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用“家”的温暖弥补缺失的爱
案例
刘XX有一天突然跑来哭泣着向我“告状”:“老师,王XX刚才在教室打了我一拳。他是男生,打得很我疼,他那是在欺负我!……”
我感觉事情比较严重,赶紧问其事情的原委。她告诉我:“王XX因去厕所,需要我搬离一下我的座位才能出去,当王XX挤着出去时,我随口说了王XX一句‘肥猪’,王XX返回时我还不允许他,他照样挤着过去,于是我又骂了王XX一句‘肥猪’,王XX便打了我一拳。”
我先安慰她后,认真而亲切地问她:“王XX事先经过你座位向你提出请求了吗?”,她说;“他事先是说了,即使是我骂肥猪不对,他一个男生也不能用拳打我啊,男生打女生就是欺负女生”
我发现:刘XX在与我刚才的交流中用了两次“欺负”一词,似乎有向我强调之意;王XX在必经之路的两次请求刘都不答应;王XX事先礼貌以对刘XX,刘不答应,王只好不得以而挤过去,可刘为什么还要在为难了王的情形之下再骂王一句呢?因为骂人而受到委曲,刘却“理直气壮”地向我告状,并隐含有要我必须为她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顿时我感觉这起“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架“事件”,它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
原因分析:
从发现刘同学的习惯问题开始,我就一直很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我也采取了不少方法。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习惯仍没有多大的改变。我心中特别的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理和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呢?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多方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从与他的家长交谈中,我了解到,刘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常常很晚回家,无力顾家庭的其他事。他的母亲因又生一男孩子而对其减少了关爱,母亲对刘某的爱也转入对其弟弟的爱。能够感觉到她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比较严重。因此相对而言,她在家里就缺少了关爱,缺少了指导。这种家庭环境导致了她敏感,自尊心更强、内心深处要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很强,甚至潜意识里要与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做抗争,那就是为什么不能重女轻男呢等心理偏差问题的出现。
2.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老师过多地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教授文化知识层面。尽管有老师试图与家长联系,但效果不明显。不知不觉中,孩子形成了“我一定要让别人一样关爱我、宠着我、听从我”的意识和心理,于是这样的“明知故犯”行为就出现了。
我的对策:
1.给她弥补缺失的爱。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决定还是要靠温暖的关怀“改变”她。于是,我经常有意无意的充当她的母亲角色。常常对她嘘寒问暖,发现她的扣子歪了,帮她扣好,发现她的文具坏了,给她买新的。慢慢地,她很愿意走近我,常常主动和我聊天。之后,我经常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告诉她应该怎么注意文明礼仪。凡是学校举行的活动,我都尽量鼓励她,让她主动参加。渐渐得,我发现她变了,变得懂礼貌了,变得乐于帮助别人,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会主动去帮助调解,还不忘记以事理的方式去说服双方。
2.给她“家”的温暖。我偷偷要求班上的男同学主动和她一起交流,一起做只有男女一起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帮他克服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周末的时候,我常要求班上热情的学生干部,邀请她去他们家玩。她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同学的关系也好转了,还经常帮助别人做值日。
教育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不可能期望一次教育便能使他的行为习惯变好。仅靠单一的说教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教育方法。这一切的教育方法都要围绕一个“爱”字。有不少学生因为有些原因,沾染了不良风气。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样一些孩子,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与学生坦诚相对,不仅在学习上付出关注,更要在生活琐事上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到温暖,愿意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愿意走到班级的集体中来。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在爱的教育和呵护下,学生会渐渐地改变,会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蒋笃家,来自永州贤水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