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包拯一直是“清官”的标本。他铡皇亲,除贪官,刚正不阿。包拯之所以敢于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并不是靠“拼爹”,靠拉帮结派,而是与他自己洁身自好的从政理念有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包拯当官后,特别廉洁自律。他不仅不给领导送礼,而且,也绝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因为,包拯知道,如果自己收取别人贿赂,那么,在办案中就会徇私枉法,就会给对手留下把柄,就会影响到执法工作。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期间,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名曰端砚。端砚举世闻名,被确定为朝廷贡品。此前历任知州都向各县征收贡品数倍的端砚,拿到京城打点,为自己升迁铺路。包拯到任后,一块儿也不多收。不仅如此,包拯在离任时,就连案头的端砚也造册上缴。百姓过意不去,偷偷地在包拯的行李里放了一块儿端砚。包拯走到河南邓州,发现了行李中的端砚。于是,包拯把这块端砚抛入路边河中。至今,在河南内乡、邓州境内,人们还仍然把这条河叫做端河。
包拯不仅不给钱也办事,而且办了事儿也不收礼。范仲淹变法失败,其提拔的杨纮、王鼎、王绰三人与范仲淹一起被贬。包拯虽然站在守旧派一边,但是,包拯认为杨纮、王鼎、王绰三人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政绩卓著。他向宋仁宗力举这三个人,最终使杨纮等三人官复原职。杨纮官复原职后,带着礼物登门道谢。可是,却被包拯拒之门外。最有意思的是王鼎。王鼎恢复提点刑狱的官职后,不仅不感谢包拯,而且还立即向宋仁宗弹劾包拯办事急躁,不按程序办案。包拯得知后,不仅不怪罪王鼎以怨报德,而且当面向王鼎表示感谢。包拯不仅自己廉洁自律,而且对自己的家人也严加管理。包拯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大哥英年早逝,留下一个侄儿,名叫包勉。包拯待包勉视如己出,教包勉识字,苦读四书五经。包勉考中进士,当了一个县的县令。后来,包勉因为贪污受贿,被人告到了包拯那里。包拯秉公办案,含泪把包勉绳之以法。为了告诫后人,包拯把拒绝贿赂写入《家训》,规定凡贪赃枉法的包氏子孙,退休或罢官后不得回庐州老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这些足以证明包拯洁身自爱的决心。
包拯刚正不阿的资本就是洁身自好。只有洁身自好,才能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倘若自己一身“毛”,还要拔别人的“毛”,那么,纵然“后台”再大,恐怕自己的手也会软的。公元1062年,包拯在下乡视察工作的路上,因病逝世。噩耗传出后,朝野震惊,举国悲痛。此后,包拯走进了戏曲和文学作品,名垂千古。(作者:田野,刊发于2015年2月1日《湖北社会科学报》)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