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元宵节


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社火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明代诗人王廷陈的《燕京元夕曲三首》描写了当时北京城元宵节盛况,其中一首这样写:“大道朱楼锦绣围,歌钟万户竞春辉。楼前火树嶙峋照,化作红云片片飞。”

  元宵节赏灯源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而真正作为习俗固定下来则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也都挂灯,从此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那时,仅元宵节一天张灯,到唐代改为三天,宋代增加到五天,明代则长达十天。明代《帝京景物略·灯市》记载:“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我朝,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今北都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也。”也就是说,明朝时北京的灯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落灯,持续十天,蔚为壮观。

  《帝京景物略·春场》还记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为明代张灯区域,“灯市口”之名由此而来。《日下旧闻考》也这样记载:“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

  明代元宵节时,京城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灯市上还有笙箫鼓乐表演、杂耍以及放烟火的小摊贩等,五颜六色的烟火与彩灯相映成辉,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

  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下令内城禁止开戏院及旅店,商人迁出内城。京城灯市遂移至外城,主要在正阳门外及花市、琉璃厂等处。清朝的灯种类在明朝彩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玻璃灯和西洋灯等,灯上所绘内容也更加丰富。清代诗人符曾写有《上元竹枝词》,诗云:“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年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抛头露面的,但元宵节是例外。“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明代名臣张居正的《元夕行》描绘了北京城元宵夜女子们赏月观灯的盛况。

  不仅京城里的女子会观灯幽会,其他地方的女子也会穿戴一新,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明代诗人唐寅的《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由于观灯人多,还有女子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灯市词》写过这样的诗句:“谁家闺女路旁啼?向人说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桥边过,看放花儿忽失迷。”

  明清时期的北京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还要参加一些特殊的民俗活动。比如,在元宵夜,女子结伴而行,一人持香在前面引导,大家多走墙边,称为“走百病”;女子在路上,凡是遇到桥,则三五成群地走过,俗称“走桥”,她们一般会选择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等,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百病。明代官员周用在《走百病行》诗中曰:“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老北京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女子们在元宵夜争先恐后地前往正阳门的城门摸门钉,传说这样可以多生男孩。“钉”与“丁”同音,以祈求人丁兴旺。《帝京景物略》记载:“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

  在旧时,每逢元宵节,各地的社火表演异彩纷呈,走街串巷,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民间称为“闹花会”,也称“走会”、“过会”。《燕京岁时记》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

  《帝京景物略》还记载有这样的场景:“击太平鼓无昏晓,跳百索无稚壮,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聚观无男女。”

  社火的习俗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唐而盛行于宋,到了明清两代,表演的节目更加丰富。清朝时的琉璃厂是著名的文化街,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逛书市。每年的元宵节这里也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各种社火表演吸引的京城百姓趋之若鹜。

  清人吴长元编著的《宸垣识略》记载了这里的盛况:“自正月元旦至十五,厂前陈设杂技,钲鼓聒耳、游人杂沓、市肆玩好、书画、时果无不毕集。”清代官员洪亮吉有《十五夜琉璃厂步月》的诗,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热闹的夜景:“一市人如海,尘从隙处穿。帷车排窄巷,社火压场圆。浊酒呼朋饮,奇闻籍客传。欲寻容足地,飞爆向肩燃。”

  当然,元宵节不仅仅是京城热闹,全国各地都非常热闹,其他地方也有社火表演。《清嘉录》记载江南一带:“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交,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

  千百年来,“闹社火”庆元宵的风俗流传至今。如今,每到元宵节前,北京一些乡镇还会自筹资金举办多种形式的“社火”,热热闹闹地欢庆元宵。(郑学富)

(0)

相关推荐

  • 赵蕙蓉:明代北京的元宵节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赏灯,这一古老的习 一直保留到今天.   明代以前,有关北京元宵 ...

  • 元宵灯会: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当中第一次月圆的时候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中国多地合并申报的灯会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及灯会,中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 ...

  • 老北京元宵节之摇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民间传说 ...

  • 闹腾五天五夜,那才是老北京的元宵节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得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才算真正过完年. 既然是闹元宵,就跟别的节日不同,除了吃,还必须可劲儿折腾,有点狂欢节的感觉.过去,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 ...

  • 胡同里的一碗卤煮,它承载着高晓松与老北京人怎样的情感?

    著名的美食家陈晓卿曾说过: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能勾起人们的乡愁,那无疑是就是食物了.尽管外地的朋友常说北京是个美食沙漠,好吃的东西太少,即便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美食被传得神乎其神,大多在他们看来也是徒有虚名 ...

  • 北京藏在胡同深处的卤煮老店,老北京人开了36年,不好吃不要钱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积极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格调高雅的北京菜和北京小吃.卤煮是北京一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它是将火烧.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地道的北京人基本都知道卤煮 ...

  • 这34张照片您能认出来是什么地方吗?全答对的肯定是老北京!

    见过城墙的一代人, 每每提起老北京都会眼中带泪, 没有见过城墙的一代人, 每每听到老北京的一切,都会眼中有光, 到了今天,一代又一代人,从一张张照片中, 来找到属于记忆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来看看这里是 ...

  • 学做老北京绿豆凉粉

    2021/5 05 #立夏时节# 我在声音里飘逸 学做老北京绿豆凉粉 过去,每到夏季,北京的商店里都会出售一种大块的凉粉儿,大块的凉粉儿可买回家切成条拌着吃.现在早已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卷成卷的一 ...

  •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最全北京小吃盘点

    当地小吃必须是反映一个城市地方特色的最好的东西.隐藏在小巷里的食物融合了当地人的口味和文化.作为一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具有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当然,有许多著名的小吃.北京最美味的小吃是什 ...

  • 蜜供会是个啥?老北京的饽饽铺可会玩了

    文/唐鲁孙 (续) 蜜供.北平过年,蜜供也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大致是天地桌.佛前供.灶王供.除了灶王供是三座外,其余都是五座,而且天地桌佛前供要是太矮小了,也显着寒碜. 小编注:<清稗类钞> ...

  • 顶级老饕告诉你,从前老北京的饽饽铺是个啥样子

    文/唐鲁孙 (续) 据说饽饽到了明朝中叶,蒙古人又都北走蒙疆,就是留下下来的也都汉化,专卖牛油饽饽吃之者少,买卖实在难以维持,才添置各种点心出售.初时以大八件.中.小八件为主,后来又添上卷酥.桃酥.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