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我们都「需要」一个出狱的罪犯

文穴阅读馆  新用户专享5元券

作者:LIT.CAVE工作室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12月12日,赵斗淳刑满出狱。

12年前,56岁的他绑架并侵犯了一名8岁小学女生致其残疾,但法官判定罪犯「年龄大并且酒后精神不稳」,加上当时韩国刑期上限的法律规定,最后,赵斗淳被判12年。事件发生后,民间一片哗然,随即发生了多次集会游行,最后,化学阉割这一刑罚的出台,韩国的相关法律法案也进行了修改。

随即,韩国作家苏在沅把这个事件写成小说,于是有了《素媛》。近日出狱的他,一连几天受到外界关注。这个曾经扬言报复的「恶魔」,将会如何面对他接下来的人生与现实?

诚然,赵斗淳必须要为其所犯下的罪行承担相应的追罚。本期书单,我们不讨论事件本身,而希望通过一些书,试图对事件引发的一些现象作出思考。

[ 主荐 ] 

《素媛》

作者:[韩] 苏在沅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素媛》这部作品不必多作介绍。近些年,韩国文学越发受到世界关注,从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高银到《82年生的金智英》的赵南柱——

正如韩国作家朴范信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次访谈中说的,「韩流」或「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或大众艺术,它只是给普通人一些麻醉性的安慰,但不是韩国文化的主流。

韩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分裂国家,它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飞速成长,所以,韩国作家的创作背景是分裂的现实,面向的则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罪恶。同时,韩国文学所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普遍个体命运的关怀,其根源则来自于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经世」写作和「志士」型写作。

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国现当代文学一经翻译出版,就能在中国大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渊源与精神困境,而韩国文学中每个个体的精神痛苦与其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笔力所未及的。

「韩国文学,就是痛苦的文学。」这句话放在当代依然适用。

[ 新书 ] 

《刑罚的历史》

作者:罗翔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刑罚,本质上是社会公义的「显灵」,但绝不是以牙还牙。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几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为此,常常有外界媒体认为中国「不人道」。事实上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的刑事案件中,判处死刑的越来越少,而关于死刑的判决依据也越来越严。

《刑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进程中「刑罚」的社会价值。在古代,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而现代刑罚的高贵之处在于,法律必须把犯罪者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西方有断头台,中国古代有「诛九族」,这些刑罚的本质是为了维护暴政者的统治秩序,而今天,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将刑罚权束缚在法律轨道之内,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

[ 小众经典 ] 

《恶的科学》

作者:[英] 西蒙·巴伦-科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抽象地讨论正义与法治精神时,我们都能轻易作出价值判断。正如看见这句话,我们都不可否认其正确性——「如何还受害者最恰到其分的公正?不是杀死犯罪者,而是惩罚之。」

但是具象到一个人的时候,比如赵斗淳,我们了解到他早年作恶多端,入狱前扬言报复,如今他回到社会有如潜在的危险物,有极大的再犯可能。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各位恨不得用正义机器将他搅碎,难以忍受这些恶魔离自己这么近。

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具体事物时,价值观不免受到情绪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得知「素媛」案后的愤怒所在。而通过《恶的科学》,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赵斗淳这等恶魔「存在」。

「恶」看似是一种概念,但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借口,「恶」本身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判断。《恶的科学》将恶解释为「共情腐蚀」。这样的说法看似简单,然而当我们判断一名犯罪者「恶」改为「共情遭受腐蚀,所以较常人低下」时,事实上也就摆脱了价值偏见,我们很难单纯地愤怒,从而更倾向于探索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

这本书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恶」进行系统思考。正如没有绝对的善,也不存在完全的「恶」。

[ 讨论 ] 

《狂热分子》

作者: [美] 埃里克·霍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