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江南”的“鲃肺汤”
□于纯一
因为新冠疫情,去年没去祭扫先祖,因此,今年心情有点“迫切”,一过正月,就“赶早”去了。
目的地有三处,分别是尧峰公墓、金鸡山公墓和安息公墓。尧峰公墓之后,来到金鸡山公墓,金鸡山是穹窿山的余脉,入口处在松涛路上,原先有好几个入口的,今年因为疫情,只有一个口子出入。因为入口不同,寻找有点小麻烦,不过,偶然见到了朱梁任先生的墓。
朱梁任(1873-1932),名锡梁,字梁任,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于是有了个南社“痴子”的雅号。
朱梁任曾留学日本,回国后鼓吹革命。1903年,正当官府为慈禧太后做寿举行庆典之际,朱梁任竟穿着白衣、戴着白冠去哭吊。这年秋天,他还跟包天笑、苏曼殊等18人一起登上苏州西郊狮子山“招国魂”,意欲唤醒沉睡之狮。
据说他国学造诣深厚,能鉴别安阳甲骨文、古陶片的真伪,曾识别罗振玉不能识的甲骨文40余字,还为郭沫若订正若干条甲骨文研究成果。
对于苏州文物古迹的保护,朱梁任同样不遗余力,与友人走遍大街小巷,寻碑访古,并出资请人深刻《平江图碑》。当局要填塞锦帆河、拆除古迹“夏侯桥”(锦帆桥),朱梁任竟然俯身在桥面上痛哭不止,发誓与桥共存亡。后来被友人连拖带拽拉走了,最终没有保住夏侯桥。
可是最后,朱梁任还是为保护古迹而丧生。1932年11月12日,朱梁任和儿子一起去甪直,参加保护保圣寺罗汉塑像的活动,不幸途中翻船,父子遇难……
到了饭点,想起了名满江南的鲃肺汤,不由得有点“心向往之”。不过,石家饭店那儿的车子已经排起了“长龙”,说是要等车位,出来一辆,才放进去一辆。如今的清明节,既是祭拜先人的时节,也是家人踏青团聚的时节。
终于轮到我们进去了。到石家饭店吃饭当然少不了点“鲃肺汤”了。估计是慕名而来的人“大有人在”,其他几道菜都上了,也吃得差不多了,就是“鲃肺汤”还是“姗姗来迟”。“鲃肺汤”每人一汤碗,每份48元,里面有两片鲃鱼片,一块鲃鱼肝,一小片火腿肉,看起来“清汤寡水”的,可喝着却鲜美无比,难怪如此出名!
“鲃肺汤”其实是用鲃鱼的内脏“肝”烹制而成。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鲃鱼背呈绿色带黑色花纹,所以又称“斑鱼”,鱼肚洁白,如果对着鲃鱼嘴吹一口气,鱼肚皮会膨胀起来,犹如一只白色的气球,因而亦称它为“泡泡鱼”。
鲃鱼与河豚长相比较接近,都有一个“气囊”,气囊的外表皮都有刺。不过鲃鱼是内河里的鱼类,主食植物,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而河豚是洄游性鱼类,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河豚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河豚一般很少摄食。前者无毒,后者有毒,甚至有所谓“拼死吃河豚”的说法。王鏊《姑苏志》将之与河豚归为一个条目:“斑鱼似河豚而小,味亦腴。”民国《洞庭东山物产》载:“黄鲃鱼尾分歧,无鳞,腹黄,背有青黑斑,肉无细刺,身有黏液。夜间群游,作声轧轧,食小鱼小虾。清煮红烧作羹,味鲜如蟹肉。”
这种鱼主要生长在太湖地区,木渎靠近太湖,有一条胥江可直达太湖的胥口,因此,鲃鱼也算是木渎的特产。
鲃肺汤成为木渎名菜,与两位名流于右任和李根源是分不开的。
1926年,李根源在穹窿山附近的小王山隐居,途经木渎时常来此小酌。为招待贵客,老板亲自下厨烹制了拿手的鲃肺汤。李根源品尝之后,觉得风味独特,兴之所至,为饭店题写了“鲃肺汤馆”匾额。1929年李根源再来,老板请他为饭店更名,于是李根源又题写“石家饭店”四字,石家饭店由此得名。
于右任也曾多次光顾石家饭店,并且对此汤情有独钟,可以说是赞不绝口。1929年秋,李根源邀请于右任携夫人来苏州,放舟太湖赏桂花,夜泊木渎,小饮于石家饭店。据说当时于右任连饮了3碗鲃肺汤,觉得其味难以言述,当即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并题写了“名满江南”匾额。因为鲃肺汤是夏秋季节的时令菜,桂花开花时节正是秋季,太湖地区有“秋时享福吃斑肝”的谚语。
有了于右任、李根源题写的“鲃肺汤”诗,“鲃肺汤馆”以及“名满江南”匾额,石家饭店鲃肺汤更加风靡一时,至今不衰。
至今,木渎镇还流传着“先有'鲃肺汤’,后有石家饭店”的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