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安慰了多少失意之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文人生一世,迎来送往,聚散离合,多姿多彩,万象纷纭。情人送别,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缱绻连绵,依依难舍。友人送别,举杯痛饮,话语滔滔,一别天涯,相思无限。亲人送别,千般叮咛,万般嘱咐,牵肠挂肚,忧心如焚。少年送别,仗义远行,才气干云,心怀阔大,抱负高远。

老年送别,举目长天,俯仰人生,百感交集,唏嘘慨叹。志士送别,超拔流俗,志在天下,砥砺德行,修养身心。品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送别词作《临江仙》,感觉不是一般世俗往来应酬,不是一般儿女情长不舍,不是一般朋友交接趣味,而是君子相交,志士共勉,气节相激,豪迈相送。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作另附一个小标题“送钱穆父”,钱穆父,何许人也?与苏轼是何关系?今番送行又是走向何方?诸多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遭遇来理解。苏轼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时任杭州知州。

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吴越让王之诸孙。元祐三年(1088)九月,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1090)十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次年春天赴任,途经杭州,与苏轼相聚,苏轼作此词送行。早在元祐初年,两人同朝为官,苏轼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味相投,情趣相同,志节相类,友谊深厚。这次离别相送,可谓冰心送冰心,玉壶比玉壶。

叹人生,浪迹天涯,漂泊宦海,沉浮起落,不由自主,难免感慨悲凉,心怀落寞。就像钱穆父获罪京师,贬官外放,一贬再贬,流离边远,辗转奔波,不知不觉,已是三年时光。三年颠簸江湖,三年挣扎宦海,三年煎熬心灵,三年屈辱失意,多少忧愤苦恨,多少伤怀痛心,谁能说得清?谁能道得完?笔者吟味苏子词句,感受最深有两点,一是叹息时光易逝,二是感慨人生苦难。使用“三改火”,不说“三年整”,给人感觉大不一样。古时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故称改火。

唐宋时于寒食日赐百官新火,系沿古制,预示吉祥好运,顺风顺水。后以改火为一年,三改火即指过了三年。在苏子看来,一别帝都,三次改火,皇恩不遇,机会错失,不仅流逝了宝贵的时光,而且流逝了宝贵的机遇。

这在才情卓异、志在家国的人们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巨大的人生挫折。换说“三年整”,只是泛泛言说时间流逝,不见志士心怀。言及朋友的宦途奔波,“天涯踏尽红尘”,给人以仕途茫茫,人马困顿,心力交瘁,不堪其苦的感触。有一点夸张,三易其地,往返奔波,未必到了海角天涯,但是苏子偏说“天涯踏尽”,似乎替朋友鸣抱不平,似乎也在控诉朝廷不公。“红尘”是尔虞我诈的官场,是熙熙攘攘的尘世,是污浊不堪的社会。

说朋友“踏尽红尘”,多少有点贬损官场,鄙视流俗的意味,但是,同时也抬高了钱穆父的趣味与品行。我自品节高逸,德性清明,自然不是庸碌凡夫,蠢蠢诸公所能相比。

尽管对于朋友来说,时运不济,仕途多舛,人生落魄,心意沉沦,但是,今天看到朋友气象-新,春风拂面,谈笑风生。真是让人无比惊喜,无比钦佩。不记恨过去,耿耿于怀,不哀愁叹苦,牢骚满腹,不自暴自弃,沉沦不振。

相反,将过往的一切诬陷、诽谤,将过往的一切算计、讥讽,一切攻击、伤害,全都轻轻拂去,不以为意,不在话下。这是怎样的超脱和豁达,这是怎样的大度和宽广,这又是怎样的修养和品行。“依然一笑”很能看出朋友的人生态度,向来如此,一直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处世,从容应对,特别是面对异己力量的无情打击,能够不惊不惧,不荣不辱,超然应对,这就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这需要非同寻常的气量。词人很感动,很欣喜,情不自禁地称赞朋友,就像古井无波,见心见性,平静如镜,纤尘不染;就像秋竹有节,坚劲挺拔,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很喜欢这两个句子,虽然是议论,但是丝毫不亚于诗歌的风采,情韵、形象,意境、画面,兼而有之,形神具备。古井无波,千年明亮,千年幽静,纯净素朴,本真一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君子情怀,淡泊名利,清廉自守,心境坦荡,磊落光明。秋竹生长,青葱翠绿,生机勃勃,瘦硬苍劲,笔挺有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品节志士,不会见风使舵,点头哈腰,不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不会二三其行,心志不一。

相反,认定了的品节、操守,必会死死捍卫,绝不动摇。苏子看来,朋友钱穆父就是这样的清廉正直志士,自己作为朋友深感荣幸和骄傲。

词人送别朋友,埋怨世道不公,仕途诡异,盛赞朋友人心清明,品节高尚,其实未必没有自己的身世境遇和心志追求在里面。探究词人元祐年间的命运遭际,的确可以窥知一二。元祐中期,新旧党争仍在继续,蜀党、洛党的矛盾日益加剧。

苏轼请求朝廷将自己外放杭州,就是为了保全名节,平息波澜。其《乞郡扎子》云:“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心,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怨仇交攻,不死即废。”(《东坡奏议集》卷五)苏轼以道自守,明心见性,恰似古井不兴波澜,秋竹不改志节。心志追求,人品清迈,与朋友钱穆父大致相同。

可谓“同声相求,同气相投”。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不仅送别朋友远赴洛阳,也是表明心志,激励朋友。显然,读者不难体会,只有志节高迈、品质纯明的朋友之间,才会有如此坦荡、如此光明的言语。

送别选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词人为朋友设宴饯行,渡口位于杭州城外。朋友钱穆父孤舟独去,前往瀛洲,免不了彼此伤怀、感慨。对于苏轼而言,朋友离去,人生起落,痛感世道不平,仕途失意,怅然若失,无语伤神。对于即将离开的钱穆父而言,肯定也是独向天涯,一心落寞,但是又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送者惆怅,行者忧伤。喝着酒,说着话,虽然通达,虽然看惯人生离散聚合,真正命运降临到自己头上,还是一时难以承受。需要叫来歌妓献歌、劝饮吗?需要用眼前的醉酒当歌,纸醉金迷来排解心间离忧苦恨吗?似乎一下子可以陶醉自己,麻醉心灵,可是,清醒如苏轼、钱穆父这样的人,非常清楚,歌舞繁华落尽还是清冷伤心,美酒豪饮之余同样是挥之不去的忧伤离愁。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自己举杯对饮,说说话语,叨叨世态,交流心志,勉励人生吧。

想得通达一些,看得高远一点。人生在世,天地为家,来往如风,天南地北,聚散匆匆,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何必如此在意?何必伤怀不已?李白早就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生如过客,蜉蝣天地,白驹过隙,萍聚萍散,东西南北,实在难以把控,实在不由自主,倒不如顺其自然,因缘随运吧。如此想来,天地宽阔,心胸亦随之宽阔,精神亦随之振奋。

苏轼放言,人生是旅店,你我是过客,行走山川,行走人世,行走风云,免不了接触各种各样的风景,各种各样的世态人心,不必为它们生气,不必为它们伤怀,我自清风放歌,我自江湖逍遥,足矣足矣!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全六册 仓央嘉措+纳兰容若+李清照+苏轼+辛弃疾+李煜词传

小店

¥69

去看看

如果,你想要了解苏轼的传奇人生,想要读懂大文豪苏轼的诗词,在这里向您推荐这本《苏轼词传》,这是一本看起来不会让人枯燥的词传,书中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让你在生动有趣的文字中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文豪苏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咏花词所蕴含的生命情思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记梦诗词里的悲欢与愁苦

世事一场大梦:苏东坡词中“梦”的解析——细读《永遇乐》

人生旅途中,风雨又有什么好怕?——细读苏东坡《定风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