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迷信?不妨学点堪舆

新媒体管家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水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人因山卜宅、定居,至少从大禹治水的时候起,就认识了昆仑山,逐渐完善了“三条、四列、九山”及三大干龙思想。三大干龙,因此成为中国风水龙脉的总纲。

三大干龙学说,是中国大风水的基本骨架及重大理论建树,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同地区以至国家的发展,受到三大干龙的深刻影响和制约。

先天(伏羲)八卦

后天(文王)八卦

商、周时期,周易、八卦与风水结合,“天人合一”植入风水学思维,得益于“维龟正之”的原始风水理论,风水学开始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相继出现,奠定了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如筑城,一种是以伍子胥、范蠡为代表的“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理论,最著名者当属伍子胥依此而建阖闾城;另一种则以管仲为代表,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明确要求处理好山、水与城的关系,其依山傍水,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主张,成为后世风水学的理论核心。

卜筮用的竹签

先秦时期,风水术尚未形成体系,但已有了地脉、王气的观念,认为必须有“气”,方可“得气”,以便纳福。《晋书·元帝纪》谈到南京地理时说:“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汉代称相地为形法,渗透环境形胜观念的风水学空前发达。民间很重视丧葬,风水术广泛传播,士人对居住环境十分讲究,建筑思想在“择中”理念上有所发展,强调“居高”、“居前”,主要文献《地典》、《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等相继出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风水著作,当属青乌《葬经》。

秦、汉风水学受到“天人感应”哲理影响,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把日月星座概念渗透到堪舆活动中。“天文”与“地理”互为表里,“上通天文”者必“下精地理”。杰出的天文学者张衡,还研发出“指南车”,对传统风水术的发展有间接帮助,被尊为“阴阳之宗”。

 土圭日景(一)

三国、两晋,阴宅风水开始成为堪舆重心,风水学获得长足发展。据《捉脉赋》载,晋太尉陶侃将葬母,失牛,遇异人指牛眠穴,位至三公。东晋郭璞从墓葬切入,在汉代青乌《葬经》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风水规律,形成完整的风水理论体系,写出不朽名篇《葬书》,中国风水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风水”二字,首见于郭璞《葬书》中。严格说来,晋代以前都不叫风水学,类似的行为称为“堪舆”。

人类住宅、墓地的选择,吉者能给住者、后人福荫,凶者会导致祸患。古人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通过相宅相墓求得理想环境,生死相依,这种方法称之为堪舆。

土圭日景(二)

“堪舆”初为神名。东汉许慎注《淮南子》作了引申:“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因而代称天地。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进一步发挥:“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表达了天、地、人相协调的堪舆理念。

在中国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堪舆作为相宅、相墓之法,应用广泛。《易系辞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堪舆兼有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川形势的交汇变化之意。

堪舆历史源远流长。现当代视风水为迷信者,不妨先学点堪舆。

(本文选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舆——西垂未央》“导论”,略有改动。)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原创、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