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第314章)

当755年除夕快到来时,哥舒翰带着浩荡大军,抵达潼关。
他心中充满了荣耀,因为潼关事关整个大唐的命运;但他心中也充满了荣耀后的悲凉,因为他心里清楚,面对一路攻城略地、残暴屠杀的叛军,以及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前车之鉴,潼关或许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和人心惶惶的长安城相比,已经沦陷于叛军手中的洛阳城,则迎来了新的天子——安禄山。安禄山占据洛阳城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定都洛阳,自立为帝。
756年正月初一,洛阳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耆老僧道劝进仪式(劝安禄山称帝)。安禄山志得意满地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并任命达奚珣等亲信担任丞相等职。
和有形的战场相比,人心也是战场,一个无形的战场。
老将哥舒翰在潼关一呆就是半年。从755年十二月到756年五月,哥舒翰的军队始终不出潼关一步。而安禄山的军队也始终未能踏进潼关一步,就连安禄山的嫡次子安庆绪亲自率领精锐进攻潼关,结果依然是铩羽而归。
李隆基果然选对了人!哥舒翰毕竟是担任过两镇节度使的老将,无论他如何年迈衰朽,他还是成功地守住了至关重要的潼关!整个战场的形势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安禄山的铁骑一度所向无敌,横行大河南北。但此刻,他的弱点终于暴露出来——大军被扼守在潼关之外,根本没有靠近长安的机会,而他的范阳老巢又在千里之外。战线过长,向来是兵家大忌。
朝廷除了派出老将哥舒翰扼守潼关,又打出了一张王牌——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率领大军翻越太行山,直指安禄山的范阳老巢。
郭子仪和李光弼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斩杀数万敌军,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若想东进,就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若想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叛军控制的河北各州郡中,已有十多个归降朝廷,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安禄山。
安禄山从一个虎视眈眈的征服者,渐渐变成了一头在洛阳腹背受敌的困兽。
他知道,他必须尽快做出抉择:是坚守洛阳?还是放弃洛阳,撤回范阳?
对李隆基而言,大唐已经熬过了最可怕的寒冬,胜利的希望就像漫天遍野的春草一样,正在发芽生长,大有燎原之势。各地捷报频传,令李隆基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然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高仙芝、封常清的人生悲剧,也落到了哥舒翰身上。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当朝宰相杨国忠。
李林甫在世时,和安禄山交好。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取代李林甫当上宰相,在李隆基面前大夸哥舒翰,拉拢哥舒翰一同对付安禄山。
哥舒翰率军驻守潼关后,部下王思礼劝说哥舒翰道:“安禄山造反时打的口号是'清君侧’,不就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么?如果我们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长安诛杀杨国忠,安禄山的造反就没了借口,您意下如何?”
哥舒翰虽然知道诛杀杨国忠有利于平定叛军,但转念一想,真要如此行动,自己不就成了第二个安禄山么?因此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
但是,他们的谋划很快传到了杨国忠那里,杨国忠担心死于武将之手,立即建议李隆基招募一万精兵,屯兵灞上,由他的心腹杜乾运统领,日夜训练。这一万精兵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当然知道杨国忠的小心思,马上上表请求将灞上的一万精兵纳入潼关大军,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军营,当场将其斩首,稳定军心。
经过这次较量后,杨国忠惊恐万状,开始谋算如何对付哥舒翰。
此时,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哥舒翰对战场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上疏李隆基说,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唐军趁势出击,则胜局可定,天下可定!
然而,杨国忠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说哥舒翰表面上义正言辞、大义凛然,其实就是胆小怕死。“皇上,如今各地捷报频传,形势一片大好。据我所知,叛军在陕郡方向只有四千兵马,但哥舒翰依然不肯走出潼关!他为何不主动出击?为何不去收复洛阳?为何不和朔方军一起夹击叛军?他这样缩头缩尾,不就是年纪大了,胆小怕死吗?”
“对,朕要收复洛阳!哥舒翰必须出关东征!”自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李隆基心中就强忍着莫大的耻辱,时间越久,耻辱越盛!如今被杨国忠如此一激,他愈发血往上涌,终于将压抑了半年的耻辱化为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
他不知道,这声怒吼将毁灭潼关的十几万大军,也将彻底改变大唐的命运!

几天后,当哥舒翰收到要求他出关东征的圣旨后,哥舒翰只觉得心被狠狠戳了一下,思前想后,决定做最后的抗争。他含泪给李隆基写奏章,乞求收回成命:“陛下,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必定有诈。如果我军轻出,必然正中叛军下怀,到时悔之不及。”

然而,求胜心切的李隆基,哪里听得进哥舒翰苦口婆心的劝告?他重重地将哥舒翰的奏章掷于地上,回答哥舒翰的是一封充满杀气的敕书:“再拖延不发,国法俱在,朕决不徇私!”

这封信毁灭了哥舒翰最后一线希望,也毁灭了大唐最后一线希望。大唐的命运似乎在这一瞬间注定了。

残阳如血,看着一点一点隐没于群山背后的夕阳,哥舒翰的心也一点一点沉了下去。

就在他的脚下,就在这片土地上,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被一道圣旨就地处决,至今言犹在耳,尸骨未寒!下一道圣旨,会不会就是取他哥舒翰的首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残阳彻底坠向西方大地,天地之间,只剩下黑黢黢的群山!

他当然知道,违抗圣旨的后果是什么!他也同样知道,出关东征的后果是什么!

前方是千丈刀山、万尺龙潭,他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然而,他和大唐帝国一样,已经别无选择!(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唐玄宗致命错误,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致使唐军大败,丢失了长安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哥舒翰正在京城养病,并没有在外执掌军队.公元755年2月,哥舒翰在回京面圣的路上行至土门军时,由于洗澡导致了突然中风,就一直留在京师养病.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本也不会让他领兵对方安 ...

  • 最令人惋惜的一战,盛世大唐就此终结,唐玄宗跌落神坛

    天宝十四年,70岁的老皇帝唐玄宗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深受信任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竟然带着藩.汉联军反了!虽然他打出的旗号是要诛杀杨国忠,为朝廷除去小人,但谁都看得出,带着大军浩浩 ...

  • 第十七回 自毁良将(17.1)

    话说自"贞观之治"以来,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导致对安禄山之叛乱毫无应变能力,因此安禄山之叛军在河北道二十四郡横行无忌,并得以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 ...

  • 赫赫有名的大唐名将,深得唐玄宗赏识,最后却兵败降敌不得善终

    中学时代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因此知道诗人还有<新安吏>和<潼关吏>,便又顺便读之. 很多年后,除了<石壕吏>,<新安吏>只记得其中一联&q ...

  • 《梁健续集:再启征程》第314章:向上要求

    第314章 向上要求 齐山说他很受启发,就是对蔚蓝的想法表示赞同的意思了. 在政坛要统一一种意见.干成一件事并不那么容易,既要符合大势,又要符合有关领导的个人利益.如果对领导来说没好处,他可以干,也可 ...

  • 此物最相思——第159章

    第159章  恩泽一场 是夜,月光如水,清风无边. 玉真公主屏退左右,独自缓缓走进用青石围砌.花瓣漂浮的温泉池.透过氤氲的雾气,可以看到池水泛着粼粼波光.这是皇兄十多年前命人为她开凿的温泉,但她却总觉 ...

  • 我跟你没完《莉姐》第314章

    第314章 我跟你没完 老混蛋突然笑了,一笑说:"行,那我就让你跟他喝,做到他身边去,你可要把这小子给我照顾好啊,对了,还有别太过分,你要知道他老婆可是我顶头上司的闺女啊!" 小艾 ...

  • 此物最相思(第352章)

    安禄山去世后,投降安禄山的大唐官员心情各异. 据不完全统计,此时在安伪朝廷担任九品及以上职务的大唐官员共三百多人.其中,有在战场上战败投降的武将,如哥舒翰.达奚珣等:有长安沦陷后被俘虏到洛阳.被迫投降 ...

  • 此物最相思(第351章)

    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定都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刚好满一周年. 看着洛阳.长安两座都城都已在大燕囊中,李隆基已逃到蜀中让出皇位,李亨组织唐军反攻长安却大败而归,安禄山越想越是痛快,早就传令下去,正月初一 ...

  • 此物最相思(第353章)

    虽然玉真公主早就有心理准备,猜想遭遇国破家亡.爱妃自缢.太子登基等一连串变故后的皇兄,状态一定大不如前. 然而,当她亲眼看到皇兄时,依然还是吃了一惊--他的双肩已经彻底垮了下去,目光中满是浑浊的苍凉, ...

  • 此物最相思(第350章)

    对于崔光远投奔李亨.边令诚被李亨斩杀.房琯战败于陈涛斜等,远在洛阳的王维都一无所知. 不是洛阳消息不通,而是王维有意封闭了自己. 自开蒙读圣贤书的那一天开始,"名节"二字,就如同烙 ...

  • 此物最相思(第354章)

    自玉真公主来到益州陪伴李隆基后,李隆基心中的悲凉和落寞稍稍纾解了一些,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加上益州的天气也一日日暖和了,李隆基决定出去走走散散. 益州城东有一座寺庙,名为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据益州 ...

  • 此物最相思(第349章)

    无论是李隆基在益州颁布罪己诏,还是李璘在江陵修筑江淮防线,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平定叛乱的重任,最终压在了李亨身上. 当李亨在马嵬驿和李隆基分道扬镳时,当李亨历经艰难险阻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州(今宁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