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指责《流星花园》者:不得不说的话

时隔17年,没想到《流星花园》又火了,当时因为喜欢这部剧,还和持有异议的同事在报纸上打过笔架。后来意犹未尽,还写了一篇,被刊发在外地的一家报纸上。这是其中的一篇,另一篇原稿已经找不到了。先把这篇旧作贴出来,权当做对当时那段情结的一个纪念吧。

我觉得这篇文字之所以还有些价值,因为即使到了现在,对其的批判声音也不绝于耳。但我觉得,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就不会对这样的剧过于纠结过于认真,就像我当时说的,把它当一个梦就好了,你跟一个梦较劲,有意思吗?在贫瘠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梦的斑斓,哪怕它荒诞不经,但只要能带给我们片刻美好,足矣。

喜欢《流星花园》,喜欢到连自己都如醉如痴的地步,借用片中的主人公道明寺的话说,我不是让自己陷进去,而是从没有出来过,自从看到《流星花园》,我就已经完全被迷住了,跟着笑,跟着哭,跟着感动。而当全剧结束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曲终人散、怅然若失”的感觉,再看其他的影视剧,已颇有“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之感。

自己有时也对这种超乎寻常的喜爱程度感到莫名其妙,但《流星花园》给我带来的那种回味无穷的快乐和甜美确是我这些年来少有的,而那种没有负担的带着笑意和感动的观赏更是工作和生活压力之外的一种享受。

本来对于一个近30岁的人,是不好意思将看完一部青春偶像剧的感受公布于众的。但最近报纸上登了几篇指责《流星花园》的文章,有的批评甚至到了过分的程度,所以,作为一个已看过两遍《流星花园》的青年人,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话。我绝不是想同那些人争论一番,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他们今后再看电视剧时抱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可以说,《流星花园》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包装华美的梦想空间,可能有些夸张、有些荒唐,但艺术的真实并不一定要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否则,还用拍影视剧干什么,大家都去看纪实片得了。《流星花园》因为改编于漫画,所以将人物性格的缺点和优点都张扬到极致,但这也正是该剧的特色,让人看了有种酣畅淋漓、痛快备至的感觉。

就拿道明寺收拾那些曾经“整”过杉菜的同学来说吧(注意,不是手下,而且他们当初欺负杉菜,也并不是因为杉菜背叛了道明寺),我非但不觉得道明寺有什么做错的,反倒为他这种快意恩仇、直肠直肚的行为叫好。现实生活中,像杉菜的同学那样嫌贫爱富、欺软怕硬的人很多,但我们却不能像道明寺那样痛快地揍他们一顿,而《流星花园》恰恰给了我们这种宣泄的快感。

这部剧好就好在它并不矫揉造作,比如道明寺与杉菜的恋情,剧中毫不掩饰贫富之间肯定会存在的种种心理,比如道明寺会当着杉菜的面说:“我最讨厌穷人了”,比如杉菜的妈妈会对杉菜说:“你念那么贵的书,总得遇到什么不错的男人才滑得来呀”,这种没有道学遮羞布的表现方式,反而让人觉得更接近真实,而且也跳出了一般白马王子与灰姑娘故事的窠臼。

还有,道明寺会喜欢穷人杉菜,并不是因为杉菜漂亮,要说漂亮,千惠、百合,还有小滋,都要比杉菜漂亮,而且还有着显赫的家世,但道明寺之所以会不顾一切地喜欢杉菜,是因为在他与杉菜的碰撞中,逐渐地被“杂草”杉菜倔强、善良、可爱的性格所吸引,这种感觉,决不是那种只看了一集电视剧的人所能明白的。

对一个剧总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都有区别,所以对一个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吐露自己的心扉都没什么关系,但是,表达不同意见似乎应当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一个剧应当是了解的、熟悉的,起码应当看上大部分的集数吧,断章取义、管窥蠡测,连来龙去脉都没有搞清楚,就贸然表态,那不是批评应有的态度。

爱与恨、或者喜欢不喜欢,应当是人自然流露的情感吧,如果掺杂了强迫和目的,那你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仅仅因为很多人喜欢而产生了什么逆反心理,想要标新立异一下,然后强迫自己去硬生生地看一集,之后马上写出一堆措辞激烈的反对意见,最后看到喜欢看的人气得发疯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这似乎挺无趣的。更何况,仅仅为了表达反面意见而强迫自己去看一集时,那四十五分钟里,你该是多么的痛苦啊!而且,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调查”,除了偏见,不会得出更多的东西。

那些认为《流星花园》脱离现实的人,我看那是他们自己太当真了,也太缺乏想象力了。不管别人怎样想,反正,我是将《流星花园》当作一个梦来看的,我不会把梦当作现实生活,也不会用现实生活的标准去要求梦境。虽然我也许是被这部电视剧“批量复制的傻瓜”之一,但我想我还没有笨到将梦与现实混为一谈的地步。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办公室放小说盆栽成“作风问题” 是“机器对机器”的冰冷态度

听歌‖走过黄昏这座桥

张杨导演,你睡的不是粉,是粉尘啊,还是能爆炸的那种

《芳华》中的刘峰那么倒霉 我们还要不要做好人

“芳华”掩映下 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

当理想的“高小松”遇上现实的“矮大紧”——《奇葩说》关于苟且生活与诗和远方的虚拟辩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