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OR“孩子,你慢慢来”?
1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你5岁的手指。”
这段文字出自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
这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风靡两岸三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父母。
从龙应台的文字里,我们知道了,对待孩子的成长,不是只有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另一种态度——孩子,你慢慢来。
2
对待孩子成长的态度,取决于你认为孩子的人生,是“长跑”?还是“短跑”?
两者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生命的尽头,那么,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认为人生是长跑的父母,会用平和的心态鼓励孩子:“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将人生的终点设在高考,那么,人生就像一场100米的短跑。认为人生是短跑的父母,会用焦虑的心情催促孩子:“孩子,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
还未上学,就要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地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
2000多年前的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当我们一味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时,其实正不知不觉犯着“欲速则不达”的错。
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
记得大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中班时,我给大女儿报了一个周六的硬笔书法兴趣班。
想想小女儿在家也没事,就让她跟着姐姐一起学。
结果,有一次我去兴趣班接她们时,看到小女儿一脸无奈地在一个个“品”字格里写字,歪着脑袋、斜着身子、握笔姿势也显然不对……
因为她尚未识字,也不知道字的笔画顺序,只好将写字当画画,完全不按笔画顺序,依样画葫芦而已。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让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早地练硬笔书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害她形成了错误的写字姿势,害她形成了错误的握笔习惯,害她对练书法这件事再也没有无趣……
于是,我停止了小女儿的课程。那一刻,她特别开心,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再也不用担心星期六了。”
4
又比如,大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让她们做10以内的加法。放学时,别的小朋友都做完回家了。只有她还在教室里掰手指头,为算不出答案而急得哭鼻子。
那段时间,我特别担心,幼儿园里就跟不上其他小朋友了,那读小学了咋办?
于是,女儿每晚本可以画画、看绘本、搭积木的时间,被我强制要求做数学题,但依然错误百出,让我抓狂。
不过,很奇怪的,上了小学一年级后,女儿忽然开窍了。有一天,她举着一张满意的数学考试卷,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觉得数学很简单呢!”
5
在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渐渐明白,孩子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规律。
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看一群蚂蚁如何搬家,看一条蚯蚓如何在泥土里钻进钻出,看一阵秋风如何将树叶吹下,看一片白云如何变幻出各种形状,看一群大雁如何排成人字形飞向远方……
台湾诗人、画家席慕蓉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鼓励“孩子你慢慢来”的龙应台,在大儿子安安、小儿子飞飞小的时候,常带他们去公园里喂鸭子,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河边骑单车远行……
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做数学加减法,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问她2+5=?他们往往会一头雾水。
上小学后,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加减乘除这些知识自然就能轻松明白了。
因此,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6
其实,学习也好,人生也好,绝不是一鼓作气的短跑,而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对于长跑来说,是看谁第一个起跑?还是看谁笑到最后?
我欣赏龙应台的教育理念,不催孩子“抢跑”,而是用“孩子你慢慢来”的心态,蹲下身去,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声音,陪伴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笑着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