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源起、特性与运用
五行的源起以及应用
五行,是基于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观念,表现为“天-地-物-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有序变化的五种“象态”。
五行概念的形成
五行概念首见于《尚书·洪范》,自管仲所处时代之后,逐渐赋予其哲学内涵,常用于表达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属性标记,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相生相克关系及其次第被明确地表述,则见于西汉《春秋繁露》。
这一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十月太阳历法五季观念。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会不断地移“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受五方区位观念、五星观念、五材观念的影响。
就五行的五季观念而言,人类将自己置于一个太阳回归年的不同时间区位的有序动态变化之中。就五行的五方空间区位划分而言,人类将自己的生存状态放置于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空间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五方分类的时间、空间配位观念。就五季、五方的时、空区位而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生存的时、空区位放在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的时、空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五方分类配位的理念。此后成书的《黄帝内经》则广泛地应用五行概念、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之间生克关系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并且深刻、全面地体现于所建构的医学学科各个知识层面,从而使这一发生于先秦时期的五行理论蕴涵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元素,并成为中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五行理论则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哲学理念。《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全面地运用了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构建自己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五行理论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正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的时期。因此,该书广泛地运用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人体各个系统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五行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指导临床诊断、病理分析、治疗用药、刺灸取穴、心理调整与心理治疗等各个层面,有效地解释了疾病的复杂性,丰富了医学内容,表现出了应有的自然科学特征及其内涵。
《黄帝内经》继承了五行源于五季,以及后来拓展五方时空区位划分观念,并以此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三才时空结构的医学模型。五行概念的形成过程虽与五季、五方观念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具体物质动态的认识和体悟。如《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古人在这种对五种物质用途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了“五材”的概念。《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后来将“五材”进一步抽象为构成诸多事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其中《国语·郑语》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论述就有元素的内涵。
“五行”概念的演变,实现了实体到哲学概念抽象的完成,后来逐渐地用以作为归纳天地万物的模型结构。先秦第一子管仲率先将初期的五行概念纳入到哲学轨道,此后才开始从哲学层面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五行常胜”和“五行毋常胜”的争论,直至西汉《春秋繁露》才明确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排序。《黄帝内经》以五种自然物质之间的相克为例进一步确立了五行的相克关系,并将这一五行制约关系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自此赋予五行观念以生命科学知识内涵。《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五行的科学性评价
五行概念的科学性评价
人类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既然五行概念背景是一年分为五季历法知识,而一年五季气候的移行变化能客观地反映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所以其概念内涵是合乎科学属性的。在《黄帝内经》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凡涉及一年分为五季的知识,无不与此历法有关。毫无疑义,五行内涵合于科学精神。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科学性评价
取象思维,是以物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其本质是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其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古今普遍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例如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豆科植物分类,就是最典型的、宏观的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归类的依据是植物的3个象态:①叶子是互生的(极少有对生叶);②花是雌雄同蕊;③果实为“荚果”,只要符合这三个象态的植物,均归于豆科植物,大到可以生长千年以上的国槐,小到小秋作物中的绿豆、赤小豆等可用归于同一类。再如微观的取象类比实例,只要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键结合构成正六边形结构,化学科称其为苯环,这是个闭合的共轭体系,六个碳原子的π电子云分布“结构”,就是微“象态”,因此,无论是固态物质,还是液态、气态物质,只要其微观结构的苯环“象态”,都属于“苯类物质”,都具有物理、化学特性相同或相似性。至于此种思维方法在文学、艺术学科中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足见其所具有的现实科学性价值。
万物互联互通观念的科学性评价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物-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的整体联系,连通方式表达为“生克制化”。其中的“相生”,实指万物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相克”,实指万物间相互制约、相互拮抗关系,从而使万物间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即所谓“生克制化”。
《黄帝内经》为了满足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将“五行生克等价思维模型”,结合具体内容,改造为多种五行结构模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发病机理时,构建了“中土五行思维模型”(也可称为“重土”);《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了论证五脏六腑机能配合关系,强调心为主导的观念时,构建了“中火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火”);《素问》的《咳论》《痿论》,为了研究咳病、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创建了“中金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金”);《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了论述“肾主藏精”功能与五脏六腑之精的关系,创建了“中水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水”);《素问·阴阳类论》为了凸显肝气升发气机对各脏腑机能的影响,提出了“重木五行思维模型”。显然,《内经》中的五行“生克制化”是“多元、多维度”的,这种万物互通、互联观念,无疑是认识天-地-物-人之间广泛联系时是具有科学依据的思维方法。
宇宙、生命科学研究结论对五行科学性的评价
上海理工大学陈兆学教授的相关研究发现,①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模型和B-DNA结构,隐含五行相关规律;②中医学的“生克五行模式”和“中土五行模式”,分别与正十二面体、B-DNA两种结构中的几何要素之间,密切相关;③通过2种几何要素对“十干化运”“河图”所蕴含的“黄金数理规律”分析,认为五行模式是宇宙、生命普适性规律之体现;④两种“五行模式”,在天人合一框架下,具有深刻的数理相关性、统一性,以及宇宙和生命科学的合理性。
《黄帝内经》在进行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发现五行思维模型的不完美,改造为五行各有所“重”的思维模型。解释生理机能不限于原有生克模式,应用多维度联系予以表达;在解释脏腑病理时也不限于五行生克模式,表现为更为灵活的、具体病证,分别对待,而不拘泥于“五行生克等价思维模型”之一端。可见,五行概念是一年分五季,表达万物互联互通、有序变化的五种“象态”;取象类比思维,是人类探求真理、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五行“生克制化”是对万物互通、互联观念“多元、多维度”的表达。五行思维模型还不完美,《黄帝内经》发展创新了多种五行思维模型,这些五行思维模型照应了“人以五脏为本”的学术立场。
《黄帝内经》用五行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黄帝内经》之所以要用五行理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5个原因。
一是因为五行知识属于中国古代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其中研究的医学学科,必须面对如何对待人类的生命现象,如何对待人类生命活动与天地、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就必须借助五行思维予以解决。二是五行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法的一年分为五季这一规律,而天地间的万物,无不依存于年复一年的一年五季的时间变化规律而存在、而变化,所以研究人类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时,就必须遵循一年五季时序变化之规律。三是五行对事物归类研究所采用的取象类比思维,能从宏观、大体的角度认知被研究医学对象—人体组织结构、脏腑机能,某些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能够弥补古代当时精细研究手段的不足。四是为了解决人与天地万物、人体自身复杂的互联互通关系,而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正好能够给予较合理的解释。五是医学知识与五行理论于文化背景是同宗同源的,因而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伴而行。所以,与医学理论发生紧密相伴五行理论,不可避免地被利用,这就是其观念渗透于所建构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而无法拆解的根本缘由。正因为如此,是《黄帝内经》赋予五行理论以生命科学知识为基本材料的自然科学内涵,并使之系统地呈现于世。
在五行学说形成之际,也正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构建时期。此时正值人们对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知识和人们对生命活动深刻体验的日益增加,急切需要寻找阐释其发生机理,揭示生命奥秘的关键时期。所以,发展日渐成熟的五行和精气、阴阳等哲学理论,能够被深刻地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广泛地用以解释人与自然关系、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地运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指导病理和药理的分析,以及治疗用药、针刺腧穴配伍等各个层面,使这一哲学理论和系统思维方法与医学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应用了五行理论,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五行理论,既应用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生克制化关系,但又不为其所局限、所束缚,因而能有效地解释医学领域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并与医学内容融为一体。因此,《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和精气、阴阳学说一样,既是认识和研究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是学习和应用医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五行的特性与运用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在八字预测中人们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 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四柱八字学——五行 - 竹之韵 - 竹之韵憩园
二、五行相生 :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三、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五行的特性与运用 - 竹之韵 - 竹之韵憩园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1)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2)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3)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4)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5)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六、五行在八字预测的中运用
1、金的特性
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其性刚,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体健神清,为人义气,刚毅果断,不畏强暴,仗义疏财,嫉恶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耻。
四柱金太过为忌者,作事鲁莽、有勇无谋,好斗贪婪,不仁不义,不及者优柔寡断,贪淫好杀,苟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温和、博爱、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长、举止潇洒,头发浓密光亮、活泼、积极、上进心强。
四柱中木太过为忌,则为固执、偏激、不及者懦弱、娇妒、忘恩负义、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聪、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才识过人,应变力强语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过为忌者,贪婪淫欲,诡计多端,言语激进,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为人反复无常,胆小无谋,心胸狭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礼: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温之功,锻炼金属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闪烁,积极上进,谦恭有礼,注重仪表,热情豪迈,坦诚友好。
四柱中火太过为忌者,面红声燥,性情急躁,容易冲动,逞强好胜,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额,妄言是非,奸诈嫉妒,有始无终。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啬”,播种为稼,收获为,禾啬,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圆腰润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胆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乐于奉献兼收并蓄。
七.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 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四柱中土太过,为忌、性格内向,愚顽不化,生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忧滞,言而不信,狠毒吝啬,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八、在八字预测中五行属性的归类。
1、归类法: 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五行的特性与运用 - 竹之韵 - 竹之韵憩园
2、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3、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九.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五行的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2、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 (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 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3、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五行的特性与运用 - 竹之韵 - 竹之韵憩园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关系
五行的特性与运用 - 竹之韵 - 竹之韵憩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与方位、天干、颜色、神兽等都有密切关系。
东方:甲、乙:木:绿色:青龙
南方:丙、丁:火:红色:朱雀
西方:庚、辛:金:白色:白虎
北方:壬、癸:水:黑色:玄武
中央:戊、己:土:黄色:黄麟
(四)五行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 (木乘土); 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 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 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五)五行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 抑强肤弱 ”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 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3、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 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六) 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武术中,古代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极拳中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七)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 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 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 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壬水压丙火,戊土克水,乙木克土,庚金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