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纵身一跃”,悲剧背后有哪些逻辑

上周在网上看到了一起这样的事件:

武汉一名初三男生,因为在学校玩扑克牌被老师逮住,老师请了家长(母亲)。来到学校的家长一怒之下,在走廊里扇了孩子几个巴掌。等这位家长离开后,这名男生静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身后的栏杆,从5楼纵身跳了下去……

整个过程被监控全程录了下来,并传播到了网上,窜成了公众讨论的话题。

一个14岁的孩子从5楼跳下,虽经过及时抢救,但因伤势过重还是离开了。这无疑是个悲剧——教育的悲剧,这个家庭的悲剧。我们感到遗憾的同时,不妨也来反思一下这类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每一个参与事件的人那一刻都是以怎样的思维做出行为的。了解了这些,或许能减少、甚至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01-

最悲痛的父母

孩子的从身一跃,摔碎了整个家庭。最自责、悔恨的就是这位家长——监控视频里“愤怒”的母亲。此时此刻一切自责都抹不掉她的那几巴掌,再悔恨也换不回那个十月怀胎培养14年的儿子。不仅如此,她还得接受亲友以及网络上“绝对正义”的网友的说道及指责。这些似乎无法避免,我们也不去再添油加醋,仅仅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位母亲之前要打那几巴掌呢?如果当时不这样,又该如何做才更恰当一些呢?(“恰当”指的是既能避免悲剧发生,又能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仅仅是母亲“愤怒”的打了孩子,这是一个客观行为事实。因为每一个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大脑做了决断之后的指令——有意识的攻击他人的行为不属于神经性条件反射——所以这位母亲的行为追究其根源,一定有对应的思维过程做支撑。可能是大家所看到了“愤怒”情绪作祟,愤怒情绪可以使一个人产生攻击行为,这没错,但是这“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简单的理解是现实与观念形成的强烈冲突,比如观念里面认为“作为学生就应该在学校里好好学习,高三学生更应该如此”,而现实是“作为高三学生的孩子不但没有好好学习,还打扑克牌玩了起来”这可怎么接受;

再者,观念里面“孩子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毕竟父母为了养你供你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现实是“辛苦供养的孩子却不让人省心,自己三天两头的被学校喊过去整一顿狠批——怎么当家长的?”你说这糟心不糟心,气不打一处来。类似的冲突多了,叠加起来就等着一个导火索,一旦碰到一心半点的明火就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愤怒”情绪支配下有了攻击行为。

可是……这样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家长自己泄气,还是教育和引导孩子?当然,我们都会说“情绪上来了,谁还有理智去想问题”,如果这样,那么类似的悲剧今天不发生,明天也会。我们之所以在悲剧事件中反思,目的是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应对准备。视频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做出攻击行为时是被情绪左右的,那么如果……仅是说如果……时间流回去,我们能不能从目的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件事情,比如,这位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答:让孩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状态。因为现在孩子玩扑克牌了、影响了学习,作为父母和老师交谈的目的便是为了让孩子规避类似影响学习的行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这位母亲来是为了和老师一起解决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的,而不是发泄自己情绪的。一旦明确了这个目的,就能排除许多情绪方面的冲动,就问题来处理问题。这起悲剧事件,也就有可能避免了。

-02-

看似“解脱”的男生

这名14岁的高三男生,纵身一跃,自己看似“解脱”了,却招致了许多类似“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说不得、更打不得”的议论。且不管别人怎么说吧。就这男孩的行为,不出意外也是负面情绪积压之后的爆发,为了避免这种心理上的痛苦与折磨,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解决一些痛苦的纠缠。

在讨论之前让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自我结束”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的事情,我们的文化里提到“死”就让人觉得怵,想到“自我结束”的人虽然不少,但都是偷偷想想,很少人有实践的“勇气”,除非是万分的无助、绝望、痛苦、了无生机,唯有走这一步才是解脱,通过反复纠结之后才可能做出对应的行为选择。

而这位男生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在母亲打了他之后那看似静静站立的2分钟之内,以至于他做出了这样的行为选择?同样的,我们从观念和现实的冲突来看,在孩子的观念里面,“家长都应该是护着自己家孩子的”,而现实中“自己的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我上几个嘴巴子”,这哪有一点护犊子的意味,纯粹的不把我当孩子,那我如何当你是母亲呢,可是不把你当成母亲我自己现在也无法养活自己,还得依靠,可是心里恨她……怎么办?怎么办?如果恨着她还依靠着她?不知道如何面对?

再如观念里“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人越年轻越是认为“面子就是尊严”,也就越看重,可现实是“作为母亲却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又是抽我又是训我,以后哪有脸面再面对这些看见的同学呢”,可是又不得不和他们一同相处。而相处就意味着,一些同学一定会在后面议论,我不想面对别人的议论,我又必须在这个环境里遭到他们的议论……怎么办,我不想面对,我不想,不想。

类似的纠结,在那静站的2分钟内发生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是觉得脑袋要爆炸……不想面对、无解,面对不了、解不开,干脆不面对了……于是在强烈的“想要逃避”的情绪支配下,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换一种假设:如果当初,在他母亲的愤怒行为后,他不是静站陷入纠结,而是有老师或者同学及时过来陪他、疏导他,把他的注意力从纠结中引出来,悲剧就可能避免。当然了,这样讲是“借助外力”了,那么当时这位男生自己如何做才能救自己呢?

答案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解释对方的行为。比如,母亲打你可能是因为母亲很愤怒,然而这愤怒的情绪确实是因为自己打扑克牌的行为引起的,挨打是为自己打扑克牌的行为买单(承担责任);又比如,当着这么多同学被母亲训斥和打嘴巴子,确实让自己脸上挂不住,可是想想母亲她是气急败坏乱了分寸,被情绪奴役了,她也挺可怜,至于“面子”那是考试成绩给的,并不会因为别人一巴掌而丢掉,也不会因为一巴掌而长。

如果这个男孩,能在那种情景下,克制住自己本能的情绪反应,通过理性来解释母亲的愤怒情绪、以及认识到所谓的面子/尊严的本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陷入痛快的纠结中,更不会做出纵身一跃的行为选择。

-03-

公事公办的学校

再来看看做的比较“理性”的学校,我们这里不得不承认学校安装监控设备的重要性,全程记录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因为有了视频,学生纵身一跃的原因就坐实了孩子母亲的刺激行为及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这样…这起悲剧事件即便发生在学校,但责任与学校也没啥关系——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行为。你看,这有视频为证。

就事故免责而言,学校做的很“到位”,毕竟当大家看到这样的视频记录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可说的。但是,视频之外发生的事情呢?这里不是说硬要让学校负责才是目的,而是思考在学校一方,如何做能更有效的避免这类悲剧的再发生,而不仅仅是拿视频记录来免责。对此,我们可以从老师请家长这个行为来分析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请家长?请家长的目的又是什么?

比如,是学生一旦有违纪行为——不管大小——就请家长,还是说学生的违纪行为比较严重(这需要老师主观评估)且需要家长配合时才请家长?如果是前者,那么学校教育就是失职的,学校仅仅关注成绩而对违纪行为一律推给家长,这是推卸“育人”的责任;如果是后者,上课打扑克牌的违纪行为有多严重,学校老师是否能自行教育解决,是否一定需要请家长来学校一起参与?这些都可以思考。这起事件中很明显,请了家长。

再比如,学校老师请家长来的目的是什么?数落家长的忙碌、指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趁机历数学生违纪行为,使得家长无地自容、恼羞成怒?如果是这类目的,那么学校老师成功了,通过这位母亲走向孩子时的愤怒,以及训斥、抽打行为就能证明。“既然学校有明文规定不能体罚学生,那么你父母直接揍你不就得了吗”,教育的行为成了一种对抗,请家长成了一种“肆意报复”,就偏了。当然,这里仅是一种很负面的推测,希望现实中不存在。

如果学校能承担的多一些,或者对“教育”有起码的尊重,打心底的观念里认可“教书育人是学校老师的职责”,那么就会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自己的行为。学生的成绩是重要的,代课老师会全力的教授;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品行也是重要的,老师会帮着学生尽可能的规范错误的、不当的行为,引导他们培养符合为人处世要求的行为。如果学校自己有能力做好,就在学校里处理完成;如果需要家庭教育配合,那么与家长一同就学生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制定对应的改善引导方法,双方配合着来教育引导学生。甚至…当老师在发现家长教育方式、态度等不恰当时,给出一些合理建议,会更好。

若真这样了,就可以少了这位母亲的怒气冲冲,老师和母亲的目的是一致的——让学生/孩子更好的学习成长,即便这位母亲一时情绪愤怒,老师本着共同的目的也会规劝这位母亲,以舒缓她的情绪。若真如此,少了愤怒的母亲,就没有那当众训斥及大嘴巴子,更不会造成孩子内心强烈的冲突与纠结,悲剧的一幕就有可能避免。

以上三个主体,哪怕其中任意一方,当时能稍微的冷静下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合理化解释他们的行为,那么内心的冲突和纠结就会少很多;哪怕其中任意一方当时能停下来,就行为的选择与自己原本的目的做个比对,目的一旦明确了,人也就能克制住一些不必要的情绪性行为。

多了理解,少了冲突与纠结,情绪稳住了,悲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