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伦达的史前史与Vito B的草原之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福伦达,Voigtlander,德文还要加上两个点:Voigtländer。这些字母的组合,时至今日,已经可以被我完整无误的拼写了。它的故事,碎片化地存留在光学历史中,它的历史,包括(相机)史前的历史,似乎也已经无人乐于倾听了…

265年前的1756 年,一间很不起眼的科学仪器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张了,店主是约翰·克里斯托弗·福伦达(Johann Christoph Voigtlander)(1732~1797),出生于一个航海世家。受家庭影响,他的店生产与航海有关的象限仪、罗盘、六分仪等精密仪器。凭借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质量,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福伦达一世逝世后,他的儿子约翰·弗雷德里希·福伦达(Johann Friedrich Voigtlander,1779~1859)继承了产业。福伦达二世敏锐地抓住当时双筒望远镜逐渐取代单筒望远镜的机遇,开始生产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并且大获成功。

福伦达二世

图片来源:Wiki公共版权

到福伦达三世彼得·威尔海姆·福伦达(Peter Wilhelm Voigtlander,1812~1878)继承福伦家族达产业时,一件事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成为“送给全人类的礼物”。法国政府公开其技术流程,当时所有追逐流行的好事者们都注意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就是:有了摄影术,该用什么器材、什么镜头来拍照?

人类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已发现并开始使用玻璃。尽管如此,有关于光学研究的进步幅度仍然相当迟缓。比较具体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都集中在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以及眼镜制造方面(也就是福伦达家族的主要产业)。

达盖尔摄影使用的是什么样的镜头呢?简单地说,是经由工程师舍瓦利耶改良的沃拉斯顿“新月型凸透镜”镜头。达盖尔推出的“阿方斯吉鲁”(Alphonse Giroux)与“苏斯兄弟”Susse Frères)相机,就是搭载这颗镜头(如下图):

搭载舍瓦利耶消色差透镜的达盖尔银版苏斯兄弟相机

图片来源:Wiki公共版权

这颗镜头的可用光圈是F15,配合当时底片的感光技术,造成的结果就是每拍一张相片,即便是在阳光极为强烈的环境下,也要15-30分钟。追逐新潮的人们对拍摄人像体验趋之若鹜,使得这个显得笨重陈旧的设备必须更新换代。

舍瓦利耶的镜头设计

图片来源:公共版权

基于此,1840年,法国国家工业促进协会(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举办了一次镜头设计比赛,要靠重金悬赏带有新型技术的镜头设计。我们的主角,福伦达三世,即将经历一场影响世界摄影历史的友谊与背叛的故事。

镜头设计比赛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大学高等数学教授,约瑟夫・马克斯・匹兹瓦(Joseph Max Petzval)的耳中。此君并非奥地利人,而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城市合并之前的佩斯人。他决定设计一款高速镜头参加比赛。设计镜头牵扯到到大量人力计算,匹兹瓦便向奥地利陆军炮术总监(Director General of Artillery in the Austrian army)路德维格大公(Archeduke Ludwig)寻求支持。大公同意协助,指派了两位士官以及熟悉火炮射程计算的八名工兵,负责进行庞大的计算工作。经过六个月,匹兹瓦完成了两种镜头设计。

两款都是镜头前组采用双片胶合设计,后方则是两片分开的消色差透镜,一种是人像用,另一款视角较大,适合拍摄风景,名叫 Dialyte。匹兹瓦将设计图纸寄给他在维也纳的光学工匠朋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福伦达三世,委托他来进行制造。福伦达立刻开始制造其中之一的肖像镜头(另一款则暂时搁置)。

1840年11月,福伦达制作完成并开始出售匹兹瓦镜头,并且在1841年元旦开始销售福伦达三世设计的携带匹兹瓦镜头的达盖尔银版相机Ganzmetallkamera,这是世界第一款全金属结构的达盖尔相机。这款相机为福伦达三世带来了光宗耀祖的荣誉:维也纳的国王赏赐给了他的名字一个von,那是贝多芬都渴望拥有的身份象征。

由福伦达三世制造的新镜头光圈达到f/3.6(比舍瓦利耶设计的原始镜头亮了大约20倍),特征是像场不太平坦,画面中央成像清晰,很好的矫正了球差与慧差,边角影像较为模糊,有明显失光,散景(bokeh)呈现漩涡状。拍摄人像的话,反而能凸显人物特色(顺便说一句,Lomography公司目前复刻了这款镜头)。1841年3月,这款镜头被提交给了法国工业促进会,彼时已过比赛的截至提交日期(原定是1840年底)。我们已无从知道为何1840年就已经上市销售的匹兹瓦镜头,为何要拖到来年三月参加比赛。无论如何,协会接收了它,并经过漫长的评比,最终在1842年3月23日,宣布它获得银奖。

由福伦达制造的第一款镜头的复刻模型,这款镜头使得曝光时间缩短为1分钟

图片来源:Wiki公共版权

友谊是短暂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喧嚣之后,匹兹瓦与福伦达翻脸。主要原因是匹兹瓦认为福伦达给他的专利授权金不够,彼时福伦达付给匹兹瓦一笔付清的专利费2000莱茵盾,用于制造装载匹兹瓦镜头的相机。随后,福伦达以每台200莱茵盾的价格,大约售出了6万台这款相机。匹兹瓦于1845年将福伦达告上法庭。1849年,福伦达三世不得不将工厂迁到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乡,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不伦瑞克(Braunschweig),从而避开奥地利专利权的限制。从这一年开始,福伦达成为了一家德国企业。

福伦达三世

图片来源:Wiki公共版权

顺便提一句,匹兹瓦1856年开始委托 Deitzler Optical Works为他制造他设计的风景镜头 Dialyte,然而不幸的是,1859年,匹兹瓦的房间遭到偷窃,他所有的镜头设计图纸全部被盗。匹兹瓦指责是福伦达所为,而福伦达的确也在不久之后开始生产销售与Dialyte类似的风景镜头Voigtlander Orthoskop。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福伦达早在1840年已取得匹兹瓦给他的图纸(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另一只镜头”),而这个图纸的设计是只在奥地利受保护的。总之无论如何,匹兹瓦开始淡出镜头设计制造领域,并最终去了一个修道院。1891年,匹兹瓦去世,几乎身无分文。而在此之前,福伦达三世早已成为一名不可思议的富豪。

此后的镜头设计历史,依然风起云涌,英国的刀梅家族与德国的斯坦海尔家族即将登场,玻璃制造厂肖特即将杀入这片蓝海,福伦达家族开始公司化运营。而西欧彼岸的美国,大量厂商也开始仿制匹兹瓦镜头。一时间,匹兹瓦,或者福伦达,已经成为这段世界摄影历史的关键名词。直到一名不朽的数学家带来他的阿贝数和卡尔·蔡司…

我们让时光来到20史记中叶,此时的福伦达,早已洗刷掉创业初期的不光彩历史,而成为了战后西德的支柱型光学企业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欧洲崩溃后落入极权主义的控制,美国伸出援手,推动了马歇尔计划。其中光是援助西德的款项,至1951年止就达到14.48亿美元。西德企业,借此纷纷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拳脚,当然包括众多光学公司。

1954年正值第二次台海危机,9月份发生了九三炮战。这一年的4月,世界影像博览会如期在西德科隆举办。即便我们穿越回当时的历史时空,也似乎依然无缘关注这场伟大革命事业之外的琐事,但不妨碍它成为当年的世界性新闻之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徕卡M3的问世。

1954年世界影像博览会(Photokina),在科隆举办

图片来源:Wiki

借用奥林巴斯公司的米谷美久的话,可以窥知Leica M3带给世界的冲击有多大:

35mmカメラ界においては革命に等しいくらいのショック。神様みたいな存在だった。(对35mm相机界来说,相当于一场革命冲击,神一般的存在)

- 米谷美久(1933–2009)

彼时,徕卡展台之外,福伦达的新品展台上,只是孤零零的摆着一部并不起眼的小相机,就是Vito B,它的价格很便宜,最便宜的只要一百多马克,它的快门最高只有只有1/300,搭载的镜头是50mm F3.5 Color Skopar的天塞结构估焦镜头。与大红大紫的徕卡M3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水平。

这部相机的命运与定位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得益于便宜的定价,Vito B市场存量很大。时至今日,我们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即可购买到一台成色很新的机器。

把玩这部小巧的机器,是一件令人精神愉悦的事情。虽然在配置上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但是福伦达还是拿出来最大的诚意对待这部小相机。在Vito B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后期Vitomatic系列沿用下去的种种细节。比如的快门把手的轻盈,属实在同代机器里无出其右者。轻轻划拨上弦,会让使用者产生非常想按下快门的欲望。然而,那是徒劳的。福伦达的工程师或许认为,空按快门的行为对相机只有损伤没有好处。所以如果相机内没有上胶卷,快门的上弦是与快片分离的。Vito B的计数器被安置在里机身底部,并且是上下倒置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观察拍了多少底片时,双手将机器上扬反转90度,即可看到过片数字,独一无二的设计!

现在来看,Vito B搭载的50mm F3.5 Color Skopar镜头已经过时了。本身天塞结构的镜头就是为廉价入门机而设,3.5的光圈,也比不过后期2.8版本的实用性,最大的意义就是节省成本和降低售价了。虽然名字是Color Skopar,这颗镜头装载在Vito II折叠机身上,是绝对不适合拍摄彩色底片的。然而Vito B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2019年在泉州我用它拍了一卷彩色负片,成像感觉差强人意。去年的内蒙古之行,我又用它一共拍摄了三卷底片,分别是一卷福马的黑白负片,一卷柯达的电影胶卷和一卷富士的彩色负片。

在成像特点上,这枚镜头有着天塞镜头的普遍优点,比如中心锐度。也有着被放大了的特点,比如高反差。高反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问题,拍摄黑白底片时,可以通过黄色滤镜进行调整。在拍摄彩色负片时,我没有别的配套滤镜,就只好硬着头皮来。好在内蒙古的天空如此湛蓝,让这枚镜头的特点被加倍放大。

下面挑选一些样片:

通辽城市中,湛蓝的天空让成像的反差强烈,或许是有些人口中的“德味儿”?我不太懂。

要下雨了,天很阴

下了一点雨之后

草原上的雨就像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

中俄边境线

在根河的一个小镇上。以前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总觉得有一种常常存在的雾气在电影中,非常强烈地渲染着影片的气氛。在接近俄罗斯的土地上,我似乎找到了一点原因。

估焦抓拍不易,所以多数都是用了无限远对焦

就先贴这些吧。

Vito B的前脸谈不上好看,但绝对有着对称的美学设计。没有测光装置,也让机器显得非常纯粹。我使用过很多福伦达机器,但是闲暇时最喜欢拿在手里把玩的,仍然是简简单单的Vito B。

全文完。


胶片相机、胶片作品创作有奖激励计划

菲林有毒发起胶片相机投稿创作激励计划,提供给大家一个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让自己难忘的经历沉淀下来,不要随着时间在脑海中淡化掉。

主题:胶片相机、胶片作品

要求:字数不限,必须要有图片。

奖励:投递文章会经有毒君筛选,入选者奖励胶卷帆布袋、金属胸章、陶瓷水杯任意一个,可选,包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