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国产电视剧黑马《觉醒年代》
再现了民国时期
叱咤风云的经典人物
如李大钊、陈独秀
胡适、鲁迅和沈尹默等
沈尹默作为近代有名的文化人物
二十世纪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
和胡适先生还有一段精彩的笔墨故事
在新文化运动中,沈尹默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之际,沈尹默先生是积极参与的干将。北大的文科学长陈独秀,是他向蔡元培推荐的,进而,陈独秀又把他的小老乡胡适之博士也拉来北大。奠定了北大改革派的大体阵容。
唐旭 饰 沈尹默
图自《觉醒年代》
当时的先锋杂志《新青年》,从上海到北京也有沈先生的功劳,他还是六大主编之一。可以说,不论在北大或是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中,沈尹默先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剧中的胡适,给人的印象就是书生意气,非常典型的温和派知识分子。在北大的时候,老派的文人学者刘师培、辜鸿铭、黄侃等人跟他过不去,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朱贺日尧 饰 胡适
图自《觉醒年代》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日,沈尹默在上海参加“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会上发言后,他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以《胡适这个人》为题的文章,文中谈到不少当年的恩恩怨怨。如今整好七十年后,沈先生当年的原始手稿披露,原来当年发表的文章中还删去了不少细节。
沈尹默未刊遗稿之《胡适这个人》
比如胡适和鲁迅等人闹别扭的细节,手稿中是这样写的:
那时我们常有茶话和餐会,开始胡适也参加,后来大家就不喊他来,他问过几次,大家都含糊着应承,下次仍不喊他,他也觉得无趣,就不再问了。只是(与)大家心里不痛快,总是想着要把这口气挣回来。因此在《新青年》和北大事务上常会与大家发生矛盾。起始大家觉得亏欠,毕竟是我们首先要拒绝他的,就忍让着他。恰好《新青年》是从上海搬到北京的,大家又多是太炎先生的门生,连我也是挂着章门弟子的头衔,才得以到北京预科教书。他于是指我们与青帮无异,门规森严,外人进不得,说事也容不得耳闻。
这里说的“大家”,指“当时在北大的李大钊、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和我”。这些人多半来自江浙,是章太炎门下的弟子。说起来,当时的北大,已经有了观点或者门户不同而引起的派系斗争了。
二、胡适与北大南迁
胡适主张北大南迁的事,在沈尹默手稿中也有体现:
他又提议把北大迁到上海去,因他原是上海中国公学的学生。
对应到《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得知胡适主张北大南迁后,大声斥责他:“你这是妥协,是投降!中国之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了,而胡适太多了。”
不过,此事历来众说纷纭,南迁对北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节,但胡适本人并没有相关记录,具体细节还是在沈尹默六十年代的回忆文章中被提到,有一天他和马幼渔、钱玄同、沈士远、陈大齐等商量事情,胡适、罗加伦、傅斯年进来说:“我们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租界去,不受政府控制。”《觉醒年代》里的演绎大概也是参考了这段回忆文字。《胡适这个人》中又说到一件事,以进一步证明胡适的为人。蔡元培在北大拟新组教务处。沈尹默的说法是:教务长一职,蔡先生本来属意于胡适,但那时理科有许多教授很不赞成,有人扬言:万一胡适当选,我们要闹一闹。我听见了,就向蔡先生商量,我说:他年青,学校方面应该爱护他,让他能够专心一志去好好地研究学问,事务上的琐屑工作,可以暂且不要去烦劳他才好。蔡先生同意了我的意见,结果马寅初当选了教务长。但胡适因此对于我大不快意,他向我说:尹默!我向来对于举办任何事情都是欢喜做第一任的主持人,这次不让我当第一任北大教务长,我是很不高兴的。
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陈独秀出走北大事件,不过蔡元培给出的方式很体面,陈独秀本来是北大的文科学长,蔡元培通过了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以“教务长代替学长”,废除了北大的学长制。文科学长陈独秀和理科学长秦汾改聘为教授,陈独秀由校方给假一年。这一决策是蔡元培与汤尔和、沈尹默、马叙伦等商议决定,因此在《觉醒年代》中,陈延年直接质问沈尹默,对此,沈尹默坦陈:首先,我和蔡先生是同乡,我是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你的父亲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给北大,给蔡校长,带来了很多麻烦。当然,我也有私心。仲甫性格暴躁,口无遮拦,经常当众让我难堪,我不希望他当我的上司,这就是我的私心。不过,在胡适笔下,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在一九二二年七月三日日记中写到:蔡先生遂以废学长之名义去仲甫,教务长之议遂实行。当时原议教务长只限于文理二科合成的本科,而不管法科。尹默又怕我当选,故又用诡计,使蔡先生于选举之日打电话把政治、经济两系的主任加入;一面尹默亲来我家,说百年(陈大齐)等的意思不希望我第一次当选为教务长。他们明说要马寅初(经济系主任)。我本来不愿当选,但这种手段是我不能忍耐的;当时我声明要推举俞星枢,开会时我自己先声明不当选,提出星枢来。当时景阳不曾投票,故结果为星枢与寅初各三票,蔡先生加寅初一票,遂举寅初。沈尹默的文章,是在建国后全国范围内批判胡适的大环境下写就的,难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裹挟,而胡适在1922年的日记中就已经对他颇有微词了。可见,沈尹默与胡适的矛盾应该是早已有之。
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
沈尹默先生,是近代有名的文化人物。作为学者,他早年留学日本,30岁时就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诗词课程;作为诗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散文诗《月夜》发表在《新青年》上,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作为书法家,他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如今我们对他的印象反而很单薄。
鉴于这种情况,沈尹默先生长孙沈长庆先生多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沈老的墨迹遗稿,此次《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即为其成果之一。本书选取了沈尹默生前《书法雅言校注》《文字改革中的创造通用书法字体问题》《胡适这个人》三篇文章的手稿,经过沈长庆先生反复辨认和考证,经过多方努力和近一年的劳作,终于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
手稿内容涉及面比较宽广,几乎囊括了沈尹默先生作为学者、诗人以及书法家的各项领域。除了前面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还有他作为近代帖学大家对书法上的一些思考。
沈尹默的书学思想
《书法雅言》是明人项穆的书法评论,沈尹默对文本进行誊录之后,还用红笔作集解,黄笔作签阅,蓝笔作批校。《书法雅言校注》是沈尹默存世唯一的四色圈识批校本,除了引用前人著述以为集解以外,还有自己的议论,其中不乏精辟的独到见解。
项穆本人是以二王为正宗的,他将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叛离经典的书法作品归为“傍流”,视作最下等。对此,沈尹默批注道:“清之乾嘉以后此种渐成风尚,可蔑之曰傍亦可美之曰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末碑学中有一部分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叛离经典,实则是“异取以为高”的欺世盗名之徒。
《取舍》篇中项穆提到:“缺勒残碑,无复完神可仿。”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如一些魏晋碑刻,传到后世早已支离破碎,连字都看不清楚了,但因为是名家所写,照样被后世顶礼膜拜。
对此,沈尹默批注:“碑学家必不以此言为是。”以此来批评碑学一派将早期哪怕是面目全非的碑刻都奉为圭臬的错误态度。要知道,乾嘉以来,金石学大行其道,当时的大书法家几乎都是碑学出身,这种风气到民国发展到高峰。在这样的大潮流下,沈尹默敢于直陈碑学的弊病,足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当然,对项穆的错误看法,沈尹默照样直言不讳的指出。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有大量关于学书法临摹次序和取法路径的论述,其中不乏想当然之语,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在《取舍》篇中有集中的反映,项穆说:“米书之源,出自颜、褚。如要学米,先柳入欧,由欧趋虞,自虞入褚。学至于是,自可窥大家之门,元章亦拜下风矣。”对于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的方法,沈尹默本着对初学者负责的态度,也毫不讳言予以批评:“德纯何其不畏繁难也,学米若要费这般周折,则米书废绝久矣。”
对于被不少大书家批判的赵孟頫,沈尹默并不盲从,他还有意为赵翻案。在《心相》篇的批注中,沈尹默说:“书家须正其笔,亦须正其心,此论固不误也。然子昂之大节果然有亏耶?史家虽同声唾斥,尹默却别有见焉。子昂之书端庄正大,只见温润雅者未可与言书也。子昂之书雍雍穆穆,只见其妍媚纤柔者亦未可与言书也。吾国书法至子昂始可谓堂皇深旷,凡夫钝眼纵使神仙在前,又安能识而教之哉!”
鉴于后世有人批评赵孟頫书法过于柔媚、缺乏骨力,沈尹默针锋相对,对于“骨力”在书法上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不同方向的解读。他在《资学》篇末尾批注说:“字之骨气要在笔能扛鼎,非一味使蛮用强也。子昂点画圆秀,然绵里裹铁,骨力刚硬,二千年间罕有其匹。”另外,沈尹默对褚遂良书法也有独到见解,沈尹默学褚遂良,特别是对《伊阙佛龛碑》用力甚深,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对褚遂良书法特点的认识,却很少直接发表出来,在《书法雅言》的批注中,偶有流露一二:“德纯评书多似是而实不然,惟评褚书甚确,的有卓见,雕字尤见切,自古至今多刻意之作,亦多刻意之笔,或因用力太过,或因思虑过分有以致之也。……褚书点画亦雕,结体亦雕,拔出群萃,无关钟、王,虞、欧、颜、柳、苏、米亦不复见,盖吾国书法史中最特异之书也。”从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位具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的书法家,沈尹默在阅读书法理论著作时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从自身的书法实践经验出发,不盲从盲信,结合前人书论的观点,对古代书法家进行了观点独到的分析。最为难得的是,《书法雅言校注》手稿上这种随手批注的形式,给沈尹默议论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看似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实则都是不经意的真实流露。相较于以往发表的长篇著作,这些眉批、夹注,更能反映沈尹默意识深处的一些观点。这次《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的首次出版,对于我们当代人了解、研究、学习沈尹默的书学思想、创作经验,大大地丰富了材料,对于近现代书法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份宝贵史料。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原色原大影印出版的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其书法风格与常见的沈老书法有很大不同。借此机会可了解沈尹默先生书法的另一面。
此次出版的《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既有书学理论的阐述,也有自身经验的总结,还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许多材料都是首次公布,无论对于研究新文化运动或是研究“五四”新诗的朋友们,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内容涉及书法史、文字学的研究
和20世纪上半叶历史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此次均为首次全文发表
交易担保 书法报生活馆 《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 小程序
《沈尹默未刊遗稿三种》,大16开,148页,收录了三种遗稿的全部图版,采用原色原大影印。书脊采用锁线装订,可180度摊平。内文为不反光的120克特种纸印刷,纸色柔和,墨色生动丰富,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沈尹默手稿的书法面貌。后附全部释文以及沈长庆先生所作精要注释。