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
黄帝内经中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1)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2)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3)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注释】
(1)介介:咽喉堵塞的样子。
(2)胠(qū):腋下胁上部位。
(3)阴阴:即隐隐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那么这些咳嗽怎样来分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了还会唾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时咽喉肿痛。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两胁痛,严重者使人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胸背,严重了不能转动,一动就要咳嗽。肾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可见咳出黏沫。
【按语】
本节论述了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指出五脏咳是在咳这一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五脏及其所属经脉的病候,故其分证也以此为依据,故有“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咳唾血”为肺咳;因手少阴心经“上挟咽”,故以“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为心咳;两胁为肝之分野,故以“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为肝咳;右胁下为脾之循行部位,故以“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腰为肾之府,肾主五液,故以“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为肾咳。以上的辨证分类主要根据咳嗽的主症结合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经脉循行分布而确定,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了范例。
后世医家一般认为,肺咳的治疗,须重视外寒内饮之主因,宜用小青龙汤以宣肺散寒化饮;若肺咳甚则唾血者,当考虑寒邪化热,损伤肺络,宜用千金苇茎汤合桑杏汤之类以肃肺降逆、清热化痰。心咳为心肺火热证,治当降肺气清心火,用桔梗汤,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或加用杏仁、桔梗、木蝴蝶等。肝咳乃肝气郁结,肺气不利,治宜疏肝降气,方用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火灼肺,则当清肝泻火,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之类;若肝阴不足,气逆而咳,治则宜养阴柔肝,方用一贯煎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脾咳乃脾肺气滞,升降失司,治当调理脾肺之气,用升麻汤,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若属脾肺气虚,则须培土生金,可用六君子汤加百合、五味子、款冬花之类。
肾咳乃阳虚水泛,治宜温肾散寒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若属肾阴虚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加人参、麦冬。
【应用举例】
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类证治裁咳嗽论治》)冯某,女,81岁,长沙市居民。1992年3月就诊,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气喘,数月不愈。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甚时有小便遗出,畏寒肢冷,两足微肿,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脉沉细。患者表现一派肾阳虚衰,水气上泛之候,乃拟温肾、纳气、化饮法,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服五剂,咳喘止,小便频及自遗皆愈。继以金匮肾气丸加五味子善后收功,其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