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岁月(二十七)
大学岁月(二十七)
(连载小说)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图 片:选 自 网 络
这位同学说:“江苏省革委会已经向各地区革委会发出了正式通知,要求做好知青返城的工作,城镇各大中小企业单位要挖掘潜力,做好回城知青的安置工作。”
“真的?”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特别是那些老三届的同学,有许多是结了婚的,或者有恋人的,她(他)们都在农村,都是知青。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东方出太阳。能不欢呼吗?薛松连忙写信告诉玉洁,并问她延城的情况。玉洁很快就回信了。
玉洁告诉薛松,延城的知青也已经开始登记了,自己先打报告。但是,民办教师要先提出辞职,然后才能打报告。公社里大部分知青民办教师都准备辞职,都说“现在不抓紧,万一以后刹车就回不了城了。”她也准备辞去民办教师,问薛松怎么办?
这下可把薛松难住了。玉洁身体单薄,虽然经过了农村的锻炼,但体质并不是很强,能适应工厂里的重活吗?如果安排她做个翻砂工或者搬运工,她能扛得住吗?她又十分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最理想的工作还是做个教师。但民办教师哪一天才能转正?如果这次不申请回城,说不定就要在农村做一辈子民办教师,一辈子农村户口。看到其他知青都返城了,她甘心吗?最好的出路是能让知青民办教师借此机会全部转正,可是谁能打这个包票呢?莫说公社书记打不了包票,县委书记、省委书记也打不了包票,这要由中央决策才行啊!俗话说,前面的路是黑的,谁也看不清,还是现实些好吧!想到此,薛松狠下心,同意玉洁的意见,先辞职回城再说。
玉洁向学校、公社提出了辞职。校长和公社文教助理也很为难。他们都说,玉洁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很适合教师工作,真舍不得让她走。但他们没办法答应何时能让她转正,不敢承担这个风险。于是在玉洁的辞职书上签了字。并告诉她可以作为临时代课教师继续做到暑假,暑假后如果还没有正式安排工作,还可以继续在学校代课,但暑假里就拿不到代课工资了。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啊!
玉洁的父亲已经在卫校上班四个多月了。按知青回城政策规定,玉洁的工作应该由父母所在单位负责安置。但卫校领导强调他们是事业单位,没有事业编制,安排不了。延城市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总共有100多个回城知青需要安置。最后,市卫生局想办法,通过关系找到市交通局,把一部分安排到交通局的下属单位。玉洁被安排到了汽车运输公司下属的汽车保养厂。保养厂把她安排到了磨床车间。
1979年国庆节后,玉洁上班的第一天,厂长把她带到磨床车间,交给了车间主任。一跨进车间,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声,那飞转的砂轮,一下子把玉洁吓晕了。她身材纤小,臂膀少力,能扳得动这些铁棍、螺丝吗?车间主任看到玉洁害怕的样子,笑着说:“不要紧,也不要怕,慢慢学,不着急,会学会的。”他简单地介绍了磨床的结构和操作要点,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傅,叫她慢慢地跟师傅学。就这样,已经32岁的玉洁开始了她的学徒生涯。
薛松读了玉洁来信介绍的这些情况,心情很不平静。他在想:我们这一代人,该读书的时候没书读,早已过了当学徒的年龄却又做起了学徒。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奇特的现象?但转念一想,不去想它了。不管怎么说,好在回城了,有了正式工作了,有了城镇户口了,下一代不再为户口犯愁了。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承受的命运吧!也许今后还会遇到新的挫折和坎坷,也只能从容面对了。
转眼就到了1979年年底了,77级同学进校将近两年了。这两年,是极不寻常的两年,既是顽强拼搏的两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两年,是许多老三届同学克服了无数困难才坚持下来的两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感觉到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同学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境地。特别是那些家在农村的同学,父母年迈,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尚小,家中没有劳动力,经济上难以为继。有些同学一个学期没有买过一次荤菜,学校发的每个月14元8角的饭菜票省下一半来换成钱寄回家。家中迫切需要他们赶快回去挑起生活的重担。有些同学因为家里父母、爱人或孩子生病经常要请假回去照料。于是,有些同学真想向系里提出退学的申请,系里也非常头疼和为难,虽然给了他们最高的助学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各个系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学校领导到省里开会,一打听,各个学校都在反映同样的问题。省教育厅领导告诉大家,他们也已经向教育部反映了这类问题,各个省都在反映,大家也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案,但还没有得到答复。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终于从教育部传来了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