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精英,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没煎饼大妈赚得多?
前阵子网上有位煎饼大妈很火。大妈说
“我一个月赚三万块,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
自不自信?霸不霸气?
不少坐在办公室格子间画PPT的白领会把这个新闻当段子看,为自己自嘲和自黑精神感到洋洋自得。
但是有多少自认为体面的白领会认真反思,自己一个月能不能赚到三万块?为什么赚不到?或者,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比大妈优越的你,又比大妈多赚了多少钱?
这后面其实有个很严肃的问题: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你那么精英,最后也只是个Average,收入还比不上煎饼大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是金融里面很核心的无套利均衡原理的思想。无套利均衡实际上可以看做微观经济里竞争均衡的一种特殊形式。
1
努力/竞争的起点:禀赋。
禀赋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致包括初始掌握的生产要素和后续获得生产要素的基础能力两个方面。
通俗地说,前者一般指初始的财富积累,后者指智力和体力。思聪的竞争起点是绝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爱因斯坦的智商也是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当然,姚明的身高和在运动方面的天赋,也是大部分人无法达到的。
讨论禀赋,很重要的一点是避免错误归因。
犹记得高中时期,有两位高中同学,其中一位真的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属于正常水平,该睡睡,该吃吃,该玩玩。另一位则花了至少两倍时间在学习上,但每次前面的那位同学都考得更好,导致更努力的那位同学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觉得是不是努力的方法错了。
我推想,即使那位同学用尽了所有方法,可能依然无法实现超越,因为前面提到那位确实在智力上,更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会徒增沮丧和产生错误的焦虑感,而这,其实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的问题。
不少年轻人认为我们在相同的大学就读,我们面临类似的就业市场,我们家庭背景类似,我们努力程度相当,所以就得出结论:我们的出路结果亦应当相差无几。看到同龄人比自己好,就产生非常大的同伴压力。
这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人之间的第二个禀赋差异:即智力和体力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会体现在做事的效率上,体力(包括容貌身高等)的差异会体现在释放个人价值信号的通道上,具备较好“体力”禀赋的人,在释放自身价值时,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不同的禀赋又对应了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
简单来说,一个智商120的人可以玩游戏一个礼拜,花很少的额外时间消化补齐落下的功课,而一个智商80的人,则做不到这一点。对于前者来说,玩游戏导致功课落下的风险(downside)可以是玩一个礼拜的游戏,而对于后者来说,可能只能玩两天。
另外,假设维持一个人生计所需耗费的财富是10万块,那么一个拥有100万起点禀赋的人,可以承担的损失是90万,90%的downside,而一个拥有20万起点禀赋的人,能承担的损失是10万,downside只有50%.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起点不同的人,很难通过后期的努力来弥补。差异越大,这种弥补变得愈加困难。所以这是不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某种意义上说,是的。但并不完全,这一点后面再讲。
2
无套利均衡:竞争的作用。
无套利均衡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和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金融上它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上,各金融资产的定价应该使得在不同市场,不同资产之间,不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用通俗的话来说,比如存在A和B两个菜场,都售卖白菜。A的白菜卖5块一斤,B的卖3块一斤,而将白菜从B运输到A的运费是1块一斤。如若其他情况都一样,那么就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将B市场的白菜买下来运输至A售出,每斤可以赚到1块钱的无风险利润。所以A,B市场的白菜定价是不合理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B买进,在A卖出,最终会导致B的菜价上涨,A的菜价下跌,直到达到一个无套利的均衡价格:A 4.5,B 3.5.
以上这个白菜的例子非常简单,抽象了很多现实的复杂因素,实际上,无套利定价原理在金融上应用,也极少存在“无风险”的情况,很多时候是“低风险”套利。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思想告诉我们:
套利机会的存在会引发套利行为,而套利行为又会消灭套利机会。而竞争是一种典型的消灭套利机会的行为。
几年以前我还在杭州念大学的时候,如果一名浙大的本科生在麦肯锡贝恩这样的公司做过实习,那么在求职找工作投递咨询公司的时候,就会显著地会有加分。那个时候浙大的同学到上海两地来回实习的还很少,所以最早的一批人,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就相对容易地可能拿到知名咨询公司的工作机会。
当浙大更多同学看到这一情况,去上海咨询公司实习的人迅速增加。后来这一实习经历带来的溢价就迅速降低了,要拿到一家咨询公司的录取,就会比早年难得多。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竞争使得最开始那种“套利”机会消失的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常竞争越充分的行业,带来的回报就越低,因为竞争会很容易使“套利机会”消失。
比如一家火车站周边,如若一开始只有一家餐厅,那么就算泡面,也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比如20块一桶。但随着第二第三家餐厅的开业,这个价格就只能不断往下走,直到趋近于市场一般均衡的5块钱。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同学,在国内就业不如十年以前容易了,或者就算拿到offer,也没之前获得相较于本土毕业生更高的工资了?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竞争使得套利机会消失的过程。
最开始留学的人少,大家看到第一批留学回来的人回报很不错,于是都争着出去,这其实就是一个套利的过程,几乎留学生在早年就是一个可以获得更好回报的代名词。但是很快这种回报溢价,就会被更多的海归竞争所消灭,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海待”。
同样地,我们费尽心思考研,挤破头皮进大公司。工作之后,花了很多时间在业务精进上,业余还不忘报各种培训班给自己充电。我们绞尽脑汁讨好老板,维护好同事关系。
可是到头来,你发现这一切带给你的回报提升,并不如你预期的那么高。
隔壁老王本科毕业没有出国没有进大公司,开了个餐厅,比你在高大上的咨询公司一年赚得多,这样的事情虽不说普遍,但也不能说鲜见。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老王或者大妈的禀赋更高吗?还真不一定,可能老王家里还不如你,智力也和你相当,甚至还比你差一点点,煎饼大妈就更不用说了。
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走的道路是非常典型的竞争者众的路。无论是考研,还是去大公司当一个白领,还是维护好同事关系,讨好老板,业余培训。
这些每一个选择,在你的圈子里,都是竞争者众。
竞争者众的意思就是,你以为打怪升级拥有这些技能或者标签之后就能有很大的回报,但其实在你做这些事的过程当中,就同时在消灭这些回报。因为别人,更多的人也在做,竞争让预期的回报变成了一个平均的水平。
反过来再看老王。老王毕业开了一家餐厅,显然在一个名校毕业的圈子里,显得多少有些另类。另类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老王的圈子里,竞争者(同样名校毕业开餐厅的)少。那他获得的期望溢价就自然会更高,还处在套利机会存在的早期阶段,当然,这种套利存在不小的风险,开餐厅也算创业嘛。
简单来说,老王的选择,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路。差异化竞争,才能使你在套利大部队到来之前,提前获得回报。
3
禀赋、竞争与风险。
第一部分说,禀赋差异很大的人,后期很难弥补,这是悲观的一面。但也有相对乐观的一面。
我们经常看到富不过三代以及白手起家成大事的现象,前者通常是因为路径依赖在第一代人收割了套利溢价之后,后代未能开拓新的套利机会所致;而后者则是禀赋起点较差的人,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开拓了套利者还较少进入的领域,收割了较早一波的套利,比如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触摸屏硬件,最早的陌生人社交,最早的垂直电商等。
禀赋起点的不同,首先要正确认识个体,尤其是其他方面看似相近的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正确归因这种差异的来源,可以减少因此带来的焦虑和沮丧。
对此我一直的方法是,把禀赋差异当做一个外生变量,它不会成为影响我情绪,我做决策的因素。
其次,需要认识到的是,禀赋的不同也是在代际更迭和演进的,而影响这种演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差异化的竞争。
如若你能在禀赋相当甚至较差的情况下,去努力寻找那些差异化的道路,在其他套利者尚未发现和涌入时,成为第一波参与竞争游戏的人,那你就有可能改变禀赋起点不同造成的个体差异。
第三,差异化竞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如果你不甘只当一个average的话。
差异化竞争意味着承担风险。这是最早一波套利者(可能叫风险套利者更为准确)为了获取低竞争溢价承担的代价。
最后,无风险套利的思想,虽然仅仅存在于完美的理论当中,现实当中多是风险套利,但是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
竞争会让你多数时候的努力,趋于平均回报,这个平均回报可能是你的圈子为参考系,也是你真正在乎的。
但是,如果你一旦想突破这个圈子,那就必须要突破既有的竞争游戏,开辟全新的差异化竞争领域,在该领域,你属于最早一波的套利者,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平均以上的超额回报。
我想以巴菲特的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推文:
在所有懂投资的人当中,我是最懂企业经营的;在所有懂企业经营的人当中,我是最懂投资的---沃伦·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