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北魏时期李彪被杀,历史的一个残忍真相

文/孙耀东

498年形势图

01

牛车里的罪人

公元498年,北魏帝国讨伐南朝齐国,无功而返。

这支军队缓缓北归。

领军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一脸病容,举止乏力。

走到邺城附近的时候,路边,有一个中年人,青衣素服,站在路边。

孝文帝骑在战马上,冷冷地看了看他,说:朕知道你是个栋梁之才,但却不能用你。

青衣素服的中年人漠然地说:臣知道,臣也知罪,我来这里拜见您,是我必须的礼节。

孝文帝望了望身后的队伍,说道:看见你,只会让我想起李仆射之死。

这时,孝文帝背后有一个大臣拿着奏折说,李彪还有几件冤死人的案件,没有结清,请押进囚车,带回京城受审。

孝文帝惊讶地说,囚车就算了吧,用个牛车把他拉回去即可。

说完,一拉缰绳,骑马走了。

北魏孝文帝和这个人究竟有多么大的仇恨,以至于明知是人才,而宁愿舍弃不用。

北魏孝文帝

时光退回到很多年以前。

这个青衣素服的中年人,还是一个贫困的书生,在北魏太和年间,来到了北魏的首都----平城。

来的时候,举目无亲,身无分文。

他叫李彪。

虽然身无长物,但却有一股子拼劲。

这么一个还没有二十岁的青年就这样地走进了社会。

他没有一点处世的经验,好像划了一只独木舟驶进了大海,不用说狂风大浪在等着他。

在《魏书》里面。

绝大部分文武大臣都是父母有名姓,或者祖上有官职名姓的。

因为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不是出身高门,几乎毫无机会。

只有这个李彪,《魏书》里面没有记载其父母的名姓,可见,真的是八辈祖宗都是穷命头,扒拉都扒拉不出来。

但是李彪很刻苦,也很聪慧。

他家住在顿丘,也就是现在的濮阳一带。

在那里,他的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

当时他在长乐监伯阳那里当学生,他老师伯阳相当赏识他。

他有个同学名叫高悦,是个富二代,家族非常有钱,藏书极多。

李彪就经常去高悦家借阅,然后,在家抄写,背诵,一直到熟练记忆为止。

在家乡,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当时北魏的平原王,名叫陆睿的,在地方上挂职锻炼,听说了他的名字,特意前去拜访,两个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由此,他终于打破了出身的羁绊,被推举为孝廉,到京师学堂中修习学业。

来到北魏首都平城,他首先拜访富二代同学高悦的哥哥,名叫高闾的,两个人也很快成为朋友。

高闾在家乡就久闻其大名,如今,一见到本人,谈吐不凡,为人谦逊,非常仰慕,就经常在官员中称赞新来的穷书生李彪。

02

攀附名相

一年之后,李彪结识了一个真正的大神级的人物------中书令、加授散骑常侍、顺阳侯李冲。

也就是说,这个李冲,爵位是顺阳侯,官职是中书令加授散骑常侍,负责皇帝的文书起草、批阅,类似于宰相。

既然都姓李,那就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李彪就尽量攀点关系。

哪知道,这一次结识,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冲,在当时的北魏帝国,可是大大地有名,正宗的陇西李氏,曾经的北凉国王、敦煌公李宝的小儿子。

李冲在任给事中的时候,曾经力排众议、大胆改革,主张执行三长制和均田制,给北魏帝国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和发展,为北魏孝文帝时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当时,魏孝文帝还小,当政的是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

由于他的能力不凡,得到了冯太后的赏识。

是冯太后唯一依靠的中流砥柱,每日赏赐的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由此,李冲家资巨富。

而且李冲还一表人才,其步伐、举止、气度平和大方,谈话有礼温和,反应极快,眼神专注尖锐,几乎令人不敢正视。

以至于很多史书上记载,李冲是冯太后最宠爱的情人。

李彪结识了李冲这样的大人物,命运再次进入快车道。

李冲很欣赏他,就安排他先到中书省担任中书教学博士。

这个官职很适合博学的李彪,毕竟他曾经多年苦读。

而且,我们知道,中书省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表章的部门,都是实权人物,而作为他们的老师,李彪有如此众多的掌握实权的学生,将会为他以后的升官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李彪非常感谢这个比自己小6岁的大人物。

每次在公共场合遇见李冲,他都是施大礼,恭敬地迎送。

几年之后,李彪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慢慢混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官员。

公元490年,李彪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03

才能初显

那一年,北魏孝文帝最敬爱的祖母,冯太后去世。

南方的齐国派了一个使节团队前来吊唁致哀。

南齐为首的使臣名叫裴昭明,这个人也是一个才子,不仅博闻强识,而且很有辩才。他来到北魏后,就想穿着南齐的官服进宫吊唁。

因为,南方齐国的官服是大红大紫的颜色,他故意假装不懂丧礼的禁忌。

北魏孝文帝当时已经施行了汉化政策,因此北魏的大臣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礼仪,是不能穿大紫大红的衣服来进行吊唁的。

不过,刁难敌国,这是古代出使官员的惯例,无论出使的一方,还是接待的一方,都要故意为难对手。

孝文帝想了半天,这事,得找他最好的朋友,最亲近的大臣,李冲解决。

李冲心中早有对策,立即派遣一个名叫成淹的官员前去接待南齐使者裴昭明。

成淹本是南朝刘宋的一名官员,后来投靠了北魏。

裴昭明不知底细,以为北魏都是胡人,就故意问成淹:“魏朝不允许使者穿自己的朝服参加丧礼,出自何种典礼?究竟是何居心?”

成淹回答:“吉礼与凶礼是完全不相同的,有的就是约定成俗。《论语》上记载,孔子不穿羔裘红帽参加吊唁,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从前鲁国季孙出使晋国,问清了遭逢丧事的礼节规矩后才出国。现今裴大使是从江南远道而来参加吊唁的贵宾,却问我们出自何种典礼,难道贵国就没有懂得礼仪的官员了吗。”

裴昭明没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北魏官员,如此精通儒家典籍。

有点架不住了,双方一番唇枪舌战,裴昭明最终理屈词穷,只好接受穿白色丧服吊唁。

孝文帝大喜过望,重赏了成淹,升成淹为侍郎,还赏赐了一百匹绢。

接下来,就要派遣官员前去出使南齐,一是答谢对方的祭拜,二是宣示一下北魏的国威。

这一次就无法选成淹了,毕竟他是人家南方投降过来的,再回去出使有点不合时宜,而且也显得北魏无人。

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次去人家地面,派出的这个大使,要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要做到有礼、有利、有节,假如一不小心,就会失了体面。

孝文帝还是找李冲商量。

李冲再次胸有成竹地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李彪。

孝文帝还有点怀疑李彪的能力,是不是有点太书生气?

李冲说,李彪色厉辞正,才优学博,绝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其人兴言于侍宴之傍,启论于群英之中,赞赏忠诚,识别正直,言论恳切,除了他,在没有人能胜任。

在出使之前,为了提高这次出使的规格,根据李冲的建议,孝文帝升李彪为假员外散骑常侍、建威将军、卫国子。

员外散骑常侍,是一种荣誉性的高官,假,就是借的意思,暂任员外散骑常侍,虽然只是暂时性的员外散骑常侍,但已经预示着李彪就此要一步登天。

当齐国皇帝萧赜得知北魏使者李彪被派往齐国时,他就想借此机会整蛊一下这个北魏使者,为裴昭明去魏国悼念时所受的屈辱报仇。

他派人去建康城外拜见李彪。

李彪知道南齐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他来,以便设局刁难。

果然,齐武帝萧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并准备了一支乐队为他演奏音乐。

当乐队刚要奏乐,李彪突然站起身说:“我朝的皇太后刚过世,举国哀痛。请勿在我们面前演奏乐曲,寻欢作乐。”

南齐大臣刘绘连忙站起来应答道:“贵国皇帝既然对皇太后如此孝顺,请问,为什么他却没有守孝三年呢?”

李彪在路上就想好了回答,笃定地说:“皇帝守孝三年,谁负责帝国的军机大事?”

刘绘说:“你们的相国和其他大臣,难道无法为皇帝解忧吗?难道你们都只靠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来治理国家吗?”

李彪回答说,春秋战国时期,屡屡发生大臣比君主聪明,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的事情。因此,天下一片混乱,战争频繁。

我们的皇帝像三皇五帝一样神圣,我们作为臣子的,谁能代替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呢?

请问,贵国的政事之裁决,是大臣决定的?还是君主决定的呢?

刘绘看了看齐武帝萧赜,茫然不知所对。

齐武帝听到李彪的慷慨陈词,居然并未沮丧,反而非常欣赏李彪的外交技巧。

齐武帝萧赜非常喜欢下围棋,他说,听您介绍说,贵国这次派来了围棋圣手,能否让我们一睹风采?

李彪指了指身后的一个小孩说,就是这个孩子,名叫范宁儿。

齐武帝萧赜很惊讶,但是却不敢怠慢,也派出了南方的第一国手,名叫王抗。

这边范宁儿和王抗下棋,那边萧赜和李彪一边谈论诗文,纵论古今,一边观赏棋局。

最终,北魏的第一国手范宁儿,战胜了南方的第一国手,王抗。

李彪的使团,至此完胜对手。

李彪归国的那一天,萧赜专门为李彪举行了告别仪式。

这一次,他再无刁难之心,只是真心的觉得遇上了知己。

他强烈赞扬孝文帝的智慧,并赞赏北魏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居然能有这样精通儒学、潇洒风流的人物。

04

严酷的吏治

北魏孝文帝了解了李彪出使的具体细节之后,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秘书丞,兼修国史。

继承当年第一谋臣崔浩未竟的事业。

在李彪编修国史的过程中,孝文帝逐渐了解了他的才能,越发的欣赏,特意把他比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班彪和司马彪,将其名字改为,李彪。

(也就是说,他原来不叫李彪的,只是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他的原名了)

不仅编修史书,对于政事,李彪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给孝文帝上了七条言事的建议,全部得到了采纳。

只是他的出身太过低微了,这是孝文帝非常遗憾的一点。

孝文帝固执地认为,所有不是门阀氏族出身的,都不能得到重用。

所以,尽管孝文帝一再地提拔他,却始终不能把他列为可以信任和托付的官员,始终无法和出身于陇西李氏的李冲相比。

他曾经这样夸奖李彪:李彪虽不是出身名门。本来缺少华贵的资本,但他见识广,思维聪捷,学识渊博,刚辩之才,是如今最合适的人才,尤其难得他勤勤恳恳,万事以国事为重,如不嘉赏他的行为,叙录他的功绩,那凭什么劝勉奖励勤劳能干之人呢?

由此可见孝文帝矛盾的心情。

但是,孝文帝对他的重用却是毫无疑问的。

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御驾南征,再次假李彪为冠军将军、东道副将,就是说再次暂任冠军将军、东道副将,不久又假征虏将军。

南征结束之后,李彪被任命为御史中尉,领著作郎。

从此,李彪被孝文帝所宠幸,主管官员的考核与赏罚。

这是一个职位虽不是最高,但权力却极大的一个位置。

也就是说,虽然此时,他没有李冲的官大,但是,职权,已经超越了李冲。

毕竟,他是代表皇帝考核、赏罚官员。

而李冲,官位再高,也只是一个受考核的对象。

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首先,我们得说,李彪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且,有远大的抱负。

他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发生,他要严格执行制度。

这在别人看来,这很明显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尤其是李彪非常严格,无论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甚至经常是从重处分官员。

而且,他出身寒门,没有门阀的背景,对谁都没有顾忌。

也许,这正是孝文帝把他放在这个位置的目的吧。

酷吏,就是这样来的。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官员,无论大小,都害怕他。

甚至是北魏的一些豪强大族,看见他,就像老鼠见了猫,纷纷走避。

李彪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他原本就有些清高,不合群,此时,就更加孤立了。

他的大恩人李冲曾这样形容李彪:无论是诸王之尊,还是皇帝近侍,只要有错,立即严惩。

秉志信行,不避豪势,其所弹劾,应弦而倒。赫赫之威,振于下国;肃肃之称,著自京师。

有一次,李冲和李彪一起去河阳办案。

当时,李冲是尚书仆射,同去的还有太尉、司空,这都是宰相级别的官员,但是,审理办案,却是李彪为主。

当时,他们的任务是集中阅查廷尉所审问的犯人。

有一个犯人当场诉说冤枉,那人诉说的道理还没完,李彪便勃然震怒,从东面的座位上跃起,捋袖揎拳,口中宣说大胆贼奴,然后大喊左右的衙役:“去把我木手拿来,把这奴胁骨打断!”

几个宰相心中都有些怵李彪,各自沉默不语。

最终,这几个喊冤枉的,都下了监狱。

其实,我倒觉得,这几个宰辅,都比较圆滑,有点故意坑他。

但不久,李冲和李彪的矛盾就白热化了。

05

李冲之死

这得从李冲的家事说起。

李冲有兄弟六个,早些年,李冲父亲去世之后,弟兄六个因财产经常发生纠纷。

后来,李冲受到冯太后赏识,青云直上,赏了大量的财物,不仅冯太后喜欢他,孝文帝也与李冲情同手足,多次赏赐其财物。

李冲分了好多资产给其他五个兄弟,兄弟们情谊逐渐加深,一时在京城传为美谈。

凭着冯太后、以及后来孝文帝的情分,他把五个兄弟统统提拔成高官,甚至兄弟们的亲戚,以及李氏的宗族,只要沾亲带故的,统统有官做。

一家人的俸禄,每年都在万匹以上,只要是他的亲戚,即使是痴聋的残疾人,也无不做了大官。

李彪对此本来也可不闻不问,但李冲家族庞大,总有一些与政令法规冲突之处,这就让李彪为难,于是就办了一些人。

李冲对此极为愤怒,一开始还能隐忍,但是,人和人的关系,一旦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没法假装可以过去,只能越来越大。

两个人的隔阂和矛盾越来越大。

曾经,李彪见了李冲,就会恭恭敬敬行大礼,如今,却形同陌路。

矛盾,终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成熟之时,爆炸了。

这个时机,就是孝文帝的离开。

两个人没了阻挡,就直接碰撞了。

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再次南下,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余万,直趋襄阳。

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奔袭宛城,当晚攻克外城。

在京都洛阳,孝文帝安排李彪兼任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拓跋澄等人留守京城,辅佐太子、共同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不料,孝文帝前方战事不利,后方更是乱成一团。

留在京城的执政三人组,仆射李冲、任城王拓跋澄和李彪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终,二人将李彪逮捕,下了大狱。

孝文帝在前线接到报告,惊讶道,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

这时,李彪的报应就来了:由于多年惩办官吏,得罪了门阀氏族一大批人,孝文帝身边这些文武大臣,如今有了仆射李冲、任城王拓跋澄的撑腰,纷纷进言,证明李冲等人逮捕李彪的行为是正确的。

而且,李冲的奏章非常极端:

请皇帝查证,如臣所说是真的,请立即处死李彪于城北,以除奸矫之乱政;

如臣所说是谎言,就请立即流放为臣于荒僻之地,以息青蝇之白黑。

最终,“有司处彪大辟,帝宥之,除名而已。”

也就是说,处李彪死刑,孝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仅仅是除名而已,罢免了李彪的所有官职爵位,一捋到底,一下子成了一个老百姓。

当初逮捕李彪的时候,李冲压抑多年的愤怒终于总的爆发了。

他一改往日儒雅形象,对着监狱里面,坐在牢床上的李彪,破口大骂,李彪,你这个小人,李彪,你这个小人。

出去后,将李彪手下所有御史,一律关进监狱,将他们的脸涂满污泥。

回到自己的府邸,李冲依然暴怒,神情惊悸,言语错乱,而且捋袖拍案,继续大骂李彪是小人。

李冲家人十分惊恐,连忙请医生,看病吃药。

但还是禁止不住,十多天后,李冲在狂躁之中去世,当时才四十九岁。

消息传到前线,魏孝文帝失声痛哭,悲不自胜。

下诏曰:“李冲贞和资性,德义树身,训导自家,尽忠于国。太和初年,朕未成年,早委军国机密,实在有功于国…令有关部门奏请谥号为文穆,在覆舟山下葬。”

后来,皇帝车驾从邺城还归洛阳,路过李冲坟墓,身边的人告诉孝文帝这就是李冲的坟墓。

此时,孝文帝也是疾病缠身,行动困难,但他还是下车,走到了李冲的坟前,伫立良久,掩面啼哭。

一直哭了很长时间,他才对身边的人说:“司空文穆公(李冲),德行为一时所宗,功劳深慰朕心。不幸去世,托坟邙岭,朕经过这里,凝望坟茔,悲其仁、思其旧,痛不自胜。可备太牢祭奠,以宽释朕思念之情。”

06

出身,决定命运

再说李彪。

他被一辆牛车拉回洛阳之后,就继续进了监狱,不过没多久,就遇上了大赦,得以见天日。

第二年,孝文帝驾崩。

他的次子元恪即位,是为北魏宣武帝。

此时,司空北海王拓跋祥、尚书令王肃等人,与李彪关系比较亲近,经常推荐他。

但是,朝臣们一听是要安排李彪复出,纷纷反对。

最终,朝廷考虑到他的强项还是写书修史,就让他重操往日史官职事,但是,没有俸禄,只能白衣修史,也就是说只能以平头百姓的身份修史,且没有工资。

501年秋天,李彪郁郁而终。

回想当初,李彪攀附上李冲之时,一定是非常得意的吧。

只是,命运在那一刻,就已经标好了价格。

他们的矛盾,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无法更改,只是他俩身在其中,不知道而已。

而且,李彪的寒微出身,早已决定他是无法斗得过李冲的。

脚注:李彪有个门生,大家很熟悉--郦道元,写水经注那位。

他还算个小官二代,却因为没有雄厚的门阀撑腰,干事利索而得罪门阀,被故意外派后包围至渴死在城里。

历史:寒门出贵子,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