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岁月(二十七)

大学岁月(二十七)

(连载小说)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图  片:选 自 网 络

这位同学说:“江苏省革委会已经向各地区革委会发出了正式通知,要求做好知青返城的工作,城镇各大中小企业单位要挖掘潜力,做好回城知青的安置工作。”

“真的?”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特别是那些老三届的同学,有许多是结了婚的,或者有恋人的,她(他)们都在农村,都是知青。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东方出太阳。能不欢呼吗?薛松连忙写信告诉玉洁,并问她延城的情况。玉洁很快就回信了。

玉洁告诉薛松,延城的知青也已经开始登记了,自己先打报告。但是,民办教师要先提出辞职,然后才能打报告。公社里大部分知青民办教师都准备辞职,都说“现在不抓紧,万一以后刹车就回不了城了。”她也准备辞去民办教师,问薛松怎么办?

这下可把薛松难住了。玉洁身体单薄,虽然经过了农村的锻炼,但体质并不是很强,能适应工厂里的重活吗?如果安排她做个翻砂工或者搬运工,她能扛得住吗?她又十分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最理想的工作还是做个教师。但民办教师哪一天才能转正?如果这次不申请回城,说不定就要在农村做一辈子民办教师,一辈子农村户口。看到其他知青都返城了,她甘心吗?最好的出路是能让知青民办教师借此机会全部转正,可是谁能打这个包票呢?莫说公社书记打不了包票,县委书记、省委书记也打不了包票,这要由中央决策才行啊!俗话说,前面的路是黑的,谁也看不清,还是现实些好吧!想到此,薛松狠下心,同意玉洁的意见,先辞职回城再说。

玉洁向学校、公社提出了辞职。校长和公社文教助理也很为难。他们都说,玉洁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很适合教师工作,真舍不得让她走。但他们没办法答应何时能让她转正,不敢承担这个风险。于是在玉洁的辞职书上签了字。并告诉她可以作为临时代课教师继续做到暑假,暑假后如果还没有正式安排工作,还可以继续在学校代课,但暑假里就拿不到代课工资了。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啊!

玉洁的父亲已经在卫校上班四个多月了。按知青回城政策规定,玉洁的工作应该由父母所在单位负责安置。但卫校领导强调他们是事业单位,没有事业编制,安排不了。延城市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总共有100多个回城知青需要安置。最后,市卫生局想办法,通过关系找到市交通局,把一部分安排到交通局的下属单位。玉洁被安排到了汽车运输公司下属的汽车保养厂。保养厂把她安排到了磨床车间。

1979年国庆节后,玉洁上班的第一天,厂长把她带到磨床车间,交给了车间主任。一跨进车间,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声,那飞转的砂轮,一下子把玉洁吓晕了。她身材纤小,臂膀少力,能扳得动这些铁棍、螺丝吗?车间主任看到玉洁害怕的样子,笑着说:“不要紧,也不要怕,慢慢学,不着急,会学会的。”他简单地介绍了磨床的结构和操作要点,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傅,叫她慢慢地跟师傅学。就这样,已经32岁的玉洁开始了她的学徒生涯。

薛松读了玉洁来信介绍的这些情况,心情很不平静。他在想:我们这一代人,该读书的时候没书读,早已过了当学徒的年龄却又做起了学徒。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奇特的现象?但转念一想,不去想它了。不管怎么说,好在回城了,有了正式工作了,有了城镇户口了,下一代不再为户口犯愁了。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承受的命运吧!也许今后还会遇到新的挫折和坎坷,也只能从容面对了。

高峻岭在图书馆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是美国人韩丁一个人管理了280英亩(合1680亩)的农场。他不是农场主,他的土地是租的他母亲和另外一个朋友的,他只负责管理,收割的时候请妻子和儿子来帮忙,他付给儿子工资。闲暇的时候就到世界各国旅游,曾经几次来过中国。这篇文章把他彻底震惊了!一个人管理1680亩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个天方夜谭。他把这个内容带回宿舍告诉大家,个个瞠目结舌:这怎么可能?那天晚上,宿舍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高度机械化的结果。中国必须搞现代化,机械化,这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是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这么高度机械化,那要出现多少剩余劳动力啊?高峻岭认为:现代化必须发展城市化,要取消对农民的限制,允许他们到城里去做工,参与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必须首先对当前的经济体制进行大动作,大改革。大家都觉得这个话题太大,很难继续讨论下去。但这篇文章更增强了高峻岭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信心和决心,他甚至也想读研究生了,通过继续深造来寻求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大问题的答案。可是,面对家中目前的窘境,这可能吗?

转眼就到了1979年年底了,77级同学进校将近两年了。这两年,是极不寻常的两年,既是顽强拼搏的两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两年,是许多老三届同学克服了无数困难才坚持下来的两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感觉到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同学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境地。特别是那些家在农村的同学,父母年迈,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尚小,家中没有劳动力,经济上难以为继。有些同学一个学期没有买过一次荤菜,学校发的每个月14元8角的饭菜票省下一半来换成钱寄回家。家中迫切需要他们赶快回去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些同学因为家里父母、爱人或孩子生病经常要请假回去照料。于是,有些同学真想向系里提出退学的申请,系里也非常头疼和为难,虽然给了他们最高的助学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各个系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学校领导到省里开会,一打听,各个学校都在反映同样的问题。省教育厅领导告诉大家,他们也已经向教育部反映了这类问题,各个省都在反映,大家也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案,但还没有得到答复。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终于从教育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吉培坤,网名好人一生平安,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盐城师专(后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现为串场晚晴等群群员,与大家一起进行文艺创作。
(0)

相关推荐

  • 风雨金婚五十年

    本文作者:刘继东 1963年正月十一,是明水泉村一对青年情侣结合的日子.男的就是我,叫刘继东,时年19岁,女的叫刘金花,时年18岁.至今已有五十多个春秋,对欧洲人而言已过了金婚之年.那时的乡下,虽是新 ...

  • 往事如烟,岁月留痕,谨以《佤嘎家庭之档》(二)抚今思昔说当年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作者微语 <〈佤嘎家庭之档〉(一)>以 ...

  • 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一)

    作者:水晶兔 我深情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两鬓虽已渐白,却仍把自己唤作"知青". 蓦然回首,那并不遥远的青春,已然变成历史的斑驳 . 曾记否!我们肩负着中国历史的使命,响应祖国的召唤, ...

  •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六:国营食堂

    本文作者:黄金亮 食堂最通俗的叫法是饭馆,也叫"馆子",去食堂就餐那就是"下馆子".下馆子虽曰"下",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下一次馆子比 ...

  • 李晖二三事(一)

    本文作者:谢江 写在<李晖二三事>前的话 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 ...

  • 【灵璧故事】当年发生在灵璧县南的阴阳奇缘(续)

    阴 阳 奇 缘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灵璧故事]当年发生在灵璧县南的阴阳奇缘 三.无赖恶风残玫瑰 不知不觉,黄向东他们三人插队二年多了.小黄一向表现很好,第一批就被招回上海进厂工作了 ...

  • 知青岁月 | 软磨硬泡 投亲靠友到沌口

    1968年上山下乡有一个颇为人性化的政策,凡不在同一所学校的兄弟姐妹可以"跨校"选择到同一个学校下乡:凡确定了恋爱关系的同学可以"跨校"到其中一方的学校下乡. ...

  • 唐宋风韵诗笺第204期 轩昂精彩美文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者简介 轩昂,原名杨荣轩,河北秦皇岛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曾在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当过知青.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作品散见于一些文 ...

  • 随云:回家的感觉(连载)

    回家的感觉(连载)          作者:随云 (十四)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没有找到那片莽林,也没有找到那幢农舍,但我的脑海里却老是浮现原土地公社的知青.舒昌力同学浑圆的脑袋和满脸的傻笑.昌力也是两 ...

  • 王其康:我的苦命兄弟王健

    原题 为了寻觅一张照片 作者:王其康 为了寻觅一张照片,一张埋藏于我心底里五十年前的照片,费时一整年,过程一波三折,情节如同电视剧. 王健1950年生,与我同岁.他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均于幼时夭折.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