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港片没落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

1896年8月11日,对于中国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上海的一间游乐场里,透过大屏幕,人们看到了会动的画面,不同于原来拉洋片需要人不停的操作,那种新鲜感和满足感,在当时足以引起相当大的震撼。

为什么电影会在上海首先引进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地位得天独厚。

电影在初期,并非是一种娱乐活动,尽管它具有娱乐的属性,它更像是一种立体展示的文学作品,说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一点也不为过,同时电影也是物质文明发达的一种标志。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文明非常脆弱,必须非常小心才能够存活下来,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才会选择在能够保护它的地方生根发芽。上海,无疑最适合文明落脚的地方。

上海自两晋开始,就已经是商贸地区,隋唐之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明嘉靖年间,上海已经相当繁荣,有了这些基础,清末上海开埠之后,大量的资本涌入,上海一跃而成为国际都会,几乎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追的上时代的中国城市。以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想进入中国,除了上海没有更好的选择。

“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东方巴黎”,这些上海的别称,并不是《上海滩》等电视剧虚拟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20时代,有着“远东第一楼”之称的沙逊大厦就在黄浦江边迅速崛起,当时世界上的名流都曾在这座建筑里面驻足,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喜剧大师卓别林。

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虽然它更多是一场文学的运动,却唤起了大多人内心深处对新生活的向往,个人主义的抬头,更能适应这个新的时代。电影的拍摄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还要稳定的环境,而北洋政府对于电影一向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电影在内的艺术形式浪费国家钱财。

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中国电影要想发展无疑要仰仗外国资本,于是电影工作者纷纷涌入了上海。《阎瑞生》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片。早期的电影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的香港。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为以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黎民伟、张石川、郑正秋·····,很多当红的明星都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名字,胡蝶、阮玲玉、王人美······,抛开这些人不说,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名字——田汉。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等人为好友,学成归国之后,他担任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并且成立了南国艺术学院。有感于东北的沦陷,田汉感觉自己有义务去宣传抗日思想,而电影作为他最有利的工具,他写下了著名的剧本——《三个摩登女性》。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田汉不仅是剧本的主要创作者之一,还是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而剧本的另一个作者就是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夏衍。

当时的电影明星就已经身兼多职,除了演电影,很多人还会拍广告,出唱片,成为当时的时髦偶像。而明星们的私生活也占据了新闻的头版头条。

可以说,上海一方面为文化思想宣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却给人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感。

大陆鼎革之后,很多有才华的人选择去了香港。在他们心中,香港不是香港,而是老上海,这种寄托,几乎贯穿了张爱玲后半生的创作。

随着大量人群涌入香港,香港电影也分为两派:一个是以粤语为主,贴近人们生活的苦情戏;另一个是以国语为主,注重品质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电影。

两种电影最开始以平行的方式相互发展,互不干涉,可是这种情况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慢慢改变了。粤语片开始占据主流,从这个时期开始,港片才开始了迎来了黄金年代。

从21世纪初开始,很多人都认为港片开始变得不好看了,而导演王晶则认为港片没落得更早,早在1992年周星驰电影《济公》赔钱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论如何,港片的没落都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港片没落呢?我认为是人才的凋零。

前面已经说到,电影最初本身是一种文学,无论承认与否,它最开始出现都是给上流社会的人准备的,就好像欧洲的贵妇人观看的歌剧一样,《茶花女》的女主人公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经常出没于剧院,尽管她的行为举止都不像是贵族。

很多文化名人离开大陆,去香港落脚,比如唐君毅、钱穆。他们为香港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而且,当很多人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时候,唐君毅洋洋洒洒写下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他想要做的就是拯救中国文化。

香港别人不屑的称为“文化沙漠”,这不是很正确,起码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香港,就不能这样说。而港片辉煌时期的导演、编剧、监制等工作人员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而他们电影所体现的主题更是中国本土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借鉴技术。

就拿《倩女幽魂》来说,炫酷的特技自然能够吸引眼球,但是故事的内核才是真正成为经典的原因。这一取材自《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故事,经过阮继志的改编,比原著更加曲折,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却又能保留原著的精华。

很多的港片也是对原来影片的在创作,或者翻拍。周星驰的众多电影,都有很多粤语残片的影子。

《审死官》,当年香港的票房冠军,男主周星驰拿下亚太影展影帝,女主梅艳芳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这部片子翻牌自1948年的同名电影,而且里面的主角宋世杰的父亲照片,就是老版电影的主角马师曾。

清末的许多案件也是港片的一大灵感,以刺马案为原型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荧幕。曾经邵氏电影的当红小生狄龙主演的《刺马》,被陈可辛翻拍成了《投名状》,除了技术上的进步之外,人物塑造基本上没有超多前作,而都市版本的《刺马》——喋血街头,将场景安排到了现代社会,无疑比《投名状》更加成功。

电影的成功是很多方面综合的结果,音乐不可忽略。

每个时代,音乐都有显著的特征,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后来的唐诗宋词,都是配有音乐演唱的。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还原他们的旋律,却可以欣赏诗词之美。

今天也是一样,港片的没落几乎是和港乐一起没落。黄霑还在世的时候,就自嘲地说,现在已经没有人找我写词了。

黄霑的词之所以那么好,和他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关系。他的老师是著名的词评家罗忼烈。而黄霑的几个学位论文是正经的学术专著《姜白石词研究》、《粤剧问题探讨》、《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都是需要真功夫的。

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香港音乐开始变得千篇一律,连写出的情歌都是翻来覆去诉说一件事情,正如黄霑所说,十有八九都是说分手和失恋的惨情

这种原因的背后,根本就是文化的缺失。中国的情爱诗词虽然以含蓄为主,但是也不乏大胆直白的表露,这种例子信手拈来,前者可以是“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后者可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如今只剩下,我爱你,你爱他。

摄影同样不可忽略。

港片为了迎合市场,确实出了不少粗制滥造,而电影分级更是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宽松的条件。著名导演李翰祥在香港市场就曾推出过众多的风月片,尤其是改编《金瓶梅》。一个好的导演,不会因为讨好观众而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李翰祥拍摄的风月片,镜头极其出色,营造出一种裸露而不淫荡的气氛。

而提到摄影,就不能不说大师何藩。何藩是知名摄影师,被誉为“东方布列松”,他镜头之下饱含对底层人们的同情。转行拍电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能重视,因为他想要拍摄文艺片。

最后何藩等来了投资公司的同意,拍文艺片可以,不可要加上情色。于是,一部部大众熟悉的电影出来了。《我为卿狂》里面,何藩在公司要求的范围内,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这部电影,你可以说剧情烂俗,但是摄影无可挑剔,因为这毕竟是他唯一的权力了。

港片的繁荣,说白了就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很多导演开始北上拍电影,却很少有人重回巅峰。“炒冷饭”,已经成为很多香港导演捞钱的伎俩,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伎俩。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取代了很多职业,可是电影基本上最不容易被取代的。电影就是一个梦,很多现实里面不能完成的事情,通过荧幕表现出来,如果现实完全可以满足人类所需求的一切,那么电影也就不存在了,姜文曾经这样说。

很多的导演太热衷于西方的技术,打着史诗的噱头去拍一堆中不中,洋不洋的电影,结果两边都没有讨好。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造型的设计也有天壤之别。

鲁迅说过,“(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如果翻译一下,那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宝藏,港片能够异军突起,曾经有一段时间和好莱坞相比也不逊色,依靠的就是对文化的挖掘。盲目的模仿,追捧,最后的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从大陆赶赴香港的那一代电影人,基本上在21世纪之前就已经全部去世了,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已经处于隐退或者被市场淘汰的状态。人才的凋零才是港片没落的深层次原因。

港片就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所造就的一场文化盛宴,过去之后,就只剩下回忆了。黄霑的《沧海一声笑》看似豪放,却像是写给港片的挽歌,尽管他写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清风笑 竟若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0)

相关推荐

  • 田汉文化园2011171001

    田汉文化园2011171001

  • 《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诞辰

    1937年春,田汉.常任侠等南京文艺界友人聚会 1898年3月12日 ,田汉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田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同时也身兼电影编剧.翻译家等数职.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行 ...

  • 为什么现在的港片没有港味了?

    "很过瘾的!" 才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里,一匹黑马悄无声息地出现,这就是王晶的<追龙>. 评分从7.4分升到7.5分,票房也突破了四亿大关▼ 九龙寨里巷子依旧逼仄,老面孔 ...

  • 香港电影中的50首经典粤语歌曲

    香港电影中的50首经典粤语歌曲

  • 这些俗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汉语中有很多俗语,一说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出处.下面这些俗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你都了解吗?老师.家长.孩子们一起来长知识! 一.露马脚 为何用"马脚"而非&quo ...

  • 汉字文化:“籴”和“粜”你认识吗?联想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独特的文化底蕴.本文介绍两个有意思的汉字"籴"(dí)和"粜"(tiào).这两个汉字您认识吗? 打开凤凰新闻,查 ...

  • 浅析历史文化与礼仪的关系 ——以色列礼仪为例

    浅析历史文化与礼仪的关系--以色列礼仪为例摘  要"以色列"这个名词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地名,而实际上它是一个民族的统称.在公元前1211年就已经有了具有真实性可查的历史记载.以色列 ...

  • 浅析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蒙氏文化传播-授权发布 作者:蒙有福] 颛臾国,上古人文始祖伏羲.太昊凤姓嫡系后裔国之一. 看了很多学者字意解释各不相问,存在争论之处,我无所发明,在此略作解释,以便我们共同探讨颛臾古国历史文化. ...

  • 国外陶瓷历史文化浅析

    国外陶瓷历史文化悠久,主要陶瓷国有:日本,朝鲜,法国,英国,德国. 一.日本 陶瓷历史文化背景: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一般认为,日本最初 ...

  • 从兴盛到没落,探寻历史暗处的晋商文化

    原创四十五度说2020-02-24 08:47:51 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突然涌现出了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繁荣,钱庄票号遍布天下,经营范围之广,收罗钱财之多,流传时间之长,让 ...

  •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湖南靖港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湖南靖港镇 靖港镇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西北部,地处湘江西岸,大众垸中心,距城区10公里,离省会长沙25公里. 靖港古名"沩港",相传今之"靖港" ...

  • 【历史文化名人】浅析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 ‖ 王波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浅析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 王  波  杨慎在滇的37年,潜心修学.著书立说,创作了大量文学论著及诗文作品,散曲是其 ...

  • 杨登堂:浅析漾濞彝族葬礼待客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文/杨登堂 青棚 摘要 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漾濞彝族丧葬习俗中的待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