪年材料推测哥窑的产地和时代,说法自然也是各执一词,关于哥窑产地,就有“杭州说”、“龙泉说”、“景德镇说”、“北方说”等等,各方学者互相Battle,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瓷的另一特点。由于烧造哥窑瓷的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清雍乾时代的佚名(一说湘潭人张九钺)著作《南窑笔记》记载了哥窑、龙泉窑等五窑信息。关于龙泉窑的记载较为普通,但哥窑的记载却颇有新意:“哥窑—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司,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作者认为哥窑就是章窑,窑址在杭州,北宋大观年间之后就有了!还说章氏兄弟以陶为业,偷偷在修内司窑学艺,所以釉色和官窑非常相似,云云。思考有深度,但时空有些穿越。
宋代哥窑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宋代文献有宋代官窑的记载,而没有哥窑的相关记录。所谓哥窑,最早从明代才有明确记载,我们只是从传说故事得知的。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 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在《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 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瓷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