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案:经方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学好经方基础方与代表方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经方辨治各种疑难杂病。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本病多为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高,预后不良。
中医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丰富的相关记载和临床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学统属于“痹证”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病”“白虎历节”“骨痹”“顽痹”“鹤膝风”等相似(痹症的分型)。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证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为风、寒、湿、热。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
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证候;
三是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综上可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痹证反应在关节的一种分型,中医是辨证论治,所以,在治疗上均以证而治。
10月份我们已经分享了一例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医案,今天分享大家的是王付教授的医案,对比中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名,治法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中医是治症而不是治“病”。
朱某,男,42岁,郑州人,有多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发热疼痛,色泽暗淡夹紫,受凉疼痛加重,手指不温,口微渴,舌质淡夹瘀紫,苔白厚腻,脉沉弱。
辨证为太阳湿热,阳虚血瘀证。其治当宣散清透,温经散寒,活血养血,以麻杏薏甘汤、赤丸与当归四逆汤合方:
麻黄6g,杏仁8g,薏苡仁6g,当归10g,白芍10g,桂枝10g,细辛10g,通草6g,制川乌6g,生半夏12g,茯苓12g,大枣25枚,炙甘草6g。6剂,以水800-1000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分钟,每次服用150ml;第2次煎煮15分钟;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分钟,每日1剂,分3服。
二诊:手指不温好转,以前方6剂。
三诊:肿胀略有减轻,关节发热消除,以前方6剂。
四诊:肿胀疼痛较前又有减轻,又有关节发热,以前方变薏苡仁为12g,6剂。
五诊:关节疼痛基本缓解,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
六诊: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手指色泽好转,以前方6剂。
七诊:除了关节变形改善不明显外,其余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关节变形较前明显恢复;之后,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
用方体会:根据关节发热疼痛、口微渴辨为太阳湿热,再根据手足不温、受凉加重辨为阳虚,因手指色泽暗淡辨为血虚血瘀,又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辨为瘀,以此辨为太阳湿热,阳虚血瘀证;方以麻杏薏甘汤宣散透达,利湿清热;以赤丸温化寒痰,通经止痛;以当归四逆汤温通经脉,养血活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它起病比较缓慢,更高发于青壮年。RA最典型的症状是晨僵,晨僵即在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因其发病缓慢,治疗上肯定是在一种反复的推进中进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治疗信心,谨遵医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和丧失信心,相信身体一定会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