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随笔:“规则”只是在约束听话的人
大家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可是所谓的“规则”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吗?今天早上亲身经历的一幕,让笔者对于“规则”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早上上班的时候路过一个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发现红绿灯“罢工”了(停电)。原本以为交通秩序会异常混乱,可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人有点感触:由于没有了红绿灯的指挥,各种交通工具(尤其是机动车辆)的速度都慢了下来,在互相避让之后,大家纷纷顺利经过了十字路口。
在经过十字路口之后,我猛然有了一个想法:原本红绿灯正常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指示灯就是安全的保障,于是很少会出现减速的情况,相反有的机动车会加速通过,生怕会由于反应太慢被红灯截停。如果此时出现闯红灯的人,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导致车祸的发生。为何有红绿灯指挥的时候,还会有车祸发生,就是在于总有少部分人违反规则,那些遵守规则的其实是不需要红绿灯指挥的。
其实这一点完全可以让人联想到学校的管理,目前很多学校里掌握话语权的人,将管理教师当做自己的一种本事,一种对外炫耀的资本。
首先来说说考勤方面:不知从何时起,“聪明人”开始让教师实行签到制度,甚至采用高科技的手段——按指纹。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无非是将老师们管住,岂不知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做法,将学校变得没有了温度,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笔者认识的一位名校长的智慧做法——“零”管理,即:对于教师到校的时间时间实行弹性管理,也就是说只要在教师在某个时间段内到校,不耽误正常的教育教学即可,并且每周教师可以有一次允许迟到的机会,每月可以请假一次(当然不做记录)。这些做法在有些人的眼里感觉不可思议,这样的“零”管理做法,岂不是乱了套。其实这才是一种有温度的做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大多数的教师素质是很高的,也是有一定自律性的。再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处理,比如接送孩子上、放学,亲属生病需要照顾……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去处理的。可是有的学校管理者却不去为一线教职工考虑这些所谓的“家庭琐事”,一味制定一些冰冷的规则制度来约束教师,其实这些“规则”只是在约束那些“听话”的人,就像前面谈到的红绿灯现象,如果肆意破坏规则,这些制度又有何用?
学校的“规则”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淡了,更何况有些人为制定的“规则”只是在引导人学坏,比如有的规则是如此奇葩——如果到校时间迟到不到45分钟(一节课时间),就按照一节课做记录。这样的规定出来就有问题了,如果你有急事需要外出,原本10分钟就可以处理好,由于有这样不足45分钟按照45分钟计算的规则,有的人就得将10分钟处理的事情,故意拖延到45分钟,否则自己就吹亏了……等等,试问这样没有温度的制度到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再者,即使有了规则制度,也只是在约束80℅的“听话人”,仍然有20℅的人是不受规则约束的,例如:极个别的教职工,还有个别只是管理别人的制度制定者,其实是根本不把规则放在眼里的,甚至肆意破坏的,那么所谓的“规则”到底应该给谁制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非常有哲理的。一所学校如果仅仅考冷冰冰的制度来管理教职员工,管理者还做不到“以身作则”,那么教师员工消极怠工,导致“政令不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记得曾经拜读过白岩松写过的一篇文章: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强调考勤打卡,就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
文中的那些似乎有些犀利的话语,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最好的领导什么样?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白岩松语)
……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白岩松语)
要想让学校成为教职员工的“家”,那就得让学校变得有温度,有人情味,办一所让教师、学生不愿回家的学校(因为学校也是自己的“家”),才是理想教育的最佳境界!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